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总是”写句子
1. 是因为我总是看着你,才会发现你总是看着他。
2. 肩膀再瘦,想挑总是能挑起来的,只是累一点。
3. 路再坎坷,想走总是能走过去的,只是苦一点。
4. 嘴再啰嗦,想闭总是可以闭上的,只是闷一点。
5. 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
6. 最厚重的文物,总是出自无字的旷野。
7. 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
8. 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
9. 最不洁的目光,总在监察道德。
10. 最不通的文人,总在咬文嚼字。
11. 最勇猛的将士,总是柔声细语。
12. 最无聊的书籍,总是艰涩难读。
13. 最兴奋的相晤,总是昔日敌手。
14. 最愤恨的切割,总是早年好友。
15. 最动听的讲述,总是出自小人之口。
16. 最纯粹的孤独,总是属于大师之门。
2. 用“无论
用“无论……,总是……”写句子如下:
1. 早上无论是谁送我上学,总是第一个到达学校。
2.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环卫工人总是按时出现在道路上。
3.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老师总是思考着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大家。
4.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环卫工人总是能把道路清扫干净。
5.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总是积极思考。
6. 他无论刮风下雨, 总是风月无阻的去上班。
7. 无论大家多么不喜欢他,他总是每天脸上挂着笑容。
8. 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我总是坚持打篮球。
9. 无论老师留多少作业,我总是能认真完成。
10. 无论我放学多晚,爸爸妈妈总是会在学校 等我。
3. 不管
1、不管前方路途多么崎岖,不管多么危险,他总是勇往直前。
2、不管阴晴风雨,不管路上如何乌烟瘴气,他们总是坚守岗位,为大家营造一方净土。
3、不管天气多么炎热,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小明总是在很用功地学习。
4、小草不管是卑微还是渺小,不管是柔嫩还是脆弱,它总是那么不屈不饶,不屈服,也不弃。
5、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6、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生病还是劳累,老师总是辛勤的教育着我们。
7、白杨树不管风吹还是雨打,不管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笔直,从不动摇。
4. 中考作文总是写得很短,句子很简单,怎么提高
学会写短句子
很多孩子写作文时喜欢用长句子,但是语法没学好,写长句子就很容易写成病句,影响作文分数。唐老师建议,写作文时要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建议把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的长句改写成每句只有三四五个字的短句子。
例如:某学生的原文:“高高的绿绿的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根一根都看得那么清楚,很挺拔的样子。”
经老师指导后修改的:
草绿了,高了,散发着清香。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很挺拔的样子。
改写完之后会发现,短句多的作文更有语感,看起来更舒服。
1秒钟的事写300字
很多孩子写作文就怕无话可写,绞尽脑汁也没法把作文写长。对于这种情况,唐老师建议可以尝试这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发生的事情。
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用几十个字就写完了: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纪录诞生了!
怎么把它写成三百字呢?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
“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节来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们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们如何向他祝贺……是不是更生动形象了呢?
少用“很”和“非常”
对于作文写不长的孩子,还可以尝试另一种技巧训练:写作文时少用“很”和“非常”,多想一想,用其他词代替。
例如,描写天气很热,别总是用“很热”,学习用其他的描写方式来体现“热”,可以这样写:
“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
学会这个技巧之后,文章自然就能写长了。
写“说”时加上神态和动作
比较以下三句话:
小明说:“……”
小明无可奈何地说:“……”
小明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
你看,描写人物说话有很多种方式,写语言不单用“说”,而是在语言的前面加上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就会使句子形象生动很多。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孩子学会细节描写,孩子的写作水平会切实得到提升。
描写外貌不用“有”
写作文时如何描写人的外貌?很多孩子的作文里面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小红可漂亮啦,她有一头卷卷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
如果你试着去掉上一段文字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下,就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比如,把上段文字改成这样:
“小红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的,像黑葡萄一样,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像混血。”
这样改过之后,读起来是不是舒服多了?
学会用多种标点符号
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符号,作文中常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连逗号都没有,把阅卷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种现象,建议让孩子多进行“一段话至少出现6种标点符号”的技巧训练。比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