1. 什么叫梗概,梗概的写法
[编辑本段]释义
词目:梗概
拼音:gěnggài
英文:broad outline
基本解释
[broad outline;main idea;gist] 粗略;大概,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
略举梗概故事梗概
详细解释
1. 亦作“梗槩”。1.大概,概略。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臣闻知而复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 李贤 注:“梗概犹粗略也。” 宋 陆游 《书后》诗:“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2. 刚直的气概;慷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魏书·李彪传》:“臣虽下才,辄亦尚其梗概,钦其正直,微识其褊急之性,而不以为瑕。”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气。”
[编辑本段]单字解释
梗:gěng
植物的枝或茎:菜梗子。
直,挺立:梗着脖子。
正直,直爽:梗直。
阻塞,妨碍:梗塞(sè)。梗阻。心肌梗死。
大略:略举其梗概。——左思《吴都赋》。
注:“粗言也。”
有刺的草木:梗榆(刺榆)。 另外词义
概:gài
大略,总括:大概。概论。概述。概貌。梗概。概要。概算。概括。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率(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称为此事件的“概率”。亦称“或然率”、“几率”)。以偏概全。
情况,景象:胜概(胜景,美丽的景色)。
一律:一概而论。
气度,节操;气概。
刮平斗、斛用的小木板。
[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海底两万里》故事梗概
这部作品叙述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从此,潜水艇带着他环游海底两万里……
潜艇是船长尼莫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莫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主人公始终被一个谜团所困惑,他始终在思考,想解开这个谜:尼摩船长究竟是什么人?这位天才的工程师、知识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如此仇视人类社会?他漫游海底的目的是什么?何时是旅途的终点站?阿龙纳斯、龚赛依和尼德·兰屡次逃跑的努力似乎都在无意间被挫败,他们能否重返大地、获得自由?这次海底万里行究竟如何收场?老的疑团刚解开,新的困惑又摆在面前.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2. 学习内容概更怎么写
就是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你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能用简练的语言把它的主要内容说出来,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学写梗概,能帮助学习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怎样才能掌握住写梗概的要领,提高概括能力①认真阅读,把握原文的内容。②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知道每一部分写了什么,确定重点内容。
③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重点可从方法上引导。比如说可把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概括成叙述性的话;可将动作描写进行筛选后,概括成简明的叙述性语言,学会分析、归纳与概括,为写原文的“梗概”做好准备工作。
④把各部分主要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中心提问法来写文章的“梗概”。
具体做法如下:先就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再用简练的语言回答这些问题,接着把上面回答问题的各部分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总之,写文章的梗概要尊重原文,不能改变原文的意思。
3. 气概的概怎么写
概:gài
部 首 木
笔 画 13
五 行 木
五 笔 SVCQ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大略,总括:大~。~论。~述。~貌。梗~。~要。~算。~括。~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率(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称为此事件的“概率”。亦称“或然率”、“几率”)。以偏~全。
2.情况,景象:胜~(胜景,美丽的景色)。
3.一律:一~而论。
4.气度,节操;气~。
5.刮平斗、斛用的小木板。
相关组词
大概 概念 气概 概括 概率 概数 概要 概况 概观 一概概貌 概算 概略 梗概
4. 怎样写文章的梗概
·术百概,就是简略的内容.,写梗概,就是把你读过的一 'J入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略的语言写下来,它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写梗概,能帮助我们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
小作者滕浩在写梗概时做到了一“准”,忠实原文;二“简”,语言简练;三“整”,文章内容、结构完整。 《(比血更浓)梗慨》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明确习作要求,确定写作对象。
小作者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孩子,他首先从自己所读的众多文章中,确定了《比血更浓》这篇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的文章。因为读过这篇文章后,他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掌握阅读材料。
在确定了文章之后,小作者能认真阅读原文,在掌握了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清了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才开始动笔写作。, 3.逐段缩写,删取内容,把概括出的各部分内容和重要语句连接成文。
《比血更浓》原文有2700字左右,小作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删去了人物的对话,把长句缩成短句,将许多细节描写改成了简要的叙述,但也体现了中心。尤其结尾处保留了原文中的关键语句,写出了罗莎琳对母爱的感悟之深。
5. 概括怎么写遇到要摘抄课外阅读的时候
阅读好的文章,只停留在读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过程中总能发现一些美好或者有意思的句子或段落,会在记忆里停留很久很久。
这些句子和段落就像是海滩上的贝壳,散落在书里,等待学生明亮锐利的眼睛找到它们。让学生摘抄优秀诗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提升言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摘抄是一种更深一步阅读的手段,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提倡摘抄,要求摘抄。在摘抄中,要注意指导以下几点。
1 渗透“习惯”二字 要求学生凡是读书,必做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一定要摘最好、最美、最有意义的;“抄”,一定要抄写工整、要讲究抄的格式。 2 摘抄的指向性与自由性相结合 所谓“指向性”,就是教师给学生指定的一个阅读方向,一个阅读目标。
如:学习寓言故事之前或之后,要求学生找大量的寓言故事来阅读,这是“指向”;同时要求学生摘抄,摘抄可以是好的句子、词语,也可以是故事的寓意,甚至可以是故事所带给你的感想,你所悟到的新的寓意等,这是“自由”。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摘抄的材料,遵循学生自主原则,选择符合其个性、兴趣、特长发展,鉴赏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3 摘抄采用训练的方式,有层次地渐进 每读一本书,一段话,对于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求做到“应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下圈点、勾画,并多读几遍,如果能够背诵,那就更好”;“对于一般学生,要求做到依据《读写例话》和教师指导,在熟练地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阅读对象,精读;再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并想一想,说一说,好在哪里;然后把它们记下来”。 对于具有较高阅读水平的学生,要求做到“学习浏览,进行预习性的大量阅读,收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词句、文段,摘抄下来,并记录自己的‘读后感’,对文章进行自我简单的赏评式分析;在讨论会、欣赏会上,朗读自己的摘抄,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 为摘抄增加情趣 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抄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抄本设计统一的版图。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学生在画画期间也在思考摘抄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回忆和积累。
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摘抄作业本”,一年下来,能够积累不少阅读资料。 由于是自己的“杰作”,很多同学每次在做新的摘抄时,都会一页页地翻过去。
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摘抄——(瞬时)记忆——提取——(长效)记忆”的反复积累的完整过程。 5 登堂入室,摘抄训练无止境 在摘抄中,注重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例如:有一定范围的浏览检索,譬如能根据需要,从书、报、杂志等,搜集并处理有关信息材料;动手摘录、制作卡片,能选择那些最有意义与价值的内容,做一定量的摘录,制作有一定规范的卡片;做读书笔记,向朋友介绍好书,介绍全书的内容提要,介绍自己的看法;开展小组学习,互相质疑,提出新观点,展开讨论、辩论等。 学生做摘抄,有许多好处,如可以读到很多好文章,积累很多好词好句;以后作文会轻松很多,感到自己有话可写,“写出来的句子美了很多”;可以促使自己读得更认真,想得深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资料,以备日后使用;可以进行练笔,提高叙述和说明的技巧等。
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创新,同时又促使写作面的扩大,写作量的增大,写作内容的增多,点面结合,扩大视野,开拓思想。摘抄在“读”的过程中开发思维,抓住目标;在“摘”的过程中扩散思维,形成能力;在“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发现、重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让摘抄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
6. 梗概写多少字
梗概的字数是没有严格限定的。
梗概,指粗略、大概、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等。“梗”和“概”每个单字有其释义和应用方法。梗概也是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电影、电视和小说的故事简单介绍等。
梗概亦作“梗槩”。
1.大概,概略。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臣闻知而复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李贤注:“梗概犹粗略也。” 宋·陆游《书<;宛陵集>;后》诗:“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2. 刚直的气概;慷慨。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魏书·李彪传》:“臣虽下才,辄亦尚其梗概,钦其正直,微识其褊急之性,而不以为瑕。”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他们可以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气,不是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