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诰文原文是怎么样写的
也许你看到的文章是这篇 鼓起你的勇气来 你听过海那士.钟士令人兴奋感动的事迹吗?他是1960年高栏比赛的风云人物,他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比赛,打破了许多记录,真是轰动一时。
他顺理成章地被选为参加当年在罗马举行的世运会的选手。他参加一百一十米跨栏赛;全世界都认为他能得金牌。
但是,出于意外地,他并没有得到金牌,只跑了个第三名。这当然是个极大的挫折。
他的第一个想法是:“怎么办呢?我或许该放弃比赛。”要再过四年才会有世运会而且他已经赢得所有其他比赛的跨栏冠军,何必再受四年更艰苦的训练?看来唯一合理的路是忘掉比赛,开始在事业上寻求发展。
这当然非常合乎逻辑,但是海那士.钟士却不能安于这种现状。“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东西,”他说,“你不能够事事讲求逻辑。”
因此他又开始的训练,一天三小时,一个星期七天。在耳后几年,他又在六十米和七十米跨栏项目创造了一些新记录。
1964年2月22日,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钟士参加六十米跨栏赛。赛前他曾经宣布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室内比赛。
大家的情绪都很紧张,每个人的眼睛都看着他。他赢了,平了自己以前所创的最高纪录。
然后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在那个时候的麦迪逊广场花园,跑者跑过终线之后,就转进一个弯道,观众看不见。
钟士跑完,走回跑道上,低头站了一会,答谢观众的欢呼。然后一万七千名观众都肃立致敬,钟士感动得泪下,很多观众也流下眼泪来。
一个曾经失败的人仍然继续坚持下去。他不放弃,而爱他的人们就爱她这一点。
他参加1964年东京世运会,在一百一十米跨栏赛中跑出13.60秒的成绩,得了第一----终于赢得了金牌。 后来他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担任业务代表。
他自愿协助推展所在城市的体能训练计划,他的活动得到极为了不起的成果。 有一次,他对一群年轻人演说,吟诵了 加拿大作家塞维斯的诗句 ,这些诗句的每一句都应该记在心中,并且遵照着去做。
孜孜不倦会为你赢得胜利, 临阵脱逃不是好汉。 鼓起勇气, 放弃毕竟太容易, 抬头继续前进才是难题。
为你受打击而哭泣 ----而死亡也太容易; 撤退、爬行也容易; 但是在不见希望时却要战斗, 再战斗 ----这才是最好的人生之戏。 虽然你经历每一场激战,浑身是伤、是痛, 但是再努力一次 ----死亡毕竟太容易, 继续抬头前进, 继续抬头前进, 才真不容易。
海那士.钟士的故事使我想起了歌德的话:“不苟且地坚持下去,严厉地驱策自己继续下去。就是我们之中最微小的人这样去做,也很少不会达到目标。
因为坚持的无声力量会随着时间增长到没有人能抗拒的程度。”这也是说,继续努力,一切就没有问题。
英文我再找找。
2. 圣旨怎么写
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
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清朝的是官职越大颜色越多,多彩圣旨颁发给五品以上官员,发给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颜色单一,为纯白绫。
最高等的是七色圣旨。同时圣旨的轴柄质地也是按官员品级不同而有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
关于圣旨的长度历代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这是“奉天”的来源。至于“承运”,又牵扯到邹衍的“五德始终说”。
邹夫子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
奉天成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钦此就是皇家专用名词,就是到这里结束的意思。
其实真实的皇帝圣旨并没有奉天成运,皇帝诏曰和钦此的这些套话,这主要是古代戏文中是这么唱的,电视也这么演,大家就认为是这样的。一般古代圣旨分两种:圣旨开头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写的;而开头为制曰,是由皇帝亲手所写的。
例如:关于毕諴之父赠承德郎翰林院学士母葛氏封恭人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未有躬自累善,而其后不振者也。
朕岂吝于褒贶哉。尔毕矩乃翰林学士,毕諴之父,其性之义,其行之良,允文允武,四方之纲,庆延乃子,翰墨奇香,甚悼尔之,弗躬者也。
是宜褒编,以彰潜德。兹特赠尔:承德郎,翰林院学士。
尔灵不昧,其尚知荣。敕曰:德之在人,亲者父母均也。
故朝廷追锡之典并逮之,尔翰林院学士毕諴之母葛氏,孝敬勤俭,贞静淑懿,笃生哲嗣,克举其官。兹特赠尔为恭人,九原有知,钦承无数。
敕命 大中四年五月二十八日之宝2、关于毕諴授邠宁节度使妻侯氏封夫人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而军帅戎将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
乃能文武兼全,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宠命乎。尔翰林院学士毕諴,燃薪达旦,破卷通经,授以文职理宜然也。
不意朕访边务,羌贼扰我河西,尔援古今颇牧,近在禁中。兹特授尔为邠宁节度使,锡之敕命于戏,威振夷狄。
深眷元戎之骏烈功宣华夏,用昭露布之貔熏,暂锡武弁,另加丕绩,钦哉。敕曰:大臣有奉公之典,藉内德以交修,朝廷有疏爵之恩视夫皆而并贵,懿范弥彰崇嘉永。
锡尔翰林院学士毕諴之妻侯氏,坤仪毓秀,月室垂精,锦线穿云,佐夫子以青灯,肃针偃月,赠良人以征袍,治行有声,亦宜荣宠。是宜赠尔为夫人,锡之敕命于戏,徽着兰房委佗,如山河之足式仪隆桂殿儆戒若翱翔之不遑,金笺甫贲,紫诰遥临。
敕命 宣宗十年九月三十日 之宝3、关于毕言封亚中大夫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忠孝之家,庭训早膺乎节义绳武之胤堂谕切凛乎纲常,光前无沗,贴后有方,爰申疏爵之荣,用章式谷之报。尔毕言,乃先王相国毕士安之子,耀州太原毕仲游之父,英资俊爽,目光如电,惠族睦宗,类晏婴之贷众,解衣推食同范纯之好仁笃启亢宗之嗣茂显体国之忠,兹以覃恩,加赠尔为亚中大夫,锡之敕命于戏,麟趾超群,青锁彰义方之训,班衣焕采,紫宸表余庆之光。
龙章远绍马鬛题旌敕曰:龙楼彩焕遡大母之恩,斯凤阁诏书,表皇朝之霈泽,尔知耀州太原毕仲游之母严氏,四德咸备,三从无忒,秀毓干城,徽音载着于史管,宠宣纶挬介福昆耀于彤章,兹以覃移,赠尔为淑人。锡之敕命于戏,辉增宝册,纯禧集于兰房庆溢,寰宇景福,凝于月殿,壶范弥昭,金花永诰。
敕命 宋元佑五年八月十八日 之宝。
3. 祭祖文怎么写
原发布者:czc87161389
清明(冬至)祭祖文维公元年,岁次年,农历月日,泉州府惠安县二十九都蔡宅铺南埠二房执爵裔孙 暨阶下男女裔孙,谨以刚鬣柔毛、珍馔时馐、香烛清酌之仪致祭于开基祖皇明诰赠文林郎光禄、通守君、千户指挥使世恢公暨妣、四世二甲祖木像公暨妣、南埠二房历代列位祖考之神位前曰:岁在,节序清明(节序冬至)。春和景明,万物昭苏。惠风和畅,柳绿桃红。(一阳初生,万物潜藏。)鞭炮齐鸣,鼓乐承欢。燃烛焚香,共祭吾祖。敦亲睦族,孝思永存。溯吾陈氏,颍川发祥,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居官福建,支分莲塘。仰维始祖,德泽甚深。俎豆馨香,春蒸冬尝。子孙繁衍,亦炽亦昌。恪守祖训,燕翼犹存。纲常俨然,谒祖归宗。苍天庇祐,祖德昭彰。细溯公出身文魁,洪武二年,来自固始。奉旨镇守圭峰山,勤于王事,忠义可嘉。平海宼有功,官至千户指挥使。公平生精通地理,深奥堪舆。仰视圭峰山,天赋奇秀,人杰地灵。俯瞰湖光一带,结成莲卉,物华天宝,山水朝宗。肇基莲塘,枝繁叶茂。世系相承,科甲连登。螽斯蜇蜇,瓜瓞绵绵。公之子孙,长宽公,次恭公,三信公,四敏公,五惠公,枝叶累传,奕世孔长。族谱记载,信公迁居晋江伍陵;二甲木像公,外拓南埠、后林、林口、小坂、社坝东山、涂寨顶下东山、洋下东陈、驿坂溪西、城关中新花园等。亦共臻兴隆,同沐祖泽之光。迁始祖肇基南埠,创业维艰。秉承遗训,勤事农桑。拓荒开田,披荆斩棘。桂树飘香,四房宏基。辈辈兴旺,房
4. 求 颜延之 庭诰文 的翻译
《宋书·颜延之传》:“流言谤议,有道所不免,况有阙薄,难用算防。”
--------------- 意思是:对于流言蜚语一样的毁谤,即便是道德高尚的人尚且难以避免被伤害到,更何况这些道德修养本身就有欠缺的人,能够处处防备也已经很为难他们了。“喜怒者有性所不能无,常起于褊量,而止于弘识,” -------------------------------------- 喜形于色的人常常是因为本性无法自制而已,常常起源于气量太小,而后随着知识学识的提高渐渐有所减弱,最后消失。
“然喜过则不重,怒过则不威,能以恬漠为体,宽愉为器者,美矣!”--------------------- 然而听到别人指责能够变得很高兴,这种往往比较难以做到;听到别人指责自己勃然大怒则往往丧失自己的威严。最好的办法是能够保持一颗恬淡散漠的平常心,能够宽怀待人,则是最完美的了。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 --------------------- 大喜过望,心潮荡漾之时,要记得稍微抑制下就可以定下心来;甚怒烦性,小忍即歇。------------------------- 懊恼万分,心性大乱之时,要记得忍让谦和就可以能够平心静气了。
5. 西汉诏书怎么写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中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编辑本段封禅缘起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
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
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编辑本段封禅历史 《史记•封禅书》说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然后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记起,并在文章中间引用《管子•封禅篇》的“……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由此可见,封禅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 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以彰其功,仅汉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时,礼仪更加完备,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岳,谢成于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并说明本次是为天下苍生祈福,于是将此次的封禅诰文宣告于天下;宋真宗封禅泰山之时,欲借天意来威慑外敌,故导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自此之后,帝王泰山封禅的历史也就嘎然而止。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 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 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附: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 ,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
6. 清朝圣旨格式 清朝圣旨怎么写的
清朝圣旨是用汉文和满文两种文字书写,圣旨正文汉字部分用楷书书写。
2017年2月19日报道,河北省临西县摇鞍镇东来寨村一吴姓农户家中,珍藏着一道清朝清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颁发的圣旨原件,虽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保存基本完好。
这幅圣旨材料为提花锦缎,整体底衬是纵横交错的云彩图,总长1.2米,宽0.31米,用汉文和满文两种文字书写,圣旨正文汉字部分用楷书书写,共计19行,325个汉字,满文部分共计23行。
扩展资料:
在长沙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库房,经过一道道厚实带密码的库房门,随着柜门小心翼翼地开启,光绪皇帝圣旨原件便呈现在记者眼前T形龙雕精致木盒,卷轴状的圣旨。
岁月的浸染,深褐色漆盒古朴厚重,雕刻的祥云点缀中,五条栩栩如生的龙张牙舞爪盘旋在盒面上,构成五龙捧圣的巍然气势,中间圣旨两字更显端庄大气。
多个颜色的绢质圣旨,其字迹模糊,却仍依稀可辨。圣旨全长170厘米、宽37厘米,旨文两侧织有银龙,并点缀祥云图案。
圣旨右半部分为汉字,左半部分为满文,楷体书就,上加盖二处玉玺,均有满、汉双文。落款为光绪二十六年,距今已整整118年。
该圣旨为清朝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为加封黄昌年清光绪山西道监察御史所颁,并表彰黄昌年的叔父黄起元躬修士行。
代启儒风,抱璞自珍,克发珪璋之秀,封为中宪大夫,封其叔母为恭人,均位列四品。工作人员介绍。
清代圣旨根据领旨对象职位不同而分为五色、三色、一色三种。由于黄昌年位居要职, 所授圣旨为五色圣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熙圣旨
7. 古代告示怎么写
古代文体十六种(3):告示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这种文体,自古有之,称为“诰”、“告”、“谕”。《尚书》有《汤诰》,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
但在当时,是用口头宣述的。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广泛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告示”文书张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
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 “告示”的写作,要求“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可知之也。”
也就是说,“告示”要写得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 例一: 入关告谕 刘邦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安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 【译文】 父老乡亲受秦朝苛严的法治已经很久了,非议朝政的人灭族,两人私语的要抓住在闹市上杀头暴尸示众。
我和诸侯约定,先进咸阳的人就拥立他为王,(现在我先入咸阳),我应当在关中称王。我和父老百姓相约立法三章:杀人的人死罪,伤人和偷盗的要治罪。
此外的秦朝苛法全部废除。官吏百姓都安稳依旧。
我之所以进入咸阳,是替父老百姓除害,不是有什么侵犯和残害,不要害怕!况且我驻军霸上的原因,是要等待诸侯到达而制定约束罢。 例二: 禁馈赠告示 海瑞 接受所部馈送土宜礼物,受者笞四十,与者减一等,律有明禁。
粮里长各色人等每送薪送菜,禁不能止。穷诘所以,盖沿袭旧日风,今日视为常事。
且尔等名奉承官府,意为实有所需求。谓之意有希求者,盖亿官府不易反面。
而今少献殷勤,他日禀公事,取私债,多科钱粮、占人便宜,得以肆行无忌也。若有美意,则周尔邻里乡党之急可也。
官有俸禄,何故继富?与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浅。今后凡有送薪送菜入县门者,以财嘱论罪。
虽系乡宦礼物,把门皂隶先禀明后许放入。其以他物装载,把门人误不搜检者,重责枷号。
【译文】 接受所辖部下赠送的土特产品礼物,接受的人要受笞刑四十,参与的人比笞刑减一等,法律上有明文禁止。粮长、里长各色人物经常给上司送柴送菜,制止不住。
探究馈送禁止不住的原因,大概是继承往日的风气,如今把这馈送看作是平常事情。送礼的这班人名义上是奉承官府,意下却实际是另有所图。
说他意下另有所图的原因,大概料想官府不会轻易翻脸。如今稍献殷勤,他日承办公事,巧收私帐,多征收些钱粮,占别人的便宜,能够肆意行事无所顾忌。
假如真有馈送的美意,那就周济你那乡邻中的急需者。官吏有俸禄,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增长财富?馈送给官吏的礼物,来自于百姓,(可馈送的人)送出一礼却能收回十礼,这个陷阱不浅呀。
今后凡是有送柴送菜进县衙门的,以贿赂记罪。即使是乡绅的礼物,守门差役也应先禀报明白经允可才能放入。
送礼的人用其它东西伪装入县衙,守门人失责不搜验的,戴上枷号从重责罚。 例三: 戒浮文巧言谕 洪仁玕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洪、顶天扶朝纲幼赞王蒙、殿前忠诚贰天将李,为宣谕合朝内外官员书士人等一体知悉,照得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
恭惟天父、天兄大开天恩,亲命我真圣主天王降凡作主,施行正道,存真去伪,一洗颓风。是以前蒙我真圣主降诏,凡前代一切文契书籍不合天情者,概从删除。
即“六经”等书,亦皆蒙御笔改正。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劳,诚恐其诱惑人心,紊乱真道,故不得不亟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况现当开国之际,一应奏章文谕,尤属政治所关,更当朴实明晓,不得稍有激刺。挑唆反间,故令人惊奇危惧之笔。
且具本章,不得用“龙德”、“龙颜”及“百灵”、“承运”、“社稷”、“宗庙”等妖魔字样。至祝寿浮词,如“鹤算”、“龟年”、“岳降嵩生”及“三生有幸”字样,尤属不伦,且涉妄诞。
推原其故,盖由文墨之士,或少年气盛,喜骋雄谈;或新进恃才,欲夸学富。甚至舞文弄墨,一语也而抑扬其词,则低昂遂判。
一事也而参差其说,则曲直难分。倘或听之不聪,即将贻误非浅。
可见用浮文者,不惟无益于事,而且有害于事也。 本军师等近日登朝,荷蒙真圣主面降圣诏:“首要认识天恩,主恩,东、西王恩。
次要实叙其事,从某年月日而来,从何地何人证据,一一叙明,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艳,毋庸半字虚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须古典之言,故朕改《字典》为《字义》也。”本军师等朝奏,钦遵之下,不胜敬凛。
为此特颁宣谕,仰合朝内外官员书士人等一体周知;嗣后本章禀奏,以及文移书启,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才合天情,才符真道。切不可仍蹈积习,从事虚浮,有负本军师等淳淳谕戒之至意焉。
特此宣谕,各宜凛遵!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 月 日宣谕 【译文】 天父基督教上帝耶和华、天兄基督教救世主耶稣、天王洪秀全、太平天国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洪。
8. 什么是满文,满文的详细介绍
满文中国满族使用过的一种拼音文字。
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俗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
字母数目和形体与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
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达海 (1594~1632)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达海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母的形体、增加新字母等方法,表达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规范了词形,并改进了拼写方法,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
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拼写法,具有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明显特征。俗称有圈点满文。
另外还有一种满文篆字,是参照汉文篆书于清乾隆十三年 (1748)创制的。共有32种字体,依笔画的特征命名,如缨络篆、龙书等。
满文自左而右直写,有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两种不同方向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等。
标明句读的符号有∨和©。前者相当于逗号,后者相当于句号。
字母出现在不同位置上,字形往往不同。有单用 (即不和其他字母相拼)、词首、词中音节首、词中音节末 、词末等几种字形。
满文在清代作为“国书”在文牍中与汉文并用。辛亥革命后,满文基本上不再使用。
满文保留至今最早的文献有《满文老档》等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也有人认为满语是从满-通古斯语族分离出来而成为阿尔泰语系中独立的分支。约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逐渐缩小使用范围,现在中国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和富裕县还有人能用满语进行口头交际。
通常认为满语有北满方言和南满方言,后者是满族文学语言的方言基础。满语有6个元音 ,有19个辅音,满语既有粘着语的特点,又大量使用虚词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
名词没有领属形式,动词没有人称形式。主从复句比较发达。
词汇反映了满族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由于满族大量吸收汉族文化,因此在词汇里有不少仿造汉语模式构成的词。
(一)满文之创制 女真文字,为金代所创作,金亡时,已渐失其势力。然建州诸卫致明之表文,则仍主用女真字,而附以汉文为对译,此仅限于公文然也。
至居常往来之书信、簿记等事,则多用蒙古文。努尔哈赤虽自通汉蒙诸文,然因其部族之用蒙古文,颇极翻译之苦;即文诰之传达上,亦不免发生阻碍。
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命额尔德尼及噶盖等改制国书。二臣辞曰:“蒙古字,臣等习而知之,相传久矣,未能改制。”
努尔哈赤曰:“汉人读汉文,凡习汉字,与未习汉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读蒙古文,虽未习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国之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
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而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二臣对曰:“以我国语制字最善,但臣等未明其法,故难耳。”努尔哈赤曰:“无难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国之语音,联缀成句,即可因文见义矣。
例如阿字( )(蒙古字第一字头之第一字母)下合一妈字,( )(第一字头内之第六十一字母)非阿妈( 、(满语父亲之意音如Ama)乎?恶字( )(第一字头第六字母)下合一摸字( )(第一字头第六十二字母)非恶摸( )(满语母之意音如Eme)[1]乎?吾筹此已悉,何为不可!”遂以蒙古字制十二字头,合满洲语创制满文,颁行国中,满文传布自此始。 (二)达海之修正 满文假蒙古字为字头,则蒙古语音,与满洲语音之差,不能严格区别。
至太宗皇太极时,有达海出,对于努尔哈赤时初制之满文,加以整理,遂完成今日之满洲文字矣。达海以满蒙语音,有难区别者(如蒙古语Kha,Gha音之字母,满语通用于Ka,Ha,Ga三音。
然Aga“雨字”与Aha“奴仆”混同。Boigon户口之户字与Boihon泥土之土字混同。
Haga“鱼刺”与Haha“男子”混同),乃于十二字头,加以圈点,以立同形异言之区别(如 “雨”不至混于 “奴仆”, “户口之户”不至混于 “泥土之土”, “鱼刺”不至混于 “男子”)。又汉字之音,难以满蒙字书之者,更增其文字,以两字连写,切成一字焉。
故太祖朝之满文书,称为无圈点档案;太宗朝之满文书,称为有圈点档案云。达海姓觉尔察氏,九岁,通满汉文义;弱冠,草努尔哈赤诏令.其所奉命翻译之《大明会典》,及《素书》,与《三略》,太宗视之称善。
天聪六年,病死。时年三十八。
谥文成。 [附言] 清史馆《达海传》:“初太祖指授文臣额尔德尼及噶盖创立国书,形声规模,本体略具。
达海继之,增为十二字头,至是上谕达海曰:‘国书十二字头,向无圈点,上下字雷同无别,幼学习之,遇书中寻常语言,视其文义,犹易通晓,若人名地名,必致错误,尔可酌加圈点,以分析之,则音义明晓,于字学更有裨益矣。’达海遵旨寻绎,酌加圈点。
又以国书与汉字对音未全者,于十二字头正字之外,增添外字。犹有不能尽协者,则以两字连写切成,其切音较汉字更为精当。
由是国书之用益备。”《贤良小传》:“太宗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达海译有《素书》、《三略》,及《明会典》、《律例》诸书。
又译历代史书,俾人尽晓,通古今典故。凡宣谕诏旨,应兼汉音者,率委达海传宣”云。
又据朝鲜《申忠一图录》云:“歪乃本上。
9.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