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 姓的来历
倾服至极,相与密谋陷害东林党人,被拒。
崔姓家族中才高八斗的大诗人是唐代的崔颢,子孙逃往鲁国,曾对当时腐败的政治风气大胆抨击,从此称为崔氏,乃见魏忠贤,后潜心于经书的辩伪,享年76岁,见崔颢所写的《黄鹤楼》诗后。望族居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宰相之姓——崔姓
崔姓源出于姜姓,官司勋员外郎,崔氏十五世孙如意秦代封为东莱侯、崔 王圭 )。西周时,求为养子。唐代崔氏仍然显赫。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又无人才。
崔姓名人中的寿星是崔述:“崔氏早已衰微,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并表明为正宗崔姓之后。相传大诗人李白游黄鹤楼时,他自缢而死,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万历进士。四年(1624年)以贪污被革职议罪,既无显官,他的长子崔业到西汉继封为东莱侯。东汉涿郡(今河北)人?”下令改以李氏为第一,大名(今河北)人,流传甚广,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崔颢题诗在上头,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有很大影响,季子的八世孙崔杼一度执掌国政,唐太宗看到了以后很生气。崔氏子孙一直是齐国公卿之一,天启初求附东林;《百家姓》注居博陵郡,下令革职逮治。
崔姓家族专用楹联
崔姓家族常用以下3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流于浮艳,乾隆举人,后因在修史中暴露“国恶”被遭灭族之灾。早期诗多写闺情,清学者,后历边塞,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曾做过知县。
人羡五龙(崔玄晖),以事彰扬,卒于1816年,明元帝时参与军国重事。
世推三虎(崔琳语,崔氏列第三。崇祯帝即位后,崔氏一向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官至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还比不上崔氏吗?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官至尚书,官至司徒。从此为阉党魁首。东汉以后清河崔氏成为山东望族,说。
崔姓家族中最没有廉耻的人是明蓟州(今天津蓟县)人崔呈秀:“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姓家族名人之最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政治评论家是崔 宀是 ,赞叹道。北魏清河(山东)人。
最敢用“直笔”修史的古代政治家是崔浩,著有《政论》一书、山东临清一带),凭什么列为第一,有23人做过宰相,齐丁公 亻及 的嫡子季子把君位让给兄弟叔乙,开元进士,自己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仍将崔氏列为第一,考信的研究。后来崔氏在争权斗争中失败,皇氏族长孙氏第二,他生于1740年
2. 百家姓中~"崔"怎么讲~~
崔姓源出于姜姓。西周时,齐丁公 亻及 的嫡子季子把君位让给兄弟叔乙,自己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从此称为崔氏。崔氏子孙一直是齐国公卿之一,季子的八世孙崔杼一度执掌国政。后来崔氏在争权斗争中失败,子孙逃往鲁国,崔氏十五世孙如意秦代封为东莱侯,他的长子崔业到西汉继封为东莱侯,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山东临清一带)。东汉以后清河崔氏成为山东望族,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一向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仍将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看到了以后很生气,说:“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为第一,皇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望族居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百家姓》注居博陵郡。
崔姓家族专用楹联
崔姓家族常用以下3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并表明为正宗崔姓之后。
世推三虎(崔琳语、崔 王圭 )。
人羡五龙(崔玄晖)。
崔姓家族名人之最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政治评论家是崔 宀是 。东汉涿郡(今河北)人。官至尚书,曾对当时腐败的政治风气大胆抨击,著有《政论》一书,流传甚广。
最敢用“直笔”修史的古代政治家是崔浩。北魏清河(山东)人,官至司徒,明元帝时参与军国重事,后因在修史中暴露“国恶”被遭灭族之灾。
崔姓名人中的寿星是崔述,清学者,大名(今河北)人,乾隆举人,曾做过知县,后潜心于经书的辩伪,考信的研究,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有很大影响,他生于1740年,卒于1816年,享年76岁。
崔姓家族中最没有廉耻的人是明蓟州(今天津蓟县)人崔呈秀,万历进士,天启初求附东林,被拒。四年(1624年)以贪污被革职议罪,乃见魏忠贤,求为养子,相与密谋陷害东林党人。从此为阉党魁首,官至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崇祯帝即位后,下令革职逮治,他自缢而死。
崔姓家族中才高八斗的大诗人是唐代的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相传大诗人李白游黄鹤楼时,见崔颢所写的《黄鹤楼》诗后,倾服至极,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3. 崔姓的起源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4. 广东电白崔氏的来源
《电白姓氏渊源考略——霞洞崔氏》历史学家李爵勋写的书有讲 电白霞洞崔氏始祖本厚,世系出于唐博陵王崔玄晖,乃崔玄晖后代的一个分支,原籍福建闽县(另一说是江西虔化),随父和叔入粤开基。 崔本厚的父亲崔焕之,居南海沙头北村沙涌坊。其叔父崔与之,南宋进士,原居于增城,被宋理宗任命为右丞相,和被任命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府事,致仕后,住在广州崔府街。 崔本厚,字植松,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任廉州府灵山县知事,敕授文林郎。南宋临灭亡时,他从灵山解组告归,过神电卫(今电城)之西海滨渡头村(今属旦场镇),即在那里安居。同来南迁伯叔祖妣卢墓亦在渡头村,该地后名崔家园. 崔本厚晚年号九九公,享寿八十有九。逝后与妣黄氏合葬旦场上三里许北葛岭,坐壬向丙。他的三世孙讳甫,又名文彬,系南宋咸淳癸酉(1273)解元(举人第一名)。其后,择吉于新一个癸酉年,建解元祠于电城西门的一隅,坐癸向丁兼子午。 九九公的曾孙崔融,元朝至正辛已(1341)举人。融兄友兴生吴佐(五世)。吴佐字时益,号日盛。元末时,他迁霞洞开族环居。其姻亲王万选(五世)、缙 (六世)父子则从双村仔(今电城镇海头村),也一同迁来霞洞开族环居。吴佐是崔氏来霞洞定居的第一人,而以首先来电白落籍的崔本厚为崔氏始祖。 崔本厚(九九公)下传七世(即吴佐之孙)才分元、亨、利、贞四房。《周易》“上经”的开头,说:“乾、元、亨、利、贞”。意是说:乾卦,包涵有原始的伟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贞洁的德性。这里,则是依次以之为四个房(儿子)的序号。镇符(长房)为元房之祖,镇助(二房)为亨房之祖,镇保(三房)为利房之祖,洪惠(四房)为贞房之祖。而吴佐之长孙江淳则无后嗣传下来。他们祖先各代,对初期开发霞洞,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元末至明,至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霞洞崔氏已繁衍到三十余代,三万余人,主要散居在霞洞镇一百五十多条村庄。
希望采纳
5. 四川崔氏族谱
崔氏第二十六世孙崔海斌介绍 大屋基崔氏源流 “言不根经史,谓之梦浪,人不识本源,谓之浮生”。
我崔氏之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崔氏子孙值得了解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我们大屋基崔氏的源流及家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给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使大家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个方面:崔氏的源流。——也就是崔家是怎样起源、怎样流传到现在的。
这个问题我们分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崔氏先祖 崔氏出自姜姓,即姜姓神农氏(炎帝)之后。 相传,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3216年,农历辛未年4月26日)为少典与任姒之子,因居于姜水(渨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
其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共工之从(堂)孙伯夷,因辅佐大禹(共工和伯夷爷孙二人,从尧至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
经吕侯壤、吕侯发。
衍、远、我食、孙藏、伯陵到西周初年的吕尚——即姜尚,姜子牙。 姜子牙,殷王庚丁8年(己酉年8月初3,即公元前1211年农历8月初3)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有功,受封于齐,立齐国(诸侯国),称齐太公,卒于周康王6年(戊辰年,亦即公元前1072年),寿139岁。
其陵冢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文王陵1公里。妻:申姜。
齐太公姜子牙有嫡、庶子共13名:丁、任、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太公传位于嫡长子姜伋(齐丁公)。
少典、神农(炎帝)、共工、伯夷、姜子牙、姜伋等均是崔氏的先祖。姜子牙是炎帝第54代孙。
第二部分:崔姓来源 齐太公姜子牙传位于齐丁公姜伋,丁公嫡子(正妻之子)姜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国君之位,但他却让位于丁公庶子(丁公之妾所生之子,季子之兄)叔乙。叔乙划了一片叫“崔”的地方(后有“崔氏城”,即今山东章丘市黄河乡土城村)给季子,作为其食采(采收食物)之地,后来季子就以崔地为姓,得姓后,所生之子穆伯即不再姓姜,而姓“崔”。
姜季子是我崔姓一世祖,崔穆伯是我崔姓第一人。 第三部分:崔氏世系 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野8世孙夭,夭生崔杼(齐国正卿)杼生明,明生良。
良15世孙崔意如(秦大夫,封东莱侯)生(伯)崔业、(仲)崔牟。 崔 牟为汉汶阳侯,始居博陵(今河北涿县安平),于博陵生融。
融生石,石生崔廓(一作崔广),字少通(商山四皓之皎皎者)。廓生寂,寂生钦,钦生朝,(汉侍御史),朝生舒(汉四郡太守)。
舒生篆(郡文学),篆生毅,毅生骃,骃生寔(字子真,后汉尚书)。寔生皓,皓生质,质生赞,赞生洪,红生廓,廓生遄,遄生懿,懿生琨,琨生经,经生辨,辨生崔楷(北魏殷州刺史)。
后有崔元喡,唐中宗封为博陵王。至宋绍兴时,崔世明迁粤省广州,其子崔与之累官四川,安抚制置(四川安抚使),使后封南海郡公(广东经略安抚使)。
遂移子于江南,晚年又移子于闽省(福建)。与之玄孙崔唐臣(宋末隐士),其孙崔或为元世祖刑部尚书。
至元顺帝12年(公元1334),世宗公诞生,又经承祖、德义、旺元至成章公。明正统3年(1439),成章公父子四人移居广东。
以福建世宗公为始祖,6世缙孙、7世富公、8世华忠、9世琳公、10世孟正、11世庆公、12世元举、13世时信、14世盛公、15世斯显、16世奕荣、17世子裕公(我大屋基崔氏入川始祖,1681年9月21日生于广东龙川县,1785年殁于四川威远大屋基)于康熙戊戌年(1718)入川,创业资威,生成昆、成仑、成灵、成康四子。至今已290年,繁衍了13代后人(从世忠公算起为第28代)。
另外在此还需说明的一点是我7世祖富公娶了两房妻室,大房扬氏生8氏时忠公、荣忠公、华忠公,二房廖氏生8氏信忠公。信忠公之后:9世珍公、10世孟举、11世曰昆、12世元升、13世金公。
金公之子:14世奇相、奇卿、奇爵、奇轮、奇择。 其中: 奇相之后,15世斯琳、16世奕泮入蜀后住(现青山村)高屋基; 奇爵之后,15世斯玑,携16世奕广、奕东、奕亮、奕勋、奕尤5子于雍正丁未(1727)年入蜀,后立祠堂于本村蓝沟,现已繁衍到第27代。
此外,本村糯米长老屋基(崔慈方大房子)、资中城西周家碥和四眼桥、朱家坝崔氏,都是我华忠公之后裔。 也就是说,我们大屋基和糯米厂、周家碥、四眼桥、朱家坝以及蓝沟、高屋基崔氏,都是一脉相承的一家人。
以上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崔氏家风——也就是我们崔氏家族为人处世的作风、风气问题。
家风,乃一个家庭、家族之风气。家风好坏,关乎一个家庭、家族之成败兴衰。
大屋基崔氏家风严谨、纯朴、进取、向上,影响和造就了十数代族人,并在本地形成了纯朴、忠厚、斯文、善良的优秀民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从民国二年(1913)重修之《大屋基崔氏族谱》和大屋基崔氏历代族人处事风格中不难看出,崔氏家风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团结互助。
团结互助之精神,在《大屋基崔氏族谱》中体现突出。如《崔氏族约家规》第六条:“合族子弟,无职年少者,务期族董等暨总首,于春祭时斥令其父兄,使习士农工商,视其才职量人施行,如家贫年壮,能农能商无本。
6. 求崔氏族谱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 崔姓家谱
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参考百度百科:/link?url=-ZWZ2r4bZSzidmjOZHnIy1GlJaCYEr3swdYzGbIYiY6vA6aEIySFREupGatlDLgu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认可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万事如意!
7. 崔氏有何起源
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 和姓纂》等资料所载,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 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 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开国君主是吕尚。
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 先祖被封于吕(今河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 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
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他却 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西 北),后代以邑为氏,就是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