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下的上笔顺怎么写
上字的笔画顺序如下图:
笔顺读写:竖、横、横
拼音:shǎng shàng shang
部首:一
笔画 3
五笔 HHGG
释义:
[ shǎng ]
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
[ shàng ]
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部。~游。往~看。
2.等级或品质高的:~等。~级。~品。
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卷。~次。~半年。
4.旧时指皇帝:~谕。
5.向上面:~缴。~升。~进。
6.姓。
7.由低处到高处:~山。~楼。~车。
8.到;去(某个地方):~街。~工厂。他~哪儿去了?
9.向上级呈递:~书。
10.向前进:老张快~,投篮。见困难就~,见荣誉就让。
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
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饭。~菜。~茶。
13.添补;增加:~水。~货。
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刺刀。~螺丝。
15.涂;搽:~颜色。~药。
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百人。~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去入。
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
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山顶。
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门。考~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
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了农村。
[ shang ]
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墙~。桌子~。
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书~。课堂~。报纸~。
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事实~。思想~。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一、读音为shǎng时,组词为:
1.平上去入[píng shǎng qù rù]
是唐宋时期中古汉语的四声,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是唐诗宋词格律的基础。
2.说不上去[shuō bù shǎng qù]
对任何劝说的话都听不进去。
二、读音为shàng时,组词为:
1.上班[shàng bān]
在规定的时间到工作地点工作。
2.上级[shàng jí]
同一组织系统中等级较高的组织或人员:~机关。~组织。~领导深入下层。完成~交给的任务。
3.向上[xiàng shàng]
朝上。
4.赶上[gǎn shang]
追上。
5.上来[shàng lái]
开始;起头:一~就很卖力气。~先少说话。
6.上网[shàng wǎng]
通过通信线路将个人计算机或其他网络终端连接到互联网(通常指因特网)上,以便从网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三、读音为shang时,组词为:
1.早上[zǎo shang]
时间词。早晨。
2.晚上[wǎn shang]
时间词。太阳落了以后到深夜以前的时间,也泛指夜里:~要去看望一个朋友。一连几个~都没有睡好觉。
3.身上[shēn shang]
身体上:~穿一件灰色制服。你~不舒服,早点去休息吧。希望寄托在青年人~。
4.路上[lù shang]
道路上面:~停着一辆车。
5.皇上[huáng shang]
我国封建时代称在位的皇帝。
6.春上[chūn shang]
春季:他今年~来过北京。
2. 麻烦把端的意思也写出来
端duā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端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立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4五笔86:UMDJ 五笔98:UMDJ 仓颉:YTUMB笔顺编号:41431252132522 四角号码:021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AEF基本字义1. 正,不歪斜:~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
~丽。~然。
~庄。~秀。
~静。~坐。
2. 正派,正直:~方。~直。
~重(zhòng )。品行不~。
3. 事物的一头:~的(dì)(a.事情的经过,底细;b.的确,果然;c.究竟。均亦称“端底”)。
~倪。~详。
事~。争~。
4. 用手很平正地拿:~盆。~碗。
~茶。把问题~出来说清楚。
5. 姓。详细字义〈形〉1. (形声。
从立,专( duān)声。本义:站得直)2. 同本义 [straight]端,直也。
——《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以端其位。
——《礼记·祭义》端行颐溜如矢。——《礼记·王藻》振书端书于君前。
——《礼记·曲礼》3.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4. 端正。引申为正直 [upright;proper]水至平,端不倾。
——《荀子·成相》选天下之端士。——汉· 贾谊《治安策》5.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写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实。
悫:诚笃)〈名〉1.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en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东坡右手执卷端。
—— 明· 魏学洢《核舟记》2.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3. 首;顶端 [top]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4. 开头 [beginning]。
如:发端;开端5. 征兆 [omen]。如:端兆(端倪;迹象)6. 头绪 [main threads]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
——《三国志·郭嘉传》7.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8. 边际 [limit]。如:端涯(边际)9. 思绪;心绪 [train of thought]。
如:端忧(闲愁;深忧)10. 事由;原委 [cause]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11.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12. 借口 [pretext]。
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如:借端;无端闹事13. 项目;种类 [kind]。
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14. 周代礼服 [a kind of gown]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其齐服,有玄端素端。
——《周礼》15.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
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16. 办法 [approaches;ways;means]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动〉1. 详审 [look sb. up and down]。
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2. 手平举拿物 [hold sth. level with both hands]。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
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3. 流露 [speak out]。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副〉1. 确实;果真 [really;indeed;if indeed]。
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2. 究竟;到底 [after all;in the end]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常用词组1. 端底 duāndǐ(1) [after all]∶到底,究竟端底怎么回事(2) [exact details]∶原因;底细;详情2. 端的 duāndì(1) [really]∶果真;确实;果然(2) [after all]∶究竟端的方管营、差拨两位用心。
——《水浒传》(3) 又他端的从哪儿来?(4) [the ins and outs]∶底细;缘由;详情我一问起,方知端的(5) ——“端的”多见于早期白话3. 端点 duāndiǎn[extreme point] 线段或射线的起点或终点4. 端方 duānfāng[upright] 正直;端庄品格端方5. 端方 Duān Fāng[Duan Fang] (1861—1911) 清末官吏,满洲正白旗人,曾任陕西按察使,护陕西巡抚,后为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又任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1905 年出洋考察。
1911 年保路运动中为川汉铁路大臣,率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中被起义新军杀死6. 端架子 duān jiàzi[put on airs] 〈方〉∶摆架子7. 端接 duānjiē[but tjoint] 见“对接”8. 端节 duānjié[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9. 端静 duānjìng[elegant and calm] 端庄沉静一副端静自重的外表10. 端丽 duānlì[neat and graceful] 端庄美丽体态端丽11. 端量 duānliáng[look sb. up and down] 仔细地看;打量12. 端木 Duānmù[a surname] 复姓13. 端倪 duānní(1) [general shape;clue;inkling]∶事情的头绪迹象反复终始,不知端倪。——《庄子·大宗师》。
成疏:“端,绪也,倪,畔也。”(2) [boundary;bound]∶边际14. 端凝 duānníng[elegant] 端庄,凝重风度端凝15. 端平 duānpíng(1) [hold evenly]∶平举着拿器物,为使其不。
3. 老规矩怎么写
“规矩可以不遵守,但不可以被毁灭。”著名相声表演者郭德纲去年在微博上罗列了早时老北京的习俗。在微博的最后,他这样写道。
在这儿,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老规矩造就了特殊的北京人。郭德纲在微博中罗列的北京老规矩有:阖家坐在一起吃饭,座位次要长幼有序。若是家中得宠的小孩子可以挨着长辈,但是不许乱了次序。开始吃饭,便不许端着碗到处跑——那是乞丐的行为。形容不整是家教不严的体现。可见,规矩是体现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家族的教养和人文素质传承之道。
老规矩是对文化的坚持。在很大程度上,它孕育了文化,浸润了文化。我一直记得一次在摆餐桌的时候,顺手将筷子插在了米饭上。母亲因此而狠狠教训了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极大的不吉利。因为这使整一碗饭像是香炉,更是犯人临刑的辞阳饭。看似有些迷信的老规矩,却体现了人们对生死的敬畏与讲究。
规矩是中华文明流传千年的源流之一,如今很多年轻的家长已经不再在乎这些了。饭店里时常有孩子欢跑的身影,家长们往往是端了碗在后面追。甚至很多溺爱孙辈的老人亦不再讲究规矩。宴时座次早已没了顺序,孩子获得了第二宝座。老规矩曾经体现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已经不见了。
2013年底新闻联播推出了家规系列的采访,引发许多热议。北京是全国使用“您”字最多的城市。北京人有爽利而大方的特点,正是源自于这老规矩。无论是对一言一行的约束,还是对内心的教养,规矩起到了约束人们一言一行的作用,由此才产生了行为上的文明,产生了法制和礼教。
时代发展,文化的冲击加速规矩的流失,规矩背后的文化也在被人遗忘。新的文化快速销蚀着传统文化。人们以所谓自由忽视了老规矩,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规矩。然而近来,年轻一辈的人们热议起了老规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在这个文明抢劫的时代,内心缺失了束缚和因文化冲击而带来了日渐明显的冷漠与轻漫、孤独与反省。也许他们意识到千百年来,老规矩约束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约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底线。不仅是一言一行要规矩礼谨,更有内心对正义和善良的坚持。这份坚持成就了不同的家庭,在被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有了所谓文化、传统、特色。而这恰恰是现代人们所缺失的。
“规矩可以不被遵守,但不可以被毁灭。”何时开始,人们的要求也变得这样低了?老规矩需要社会的重视,需要内心的珍重。这并不是网络上的一时兴起就能够唤起人们内心对文化礼教的尊重的,然而对于这突然而至的热议与怀念,人们却应当为之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