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图写话,鹅的神情怎么写
我的老家在农村,那里给我留下了美好快乐的回忆。
一天,在我的软磨硬泡中,奶奶同意让我一个人去放鹅。我把鹅赶到了离家不远的草地上它们立刻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美味佳肴。”
不一会儿,鹅吃饱了,开始四处溜达,三个一伙,四个一群,扯着嗓子“鹅—鹅—鹅”的叫喊着,那趾高气昂的嗓子好像在向我宣告他们的喜悦心情,可此时的他们却再也不听我的使唤了。我往西,它往东,我向前,它向后。我生气了,于是我拿起小木棍就追着打,离我最近的一只鹅,被我打的“鹅—鹅—鹅”直叫。鹅王见我欺负它的“臣民”,拼了命地向我冲来,我一见这阵势,吓的扭头就跑,因为我胖,所以跑的慢。但是鹅王却不肯放过我,直直向我扑来,往上一跳,咬住了我的手指。我吓得直冒冷汗,好不容易把手指从鹅的嘴里“夺”回来,立刻向旁边高高的草垛爬去。鹅王也不甘示弱,紧随着我爬上了草垛,对着我又肥又大的屁股狠狠地啄了几口。我连滚带爬地逃下了草垛,找回刚刚丢掉的小木棍,想把它们赶回家。可是它们一见我拿起小木棍,一起向我扑来。“妈呀,”我撒开腿就往家跑,它们紧追不舍,直到把我赶回家。
奶奶、爷爷、妈妈、爸爸听见了我的叫喊声,连忙从屋里跑出来了,看到我狼狈的样子,笑的前俯后仰,腰都直不起来了,这真是一件乐事啊!
2. 一年级看图写话《放鹅》
我的老家在农村,那里给我留下了美好快乐的回忆。
一天,在我的软磨硬泡中,奶奶同意让我一个人去放鹅。我把鹅赶到了离家不远的草地上它们立刻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美味佳肴。”
不一会儿,鹅吃饱了,开始四处溜达,三个一伙,四个一群,扯着嗓子“鹅—鹅—鹅”的叫喊着,那趾高气昂的嗓子好像在向我宣告他们的喜悦心情,可此时的他们却再也不听我的使唤了。我往西,它往东,我向前,它向后。我生气了,于是我拿起小木棍就追着打,离我最近的一只鹅,被我打的“鹅—鹅—鹅”直叫。鹅王见我欺负它的“臣民”,拼了命地向我冲来,我一见这阵势,吓的扭头就跑,因为我胖,所以跑的慢。但是鹅王却不肯放过我,直直向我扑来,往上一跳,咬住了我的手指。我吓得直冒冷汗,好不容易把手指从鹅的嘴里“夺”回来,立刻向旁边高高的草垛爬去。鹅王也不甘示弱,紧随着我爬上了草垛,对着我又肥又大的屁股狠狠地啄了几口。我连滚带爬地逃下了草垛,找回刚刚丢掉的小木棍,想把它们赶回家。可是它们一见我拿起小木棍,一起向我扑来。“妈呀,”我撒开腿就往家跑,它们紧追不舍,直到把我赶回家。
奶奶、爷爷、妈妈、爸爸听见了我的叫喊声,连忙从屋里跑出来了,看到我狼狈的样子,笑的前俯后仰,腰都直不起来了,这真是一件乐事啊!
3. 如何写鹅的步态
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
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到它的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
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缉禒光溉叱防癸狮含饯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4. 一年级看图写话两只鹅
初夏的一天,鹅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另外两只鹅在水塘里快乐地游荡着,过了一会儿,鹅妈妈突然发现孩子不见了。它紧张地问另外两只鹅:你们看见我的孩子了吗?”“没看见呀,赶快找吧!”
鹅妈妈和它的同伴在水塘里到处找,最后在长满绿草的水塘角落发现了它的孩子,小家伙正在岸上玩呢。“孩子,快回来,岸上危险。”妈妈着急地说。“妈妈,我想在岸上再玩一会儿。”小家伙还不愿意下来。鹅妈妈急了,赶快上岸去追孩子,说:不行,你还小,不能离开妈妈,跟妈妈到水塘里捉小鱼去。“最后小家伙极不情愿的跟妈妈有下水了。
5. 《咏鹅》怎样写
标题:咏鹅
体裁:唐诗
朝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原文: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38~684)唐代诗人。字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写作背景:
这是骆宾王在7岁时写的一首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鉴赏: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浮水”、“红掌”、“清波”,相映成趣,扼要鲜明。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