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中缩句的方法
这里需要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比如对“这气魄宏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伟大的工程”进行缩句。
首先要弄清楚句子表达的意思,找出句子中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句子中修饰说明成分,然后删除没用的成分,比如对上述句子进行分析:在世界历史上”作状语,要删掉。“气魄宏伟”是修饰词,也要删掉。“伟大的”作定语,但在此句中是必要成分,要保留。
扩展资料:
缩句的评判标准:
1、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2、不改变原来的结构。如“凶恶的敌人被英勇的红军消灭了”如果缩为“红军消灭了敌人”就不行。
3、不留下多余的枝叶。如把“精彩的表演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在掌声中结束”就多了“在掌声中”这个枝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缩句
2. 语文中如何缩句
以下句子如何缩句?(答案均出自一些参考资料)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桑娜补帆。/桑娜补破帆。)
2、那座宽敞的新房子是第一小学的教师办公室。(房子是办公室。
/新房子是教师办公室。) 3、花丛中有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花丛中有蝴蝶飞舞。/蝴蝶在飞舞。)
4、我们的***和***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和八路军、新四军是队伍。
/八路军、新四军是队伍。) 答: 1句是个连动句,主语是复指短语“渔夫的妻子桑娜”,谓语动词是“坐”“补”,宾语中心语是“破帆”。
复指短语缩句时应取主要词语,这里应取“桑娜”。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都保留在主干中,宾语或宾语中心语也必须保留在主干中。
这句中的“在火炉旁”是“坐”的补语,照例应缩掉;但缩掉后主干就不成句,故应保留。所以,1句应缩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破帆。”
(去掉“破”字也可) 2句缩成“房子是办公室”或新房子是教师办公室“都可以,因为中心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结合的较紧密的短语)。 3句是兼语句,主语是“花丛中”,谓语动词是“有”“飞舞”,兼语中心语是“蝴蝶”。
兼语句缩句时必须保留兼语或兼语中心语。所以,3句应缩成:“花丛中有蝴蝶飞舞。”
(原句中的“在”是状语,相当于“正在”) 4句的主语中心语是“***和八路军、新四军”,宾语中心语是“队伍”。所以,应缩成:“***和八路军、新四军是队伍。”
缩句题的原句应选择典型的主谓句,那些特殊句式如连动句、兼语句、“把”字句、“被”字句、主谓谓语句、主谓宾语句等是不宜作为缩句练习题或考试题的。有些编资料的人,本身缺乏语法知识,就会编出这类偏题来,老师们在使用资料时,应加以鉴别,合理选用。
3. 语文中缩句的方法
一、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
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
“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
定语对中心 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
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
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二、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
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 ”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是句子的主杆。
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二、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 ”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 “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我认为缩句的原则是:留下主、谓、宾的中心词,去掉定、状、补,兼及句子基本意思不变和完整性。
在缩句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句子,教师难教学,学生难掌握,我参考了一些专家的意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实例和大家一起讨论,供同行们参考。 1、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 例: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这个句子的处理,实际上是遇到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复指短语是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
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缩句时一般可保留表示某某人或某某事物主要词语;如果复指短语本身很短,也可以将整个儿复指短语保留在主干中。 本句可以缩成:解放军叔叔练习射击。
也可以缩成: 解放军练习射击。 不能缩成:叔叔练习射击。
(因为主要词语是"解放军") 2、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 例: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在辽阔在草原上”是补语,故缩为:骏马奔驰。
又如: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蓝蓝的天空中。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的问题。
因为"在天空中"是补语,根据缩句精神,故因去掉。 应当是:圆月挂。
(这一类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补语留下来,比如“一串串快要成熟的葡萄像珍珠似的挂满了藤架。”缩为“葡萄挂满了藤架。”
为了句子的完整性留下补语"满"。但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应当保留。)
3、去掉状语,原句意思改变了怎么办 例:孩子在横木上差点跌到甲板上。 有人认为,"差点儿"是限制"跌"的,说明孩子还没有掉下来,缩成"孩子跌到甲板上"句子的原来意思就改变了。
不应当删去。 我认为"差点儿"是状语,故应当缩为:孩子跌掉甲板上。
4、"着、了、过"如何处理 例: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大苹果。 "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应当缩为:他吃着苹果。 5、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例: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例句主语是"广场上",而不是"灯", 所以应当为: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此句,如改为: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广场上”为状语,应缩为:灯照耀建筑。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例: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夏天"是"状语",故删去。
原句主语是"老人们",说 "老人们"爱好干什么,故谓语是“爱好”,"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 "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 故答案应当为: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例: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
4. 小学语文如何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的灵车。”
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
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
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缩句有两种情况:一种,去掉全部枝叶,只保留主干。
如:“精彩的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结束”。
第二种,去掉大部分枝叶,保留主干和小部分枝叶。哪些枝叶必须保留呢? 1. 否定句中的否定词。
如“我绝对不同意你的这种无理要求”。缩为“我不同意你的要求”。
“不”必须保留。 2. “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把”和“被”以及它们连带的重要词语,如: 3. 疑问句子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
如“五年级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在运动会上夺走了好几项冠军呢?”缩为“运动员为什么夺走了冠军呢?” 缩句的对与错,优与劣的标准:一是不改变原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来的结构。
“凶恶的敌人被英勇的红军消灭了”如果缩为“红军消灭了敌人”就不行。三是不留下多余的枝叶。
如把“精彩的表演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在掌声中结束”就多了“在掌声中”这个枝叶。 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第三,检查对错优劣。
5. 小学语文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的灵车。”
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
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
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举例说明: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 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
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灯”怎么样,而不是“广场上有灯”怎么样,c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B句基本正确,但“广场上”可认为是方位,在这里可以省掉;A句是正确的。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 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
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 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
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 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 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
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 ;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
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 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 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
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
6. 语文中缩句的方法
缩句去掉修饰词语,地字前面的词语。
有的长句子都有很多修饰的词语,“地”字前面的词语可去掉,例如:小花猫高高兴兴地晒太阳。副词表示状态的词语,“高高兴兴地”,这个词语可去掉,保留了主干。
缩句为:小花猫晒太阳。缩句去掉形容词语,“的”字前面的词语。
有的长句子有修饰的形容词语都放在名词前,“的”字前面的词语就属于这样的词语,可去掉,例如:漂亮的女孩唱出美妙的歌声。形容词语就有”漂亮的“、”美妙的“,这两个词语可去掉,缩句为:女孩唱出歌声。
缩句去掉补充说明词语,得字后面的词语。有的长句子中有补充说明的词语,也就是补语可以删去。
“得”后补充说明的词语可删掉。例如:运动员高兴得锻炼。
补语是”高兴得“,可删去。缩句为:运动员锻炼。
缩句去掉状语,如时间、地点等状语。有的长句子中有很多状语,如时间、地点等状语都可以删去。
例如:上个星期六,女孩在图书馆看书。时间状语是”上个星期六“,可删去。
地点状语是”在图书馆“,可删去。缩句为:女孩看书。
缩句去掉数量词语,保留中心词语。有的长句子中有数量词语,如一批、一群、几百只、几盆等数量词语是可以删去的。
例如:女孩找到了两盆花。句子中的数量词语是”两盆“,可删去。
最后缩句为:女孩找到了花。缩句的技巧口诀,找出句子主谓宾。
“快乐的女孩拿着手提袋,准备到超市去购物。”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句子,大家可以先找出主语”女孩“,谓语是”购物“。
有的句子没有宾语,但必须有主语和谓语。此句缩句为:女孩购物。
缩句的技巧口诀,比较主要词语,找出中心词语。“我家附近公园里的苹果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大苹果。
"这是一个长句子,先找出主要词语,主语有”公园里“、”苹果树上“。谓语是”结满了“,宾语是”苹果“。
因为苹果只能长在苹果树上,所以中心词语是苹果树。此句的缩句为: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
7. 语文中,缩句的方法
怎样缩句?
缩句有两种情况:一种,去掉全部枝叶,只保留主干。如:“精彩的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结束”。
第二种,去掉大部分枝叶,保留主干和小部分枝叶。哪些枝叶必须保留呢?
1. 否定句中的否定词。如“我绝对不同意你的这种无理要求”。缩为“我不同意你的要求”。“不”必须保留。
2. “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把”和“被”以及它们连带的重要词语,如:
3. 疑问句子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如“五年级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在运动会上夺走了好几项冠军呢?”缩为“运动员为什么夺走了冠军呢?”
缩句的对与错,优与劣的标准:一是不改变原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来的结构。“凶恶的敌人被英勇的红军消灭了”如果缩为“红军消灭了敌人”就不行。三是不留下多余的枝叶。如把“精彩的表演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在掌声中结束”就多了“在掌声中”这个枝叶。
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第三,检查对错优劣。
8. 小学语文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的灵车。”
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
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
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举例说明: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 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
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灯”怎么样,而不是“广场上有灯”怎么样,c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B句基本正确,但“广场上”可认为是方位,在这里可以省掉;A句是正确的。
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 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
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 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
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 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
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 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
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 ;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
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 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 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
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