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1、拼音:jǔ yī fǎn sān
2、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3、解释:反:类推,推及,推论。
4、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5、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6、出处:春秋·孔子《论语·第七章·述而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举一反三
2. 做题怎样才能举一反三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想请教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那就是我在课堂上听课都能听懂,老师讲例题时感觉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到了自己做新题目时,有些题目还是不会做。尤其是难一点的题目就更不会了。试卷上都是课外的题目,我常常失很多分。我的任课老师说我应该多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举一反三是不是要做很多题目?或是我能力如此,学不下去了?
——高二小进小进同学: 你好!追求提高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就是追求一种学习的高境界,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学习劲头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就从这一点来讲,你不应该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中遇到一些不会做的题目,不是很正常吗?不过,对于一个矢志求学的学生来讲,自己虽然很努力,但绞尽脑汁还是不会做新题目的滋味,确实很难受。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也有过和你同样的想法:老师只要讲过一个知识点,我就要而且能够把有关这一知识点的所有题目“搞定”、“摆平”。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单纯了。语文老师教给我了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规律,我还是不能把考卷上我没有学过的文言文中的“之”都解释正确,就像我知道了骑自行车的原理之后,不一定会骑所有的自行车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心理学家认为“举一反三”是一种学习的迁移现象,就是用先学习的知识、能力去促进后学习的知识,但是不论是在原理上还是实际操作上“举一反三”都是一种很复杂的学习迁移现象,决定一位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因素很多,例如“探究知识的规律”“勤于练习”“总结经验”……“上课听懂”仅仅是其中之一。你看,你对“举一反三”有一定的误解,这使你背了思想包袱。此其一。
其二,做到“举一反三”,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是否适合你。
1.听课时,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要重点领悟(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上)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时对学科之间例如“物化和数学”三个学科之间知识点的勾连)的本质规律,积极寻找同类知识的本质联系,这样吃透原理、规律,那么在新的学习情境中,遇到的新题目只是形式不同,命题和解题的原理、方法一样,因此就可以触类旁通,这样在解题时就会对同类型的新题目思考得深入,解决得快而正确。
2.做适当的练习,追求“举三反一”。指望上课听一下,然后就会做所有同类型的题目,这是不现实的。学习了相关知识,就此知识要做一定量从易到难的练习。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做题时不仅要追求数量,更要追求“含金量”——把握题目中蕴含的原理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举三”“举十”才能“反一”。
3.向老师、同学请教。“举一反三”卡壳时,要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否有失误的地方。例如,听老师讲习题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时,要特别关注老师、同学的解题思路。他们遇到新题目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他们怎么就能准确而且快速地从正确的角度切入呢!自己当时为什么就不能这么想。我的意思是你听课或者和高手切磋时,重点是要学习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偏颇之处。
最后我要说的是,只要你有信心,不怕吃苦,不被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吓倒,遵循学习规律,我相信你肯定能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