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释义:请不要辜负这稍纵即逝的秋光啊,我们都要珍惜这相对欣赏的每一寸光阴。
出处: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对菊》,全诗如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全文释义:
从远处花圃移来的菊花贵重过黄金,一丛颜色浅淡,一丛显得浓深。
我光着头在疏篱旁与菊花相对而坐,在沁人心肺的菊花香中抱膝长吟。
算来算去没有谁象你那样傲视世俗,看来只有我才是你的知己好友。
请不要辜负这稍纵即逝的秋光啊,我们都要珍惜这相对欣赏的每一寸光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对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是小说人物史湘云所作菊花诗。湘云父母早逝,能来大观园中和姐妹们一起快乐相处,在湘云看来十分可贵。因此湘云选择《对菊》一题来抒发自己对于这段美好的生命片段的珍惜,反映自己艰难的现实处境和乐观心态。
赏析:
对菊就是和菊花相对而赏的意思,所以全诗的重点在于赏菊。首句在交待了菊花的来历之后立即转向对菊花的欣赏态度;颔联描写赏菊人的不拘礼法和萧散怀抱;颈联笔锋一转,写菊花为群花中之最傲世不群者,诗人和菊花互为知音好友;尾联又写秋色不长,相对不易,应该珍惜时光,尽情赏玩。
这首诗的魅力,主要来自抒情主人公的浪漫气质。特别是颌联中的科头坐和抱膝吟,活脱脱地勾画出了诗人对菊时的活泼动人的神情、身影。这首诗很好的刻画了史湘云这位颇具魏晋诗人风度的不拘礼法、放任性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风采和神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菊》
2. 风趣是什么意思
在汉典中的解释:
1、风格志趣。 南朝 梁 沈约《与约法师书悼周舍》:“ 周中书 风趣高奇,志托夷远。”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吴江 计甫草 东 ,读书讲学,风趣异人。”
2、情趣;风味。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清 张大受 《风中柳》词:“翦去生绡,賸写江乡风趣,空孤负,年时鸥鹭。” 朱自清 《看花》:“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
3、犹风韵。《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容貌到也齐整,怎及得玉堂春风趣?” 明·冯梦龙·《挂枝儿·揵踢》:“揵子儿,打扮得多风趣。”
4、幽默诙谐。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二章:“ 道静噗哧笑了。她觉得江华说话比过去风趣了。”
基本解释: 幽默或诙谐的趣味(多指话或文章):他讲话很风趣。
风趣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风尚志趣,也可指风味情趣,但后多指语言、文章幽默诙谐的趣味,《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幽默或诙谐的趣味(多指话或文章)。轻松发笑是风趣的外在表现,说明问题是风趣的内涵,风趣的语言必须具备生动有趣,使人发笑,引人深思的语言特点。
“风趣”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它作为美学范畴确立在宋代,宋以后文论家对“风趣”展开了理论探讨。对于现在社会上形容一个人风趣,最重要的就是取决于一个人从语言、动作上让人能开心。接受你的幽默。一般风趣和幽默是不分家的,何谓风趣。相信大家的理解在于有风度,言语很出人意料。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言语能让人开心。从而风趣是一种代表绅士的行为。风趣不是贬义词,所代表的意思是有内涵,而不失文雅。
3. 高中古诗赏析:《临江仙》元好问
⑴①“红妆翠盖”照应“荷叶荷花”;“木兰舟”下引风流人物。②佳景与风流人物浑然入画,美不胜收。③以乐景映衬作者与友人相聚畅游的欢乐之情,以突出二人的深厚友情。
(以上三点,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3分。①答出前应后呼即可,②答出画面感强即可,③答出“表现欢乐之情”或者“突出深厚友情”其一即可,“乐景衬乐情”不作评分依据。此外答案,酌情给分。
我们从这首词的词题中可以知道,这首词记载的是元好问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两次游览都有记载。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词人的朋友。全词如下:
(小序)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词的上片写景,写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词人写道:“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首句运用了设问句予以强调,并把“荷叶”、“荷花”并列出现,一绿一红,形成“绿叶红花”的映衬效果。其中,两个“荷”字和一个“何”字谐音,三词连用,共同构成词句的音韵之美。接着写道:“大明湖上新秋。”这是对上句问题的回答。“大明湖”点名了地点。“新秋”不但点名了节令,更突出了初秋时节大明湖的美景。
词人承上“新秋”接着写道:“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红妆翠盖”是指上句中的“荷叶荷花”的红红绿绿。这里,词人用了“红妆”一词,显然有拟人手法,以花喻人,引出了后面的“木兰舟”中人,由物及人。意思是说,在荷叶荷花红绿掩映之中,大明湖上出现了泛舟之美人。接着的“江山如画”,进一步描写大明湖,表现出大明湖如画的美景。在这样的如画的美景中,赏湖景“人物更风流”。“风流”即指风采特异,业绩突出之人。这里的“风流人物”当然是指词人和友人李辅之。其中,一个“更”字,更加突出了词人对朋友的真情与和谐的关系。我们从这“更风流”的话语中,感受到词人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欣喜欢畅。可以说,景语即情语,词人写景更是突显和烘托人物。
词的下片抒情。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我们从这两句可以看到,下片与上片所写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了。首先,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其中,“千里”和下句“三年孤负欢游”中的“三年”是从空间和时间来写,不但写出与友人分离后的时间和相隔的距离,给词作以时空感,也暗示了这首词是一首思念朋友之作。特别是词人用了“孤负”(违背,或者对不住)一词,不但表明了与分别时间长,距离远,难以相会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对相会时候美好时光的回忆合对朋友友情的珍惜。唐代韩愈在《感春》中写道:“孤负平生志,已矣知何奈。”宋代刘过在《临江仙》中写道:“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其中的“孤负”就是这个意思。无奈之下,词人只有“一尊白酒寄离愁”。在古代诗歌中,借酒消愁是很常用的。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也。这里,元好问借此来表达对离愁别念之情。在元好问看来,借酒消愁不够啊,所以,元好问在结尾写道:“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殷勤”即情意深厚之一。“东州”也许就是现在朋友羁旅之处。借酒消愁不够,词人又借流水抒发离愁别绪。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以水喻情,已经成为常规。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等等。这里,词人以流水寄情作结,不但能体现感情纯真和思念深厚,而且更形象含蓄,给人以想象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在思想情感上,词人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友人现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愁怅。在艺术上,首先,以写景入手,情景结合,情蕴其中。其次,一扬一抑,使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再次,时空结合,提升了是作品的审美意境。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