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牧写了江南春怎么写
江南春 作者: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赏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 杜牧写的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紫薇花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3. 杜牧写了哪些诗
1、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唐·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唐·杜牧《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5、唐·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 谁能提供一些写杜牧得优美句子
总觉得扬州,是杜牧一个人的扬州,即便诗仙李白写了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样氤氲妩媚的句子也一样敌不过。有时候,一个城,也只爱一个人。杜郎与扬州,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纠缠,需要用一个城市来祭奠的离伤。
杜牧所著《孙子注》,满篇珠玑;箴言政事,议论人物,俱能切中肯綮,尚有显赫家世为荫,他的人生筹谋、仕途腾达,本应无往而不利。然而,正如飞絮文中所云,晚唐的藩镇割据,巨宦当政,朋党倾轧,有何政事可为?士人或趋炎附势,作墙头草;或噤若寒蝉,行事放诞。杜牧终不能免亦。
但杜牧之才赋,却不是那几首青楼风流诗所能彰显。《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多少国之将亡的士人为之翻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几句诠释“清明”之后,还有何人敢在清明节涂鸦诗文,贻笑大方?
《秋夕》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少女的寂寞情怀,君能动容否?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千古传唱的《山行》,与其说是诗,不如说它更象一幅秋意图,与其说这诗是描述秋意,但那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哲理,让更多后人为之沉思。
在想起来,那天仿佛有雨,杜牧的诗里这样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亦是他教的,小时候有一本画册,一面是诗,一面是画,画上是杨柳轻曳,细雨靡靡,一个人,青衫落拓,向一个牧童问路,牛背上的牧童正在吹笛,扬手一指,远处杏花掩映的村落,倒是满脸喜气,眼见得未经人世,不识忧患的好,天地亦萧萧的时候,独他平然喜乐,心中仍是一曲村歌,流漫于阡陌间,人世也是这样婉转清亮。顺着他的手,再看那个文人,形容瘦损,黯黯的。许是刚上坟回来,还未解得愁绪。一老一少,一悲一喜,霎然生动,虽是画功拙劣,也抵得过了。
在想起来,那天仿佛有雨,杜牧的诗里这样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亦是他教的,小时候有一本画册,一面是诗,一面是画,画上是杨柳轻曳,细雨靡靡,一个人,青衫落拓,向一个牧童问路,牛背上的牧童正在吹笛,扬手一指,远处杏花掩映的村落,倒是满脸喜气,眼见得未经人世,不识忧患的好,天地亦萧萧的时候,独他平然喜乐,心中仍是一曲村歌,流漫于阡陌间,人世也是这样婉转清亮。顺着他的手,再看那个文人,形容瘦损,黯黯的。许是刚上坟回来,还未解得愁绪。一老一少,一悲一喜,霎然生动,虽是画功拙劣,也抵得过了。
杜郎心中的红颜天下,与柳七是截然的。即使“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写的华美斑斓,恍若神话,他本身也不值得迷恋,因他不曾,也不肯为青楼女子放下身段去,写诗赠妓,也如文人咏梅赞菊,别人旁物如水似镜,最爱的还是镜中的自己。
欢迎来杜牧吧,:)
5. 杜牧的泊秦准怎么写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
在秦淮地区停泊,作者写的就是停泊在秦淮地区的所见所闻嘛。
《泊秦准》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也就是写:烟雾和月色笼罩着秦淮河水和沙滩,在这个夜里停泊在接近酒家的地方。商家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楚,隔着江仍能听见在唱着亡国之曲 玉树后庭花。
第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需要注意。
6. <<清明>>[唐]杜牧这首诗怎么写作文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杜牧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杜牧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杜牧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
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杜牧的感情脉搏一致。
7. 杜牧写词吗
具体多少首就不知道,下面是一些出名的.
《杜牧诗词》
朝代:【唐】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8. 杜牧写诗的故事
杜牧,人称“小杜”。
诗写得出色自不必说;却又风流倜傥,一生泡妞无数;日子过得香艳自不在话下,却又发生了好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让他这一生多少也有了些传奇色彩。考前内定,二十六岁中进士杜牧的运气不坏,26岁就中了进士,而且还没有考试,名次就已经内定了。
杜牧参加进士考试那年,太学博士吴武陵跑到主考官那里,按惯例先吹捧了主考官两句。然后吴武陵说,不久前看见几个书生一起看一篇作文,都交口称赞作者是“王佐之才”。
这篇作文就是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的《阿房宫赋》,吴武陵当场朗诵了一遍,主考官听了也觉得确实很牛。吴武陵就跟主考官直接开价:把状元给杜牧吧?主考官做为难状:第一名已经内定了,要不给个第五吧。
就这样,杜牧进士还没考就已经得手了。这时候有人检举,杜牧生活作风不太讲究,不该中进士。
主考官回答,我已经答应了吴哥,就算杜牧是个杀猪卖酒的,这第五名也得给他。抛开主考官话里行业歧视的不良倾向不谈,杜牧这个进士中得有点荒唐。
虽然在后人心目中,凭小杜的才华,中个把进士不在话下。但堂堂大唐朝的国家级公务员考试,被他们弄得如同儿戏,听着好像杜牧进士的含金量也打了折扣。
之后杜牧又在皇帝老子亲自主持的殿试中登科,顺利进入仕途,一时名满京华。少年得志的杜牧和几个同榜的弟兄一起到长安城南游览,在一个寺庙遇到一位独自打坐的僧人,聊了几句就觉得这位僧人不一般。
言谈中,僧人就问杜牧是哪路神仙。同游的几位朋友赶紧帮着吹嘘,这是名动长安的新进士杜牧,殿试又连着高中云云。
僧人笑着说,我都没听说过。进士才子的名头没有镇住僧人,僧人的平静淡远倒是让杜牧吃了一惊,春风得意的劲头大概一下子冷却不少,不由得感慨这僧人实在是意味深长。
这有点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味道,杜牧身为一代诗家,头脑看来还真算清醒。上司护驾,夜生活如鱼得水杜牧升官不快,30出头了,还只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府当个小官,上班地点是扬州。
唐朝是扬州历史上几个繁华时代之一,要是想不出来怎么个繁华,就想想现在的上海吧。那时的扬州一到晚上,全城的歌楼倡馆有上万灯笼打出来,景象该称得上壮观。
杜牧当时还没有家室,每天下班后就出没其间,在扬州如鱼得水,业余生活搞得丰富多彩。杜牧个人生活有失检点,他的领导牛僧儒听说后倒也不过问,只是每天晚上都派人暗中跟着杜牧,防止酒后闹事出什么意外。
等到杜牧任满离开扬州,辞别的时候牛僧儒提醒了一句,老弟应该注意点身体。杜牧还嘴硬,说自己还是比较注意保持官员形象的。
牛僧儒笑笑,让人拿来一大堆记录,都是保镖晚上跟着杜牧回来写的工作报告,上面写着“某晚,宿某家,平安无事”等等。杜牧羞惭交加,立马哭着拜谢。
多年后牛僧儒谢世,墓志就是杜牧创作,以表达对老领导的知遇之恩。后来杜牧回忆在扬州有保镖护驾逛青楼的日子,写下了人们熟知的“十年一觉扬州梦”。
他在扬州虽然过得乱七八糟,但不少关于扬州的诗却脍炙人口,以至后人一提杜牧,不自觉就和扬州联系起来。“二十四桥明月夜”也是杜牧写扬州有名的一句,但谁都弄不明白这个二十四桥是扬州哪里。
现在扬州的瘦西湖,还有一座桥就叫二十四桥,不过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和杜牧相关的地方只有名字而已。离开扬州后,杜牧放浪形骸的毛病也没怎么收敛。
李司徒一次宴请同僚,因为杜牧身为御史,职责是监督干部作风,李司徒没敢请他。但李司徒的家伎号称第一,杜牧很想去瞻仰一下,就托人跟李司徒打招呼。
李司徒没办法,只好引狼入室。杜牧在家已经喝得半醉,到了李家就瞪着眼睛研究李司徒的众多家伎。
又喝了三杯后,杜牧借着酒劲问:听说有个叫紫云的,是哪一个?李司徒指给他看,杜牧盯着看了半天,说:名不虚传,应该送给我。满场的人听了都忍不住笑。
杜牧接着喝了三杯,站起来当场作诗一首并高声朗诵,神情满不在乎,旁若无人。古来以好色闻名的主儿也不少,但像小杜这么明目张胆、直截了当的却不多见。
这么个劲头,少不得性子里要有几分狂气打底。虽然风流,情场上也曾失手杜牧到湖州散心,湖州刺史投其所好,把当地的歌伎舞女都召来让他做专业鉴定。
杜牧都嫌不满意,提出在湖边办一次大型游乐活动,这样他可以在全城美女里挑一挑。湖州刺史够哥们儿,真的就照办了。
但是杜牧眼睛够毒,看了一整天,竟然没有一个入眼。眼看就要散场,看见一名妇女领着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杜牧按照老套路盯着小姑娘钻研好久,可算是称心了。
他请母女两个过来,当场敲定:10年内我会来这里做刺史,要是10年不来,那就另嫁别人。然后重金下了聘礼,杜牧心满意足地走人。
不料事情不顺,杜牧折腾了14年才混上湖州刺史。到任一看,当年的小姑娘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了。
因为有10年之期的约定,杜牧愿赌服输,就是郁闷难消,只能又用老办法解决——写诗。这不是杜牧第一次情场失意了。
杜牧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他的领导有一位宠爱的歌女叫张好好,很合杜牧的胃口。自从见到张好好,小杜没事就往领导家跑,三天看不见就浑身不自在。
但张好好是领导家属,杜牧。
9. 杜牧以写什么最为著名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主要作品 过华清宫、清明、金谷园、寄扬州韩绰判官、秋夕、山行、遣怀秦淮、赤壁、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旅宿、赠别二首、江南春绝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