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一、苏在田字格中的写法是:二、苏字的基本释义 [ sū ]1、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指须头下垂物:流苏。3、昏迷中醒过来:苏生。
苏醒。死而复苏。
4、缓解,解除:以苏其困。5、特指“江苏省”、“苏州市”:苏剧。
苏绣(苏州的刺绣)。6、前“苏联”的简称。
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7、姓。
8、见“噜”字“噜苏”。[ sù ]朝向:“苏刃者死”。
三、苏字的组词有复苏、苏州、苏醒、流苏、苏打、苏绣、白苏、苏丹、苏白、屠苏、苏区、苏木、苏剧等。扩展资料相关组词解析一、苏生:复活;苏醒。
鲁迅 《呐喊·故乡》:“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二、苏苏:方言。
因激动而引起的发麻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33961感觉。杨朔 《平常的人》:“我浑身的血苏苏的。”
三、苏白:苏州 话。鲁迅 《南腔北调集·题记》:“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 苏 白。”
四、苏拉:满语。《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将吃完饭,只见一个军机苏拉进来向他说:‘ 乌大人 打发苏拉出来,叫回大人。
’”五、苏绣:江苏 苏州 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柯岩 《东方的明珠》二:“﹝ 李娥英 ﹞成了一个要不断研究和发展苏绣这一传统工艺的有成就的艺人。”
2. 苏字的草书写法
苏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章草笔画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扩展资料: 苏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
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 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
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随着当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行书创作的探索与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呈现出多元激荡的繁荣景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书 (书法名称)。
3. 苏的繁体字如何写
苏的繁体字写法如下: 繁体字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苏的基本解释 苏[sū]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 指须头下垂物 :流苏。
3. 昏迷中醒过来 :苏生。苏醒。
4.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 :苏剧。苏绣(苏州的刺绣)。
5.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6. 姓。 苏[sù] 朝向 :“苏刃者死”。
(意思:朝向刀刃者死亡。) 扩展资料: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用树枝或稻草穿鳃提鱼,使鱼可以落水复活。
《说文解字》:苏,桂荏也。从艹,稣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苏,桂荏。字形采用“艹”作边旁,“稣”作声旁。
相关词汇: 1、复苏[fù sū] 生物体或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生理机能极度减缓后又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苏醒过来:大地复苏,麦苗返青。 2、苏醒[sū xǐng] 昏迷后醒过来:伤员已从昏迷中苏醒。
3、流苏[liú sū] 装在车马、花轿、帐幕或楼台等物上的下垂穗状装饰物。多用丝线或五彩羽毛制成。
4、苏绣[sū xiù] 苏州一带出产的刺绣产品。劈丝匀细,用色秀丽典雅。
5、白苏[bái sū]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有四棱,叶子卵圆形,花小,白色。嫩叶可以吃。
小坚果圆形,叫白苏子,茎、叶、果均可入药。也叫荏(r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