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歌如梦令怎么写
有两首如梦令,一首是海棠,另一首是荷花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
2. 南渡记怎么样
终于在放假读了第一本南渡记,描写景色人物还是细腻的笔法。
最喜欢的角色施嵋——孟灵己,真是人如其名,遐想到如果女儿的心性也能似她该多好,不过小小方庐真是成长好地方,还有姐弟情深,和无因的发展,都牵动我的心。 最讨厌的除了那些汉奸们就属吕香阁,可能是因为成长环境不同,从小受的教育、做的工作不同,导致了她那略畸形的人生观,我为她担忧,这样的女孩子到了抗战后方,会不会因为自己的生计而抛弃了国家和亲人,或许在她眼里,国家根本不算什么,亲人,她的爹也不是她爱的人。
总要前进,日子总会好起来。抱着清明的心,迎接未来。
3. 题目为“渡”的作文怎么写
时间定格在昨天,我几乎断绝了与闹市的一切联系,小灵通一直没有信号,电玩也快没电了。眼前,只有白茫茫的一片水。摆渡人有节奏地摆动着船桨,波纹散去,似曾从未有过船经过那里。
船是小的;四周被浓雾掩盖,空气里渗透着清晨清新的泥土味儿,除了桨轻轻拂起水面的灵动,我听不到任何声音。摆渡人是一个皮肤黝黑,身体硬朗的矮小老头儿。恰当好处,一推一收,他小心纯熟地避开迎面冲来的浪子,我想那个动作他怕是已经做了成千上万次了吧。
我把头转了回去,船板上湿漉漉的,很容易打滑。把目光移开,游人很少,他们大多都面无表情地蹲在船沿旁,我不知道是不是该称他们为“游人”,但至少我并不是怀着观赏的心情荡漾于此的。偶尔会有旁边的阿姨的宝宝哭闹一阵,但现在似乎也安静多了。从来都没感觉到这么宁静,就像我看不到摆渡人遮在大斗笠下的脸一样。
岸边的山若隐若现。船穿梭在雾里,薄纱般的雾迎面飘到脸上,感觉轻悠悠的。很不习惯这样的感觉,似乎也不大喜欢。紧紧撰着手,望着慢慢向后推移的景物,突然想到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于是,心底就像被船桨敲开的水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我也是害怕寂寞的人……
我晕船了,呕吐不止。一阵一阵的眩晕,伏在船沿上,雾大口大口地塞进嘴里,令人窒息。也许真不该一个人来坐船,我用眼角的余光扫过那些面目和谐的游人,他们蹲在船板上闭目休息,看起来很疲倦
关键字:渡渡渡
的样子。我吐了口唾沫,用纸擦了擦嘴角。摆渡人吆喝,问我要不要水。我冲他疲惫地笑了笑,然后摆摆手,八成又是那种五元一瓶的矿泉水,谁有问题才买那种水喝。
近了,近了……一个像墙一样的黑影离船愈来愈近。是船吗?好像不是……是桥!我慢慢站了起来。船开始放慢速度,摆渡人趁停顿时间扔给我一个保温瓶,憨实的笑:“这是酸梅汤,对晕船很有好处,你多少喝点儿吧。”我迟疑地凝视着手中的保温瓶,然后听见摆渡人可有可无的解释:“哦……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不收费的。”我愣了一下,摆渡人已经将船缓缓开过桥了。
我用保温瓶的盖子接了一些酸梅汤,然后不好意思地喝完。我在坐船以前就知道某些骗渡客买高价物品的报道,我上过太多当,当我面对摆渡人的好意,不知不觉地就把以前的经历生搬硬套地带到我的思想里。突然有种莫名的感觉,不过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怀疑过价格问题。
我的嘴角慢慢上扬,那些不过是我第一次坐船所发生的事情。记得那是在一年前,我才十一岁岁而已。我的确是聪明的,懂得如何去委婉的推开,但现在,与上次不同。
仍然是清晨,仍然是大雾,仍然是我,仍然是独自一人坐船。可是,我却仿佛处于一只随时都有可能颠覆的小船里,在波浪汹涌的河里漂浮着。于是,那些旧事就被记忆湮没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水。
第二次么?一定不能留下遗憾,对,不能!……
船轻轻靠岸了
4. 如梦令的诗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5. 渡
Thateagleisnotrepresentedbyabrightfuture,itisactuallyoneoftheeaglewasstarvedtodeath.Thiseagleflyingallovertheworldinordertoachievethegreatidealofavarietyofflighttrainingskills,theresultofforgettingtolearnforagingskills,itisembarkingonthejourneyofthefourthdayofstarvation.Chollimahorseisnot,butahorsewas剥了皮.Itsmacksofthefirstmastersofit-toliveamiller,andbeggingGodtochangeittoafarmerfamilyofGodtomeettheaspirationsofits,butitistoosmallfarmertofeed.Finallyitwasbroughttoatanner.Whatlivingtheredonotfeeditmore,butafewdayslater,itwasstrippingtheskindown.
1.家,是作文的题骇。什么是家?有爱才成家!由家这个题材思想范围扩范到父母那时年代的生活与我们现在的年代生活相比较;写感想与现实。2.写你的理想与恩情。其实文字仅是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文章丰富有感情,段落衔接顺章就行! -_-!!!、你那作文题目是啥啊?看你的内容描述,好象是小学作文? 首先,还是要围绕“爱”这个中心来写。…还是那句:文字靠的就是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文字文章越精彩!围绕幸福,快乐来写。例如,家是爱的港湾,里面装满着温暖与快乐!父母就是窗外的阳光,温暖我这颗成长的小苗。家是避风雨的小船,父母就是那船舱,为我遮挡风霜雪雨。我的家…怎么怎么样…(例,我的家不是那么大,可却住着幸福!我的家不是那么锦秀华丽,可快乐总是围绕着我。)…一般写文章比喻用的比较多!
①写的文章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不是为了自我欣赏。所以写文章就要首先明确这篇文章是给什么人看的,想让他们从中知道什么。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内容,在遣词造句、表现方法上,都有所不同。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②要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包括各方面的知识、写作技巧、文字能力和表达方法等。自已还没弄懂的东西,怎么告诉别人?自己错字连篇,怎么能表达原意?所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十分重要。 ③具体写作要妥善安排。作文要有准备。对于聚材取事、命题炼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法等都要考虑周全。 ④在行文过程中,考虑得其机遇,贯通文气,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⑤最后,还要经过多次修改、润饰,才算完成。
6. 作文 渡 怎么写哇
渡 最近和朋友谈轮关于生命的象征问题,朋友说,生命像草般轮回,譬如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种顽强的精神;我是认为,生命更像气泡,很快就消失,却一直往上升腾,不后悔。
生命是脆弱的,空渡过,一事无成,显得很低廉。在谈论中,我才发现,我的生活很无聊,整天处在虚想与现实中,苍茫的世界淹没在斑白的幻想中。
当认识到自己活跃在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群体里,空洞洞的反复将我吞噬。共识的问题太少了,争论把一个人的内心摧毁,迫人的言语将意识唤醒,我开始深思,却找不到答案的方向。
如果否定我这些年来所做事情的定义,那我不是白白活了19年再来勘探为时已晚的人生。 即使知道自己永远没办法做到每个人都满意,还是要去介意别人的看法和评论;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幼稚的人还是会在别人面前不由自主扮演起小孩的角色;即使知道自己在努力不让别人受伤的同时换来的是别人的冷嘲热讽还是要承受。
我觉得受够了,我不要再把我的世界开放在别人的有色眼神里!但,是性格所致吗?还是放不下对朋友的眷恋,还是无法漠视周围的一切,难道我真的错了么。一系列伟大,假幼稚的名词已经超出我承受的能力了,被人反感的性格让我四面楚歌。
虽然知道有些人是真得为我好而直言不讳,但是,从小我就是在备受父母疼爱下长大的,养成了习惯性依赖。也只有在很好很好的朋友面前,我才敢把孩子气的一面剖白呈现出来。
也许在那些人看来,我的忍让与遗忘都是假惺惺的表现,即使是我自己,也会觉得这样子的我很假面。可是要我不顾别人的感受将最原始的言语表露出来,我做不到,我做不到!!!现在的我,也只能悄然的把一切埋藏在心里,还是要面对那些人,还是要那样空虚得过我的生活。
真的就这么空渡过这些年头了么?我什么都不知道。仅供参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