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
吾日三省吾身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智慧点: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的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出处:先秦: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扩展资料
注释: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共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
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3. 吾日三省吾身是什么意思
《论语》原文是这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成白话是这样:“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才是曾子所说的“三省”。
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
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
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4.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翻译)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出自《荀子·劝说》)
大凡儒家的说法,为“三省吾身”,为自察反省已过。其方法自古至今,多为应用,效用也非常明显,常有美谈流传下来。
宋朝时候有个赵概,用投豆的办法来检查自己一天的进步和过失。他在书房里放着三个盒子,一个里面放黑豆子,一个里面放黄豆子,一个是空的。每晚睡觉之前,他便打开这三个盒子,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如果做了一件好事或有好的想法,就取一粒黄豆投进空盒;如果做了一件坏事或产生过一个坏念头,就取一粒黑豆投进空盒。
开始时黑豆往往比黄豆多,后来黄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他的修养越来越高。
明朝时候有个袁黄,字了凡,使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善则记数,恶则退除”,完成三千件善事则回向一个心愿,非常灵验有效用。这和“三省吾身”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大约古德智慧之人,多能够注意时时观心,事事观心,也因其能“三省吾身”,方得修养心性,成就大德。其修养方法,实为我辈同侪者鉴
6.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指什么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而并非孔子亲自编写。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扩展资料:
解读:
“为人谋而不忠乎?”“人”这个字,就字面意思只能理解为“圣人、大人”,不能理解为“别人”,子曰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大人”的理解就复杂了,《文言》云“大哉乾元,大哉坤元”,既然天命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专指“厚德载物、积善之家”的‘地利’,也可以理解为“尽得天时地利之人君”。
如果语音思维体系谓之天道,那么文字思维体系谓之地器,尽归于圣人之《易传》:在天道而言,易化为“阴阳”;在地利而言,易化为“刚柔”;在人道而言,易化为“圣人言” 。
圣人言什么?为天地立仁心,为思维立乾坤,为人类福祉谋万寿无疆。“传不习乎”应该理解为洗心之学的真谛,具体而微指《易传》,因为《易》为群经之首。
也可以具体指《诗经》,孔子说“《易》之为书也,不可以为典要;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鸟兽草木之名,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你知道唐诗 ‘红豆生南国’的含义吗?
其名称之音在指“书读通了,谓之‘亨读’,所以红豆就在《周南》、《召南》诗国中生长出来的”,‘此物最相思’是《系辞传》的领悟吗,是的,因为《系辞传》让唐诗推陈出新。
是唐诗的第一推手。曾参曰“传不习乎”,在方法论而言,具体指《系辞上下传》、《象传》、《彖传》、《杂卦传》《乾坤文言》等,《十翼》确系孔子亲自所治。
7. 以“吾日三省乎吾身”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老兄,说实话吧,不太喜欢帮人做“借鉴”"摘抄"这种事
虽然我个人时不时也会“借鉴”一点东西(⊙o⊙)…
但是,我觉得作文还是自己写\(^o^)/~
这里是我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列了一下,
希望你可以从中找到一点素材,
能对你此次作文有帮助。(ˇˍˇ) ~~
1.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智慧点: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2·修身教子尊孔墨。曾国藩承儒家"三省吾身"之祖训,时刻不忘进德修身。他每天记"日课","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对于出现的问题,则勇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他"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念念欲改过自新",这样,最终达到"明德、新民、止至善"的境界。
3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不仅练笔,也可以“吾日三省吾身”。
4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德尔斐的神谕自从前8世纪兴盛之后,有无数的善男信女来这里表达他们的愿望,祈求他们的幸福,憧憬他们的梦想。直到393 AD,这里才被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修一世(Theodosius I)封闭。传世的德尔斐神谕大约有600条,在当时都被视为神的声音。在大约1100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西方世界最神秘的地方。而它给我们现代人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大概就是刻在阿波罗神庙墙上的那两句由传说中的“七贤”一起写下的箴言:γνωθι σεαυτόν(认识你自己)、μηδεν αγαν(凡事勿过度)。
5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省自己,扪心自问,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正确对待自己不足的同时,又能看到自己的优点(这可不是自恋),对于自己漫长的人生道路只有好处而决不可能使自己误入歧途。孩子在受到别人的批评或指责后经常有句话挂在嘴边:“受打击惯了”,此话差矣!在别人的话语中要仔细地品味,究竟是在指出你的不足还是在进行人身攻击,因为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种态度。
自己的亲人或者自己喜欢的人的话,往往来得比较直接,因为关系不一样,感情基础不同,谈话中没有任何的情绪上的障碍,不用任何的掩饰,不存在指责、嘲讽、讥笑甚至漫骂的成分,其出发点都是希望对方能够更加茁壮地成长。那么,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须及时地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在某些方面做得不足,及时地纠正过来,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