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这首古诗怎么写作文
风
诗人:李峤 朝代: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秋,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春。
都是风,但是心情不一样,季节不一样,带来的感受就不一样
当冷静的时候可以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
当温暖时可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是风的气度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风的内蕴
能屈能伸,方能成大事
人也有很多面,当你冷酷无情时,当你柔情万丈时
当你风卷残云,气吞万里时
当你斜风细雨,青箬笠,绿蓑衣时
人生在世
如此方可无悔
2. 风这首古诗
风——唐·李峤
作者: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注释]
1、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2、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简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 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
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
[作者简介]
李峤 (645~714)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日本人书李峤诗墨迹《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50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5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3. 《风》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解落:散落.三秋:秋季三个月,即指整个秋天.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简析: 秋风一吹来,便会使枝叶零落,令人感到萧瑟、凄凉;但是一到了二月,和煦的春风一起,花朵绽放花蕾,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有时大风从江面上吹过,掀起千尺巨浪,有时微风吹入竹林,千万根竹子随著风东倒西斜,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一首歌咏风的诗.在诗人眼中,风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会随著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面貌,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而且在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诗歌更生动形象,诗中所描述的,便是作者平日的观察.
4. 《风》这首诗是怎么写的
第一首 总是忘却了存在 却又不得不记起来 在曾经摇曳的树丛中 哪一块 是你的影子 找寻 从以前 到现在 一个很愚昧的行为 却不得不重复 想找你 很容易 用黄沙替你染色 真实的影子 飘飘忽忽 有些我怕看到 但渴望看到 “过了 就好了” 有人会这样安慰自己 还会有 比眼眸还要清澈的身子 逃避 一个轻松的答案 逃得掉吗? 第二首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第三首落日生苹末,摇扬遍远林。
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 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
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
5. 《风》这首古诗的形式是
完整诗句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歌注释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诗歌赏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
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
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日本人书李峤诗墨迹《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50卷,今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5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6. 汉乐府的风这首诗怎么写
乐府诗分哪几类? 乐府的内涵大体有二。
一是官府名。主管音乐。
“乐”指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内涵。秦与汉初就有了这一机构。
汉初惠帝时(前194~前188)已有乐府令。武帝时,扩大了乐府的建制与职能。
西汉末哀帝登基(前6),下诏“罢乐府官”(《汉书·礼乐志》),至此汉代再无乐府建制。二是诗体名。
初指乐府官府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都统称为乐府。
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乐府诗分哪几类? 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歌诗28家,314篇,基本都是乐府诗。
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首、《铙歌》18首,以及另外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其他乐府诗都作于东汉。(其中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今存两汉乐府民歌大约有四十余首。)
辑录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时沈约的《宋书·乐志》,而后有南朝陈时徐陵的《玉台新咏》、隋代王僧虔的《伎录》、智匠的《古今乐录》,唐代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宋代郑樵的《通志·乐略》等。但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还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辑录了从不尽可靠的陶唐氏之作到五代的歌谣与乐府,共计100卷,又将自汉到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 1、郊庙歌辞。
帝王祭祀天地、神祗(zhī)、祖先所用的乐章。多为祝颂赞美之语。
如《郊祀歌》、《安世房中歌》。 2、燕射歌辞。
统治者宴会时所用的乐章。 3、鼓吹曲辞。
主要指用鼓、铙、箫、笳等乐器合奏的军乐。是武帝吸收的北狄西戎等民族的新声。
如《铙歌》。 4、横吹曲辞。
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武帝时从西域传入,协律都尉李延年更造新曲28解(乐曲一章称一解)。
5、相和歌辞。是美妙的民间歌谣。
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有“丝竹更相和”与“人声相和”两意。 6、清商曲辞。
声调比较清越,故名。源出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琴调)。
7、舞曲歌辞。分雅舞和杂舞。
雅舞为郊庙、朝飨所用舞乐,杂舞为宴会所用舞乐。最初多起于民间,后来传入宫廷。
8、琴曲歌辞。与古琴曲调相配合的乐歌。
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乐府诗集》所收琴曲歌辞,上起唐虞,下迄隋唐,多为后世伪作,尤其题为上古所作诸篇更不可信。
9、杂曲歌辞。《乐府诗集》说:“《杂曲》者,历代有之。
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所怀,或言征战行役之所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 10、近代曲辞。
乐府自唐以后演变为一般的诗词而衰歇,唐、宋人所指乐府中的《近代曲》,实即隋、唐间的《杂曲》。《乐府诗集》说:“《近代曲》者,亦《杂曲》也。
以其出于隋、唐间,故谓之《近代曲》也。”后人或主张于乐府分类中删去《近代曲》一类,并入《杂曲》。
11、杂歌谣辞。为徒歌、谣、谶、谚语。
12、新乐府辞。是唐代的新歌,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汉乐府诗的思想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歌谣辞”中,尤以“相和歌辞”为多。 班固虽然没有把西汉乐府诗全部记录在《汉书》中,但他描绘了当时乐府诗创作与采集的盛况,并对西汉乐府歌诗的总体特征作了精辟的评论:“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书·艺文志》)这是西汉乐府歌诗的精髓与灵魂。班固的这一评论虽是对西汉乐府歌诗而发,但同样适用于东汉乐府歌诗。
班固所谓的“事”具有广义性,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所谓的“哀乐”也具有广义性,几乎包括社会群体中的各种感情。大体而言,汉代乐府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民百姓的痛苦与挣扎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汉书·贡禹传》说:“武帝征伐四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
平民百姓生活的这种悲惨景象,在乐府诗中有更为形象的反映。 有写义公遭劫而被勒索的。
如《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写一个善良的人即“义公”平白无辜被人绑架劫持,并被勒索“钱百万”、“两走马”,无奈之下只得让人带话给家人把小黄牛凑钱来赎人。诗虽然没有明言劫持者,只说“不知何人”,但“义公”既是被劫持到“高堂”(府衙),且追逼的又是“吏”,可见劫持者必与府衙是串通一气的。
本篇是无辜受害者的悲愤的控诉:官吏贪暴,压榨良民,甚至用绑架劫持的手段残害人民。 有写孤儿为奴而受到虐待的。
如《孤儿行》。《孤儿行》(又名《孤生子行》、《放歌行》)写一个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了人间的辛酸。
这首诗开言就说:“孤儿生(出生),孤子遇生(遭遇不幸的生活处境),命独当苦。”这个孤儿于“父母在时,乘坚车,。
7. 风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
注释: 解落:散落。 三秋:秋季三个月,即指整个秋天。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翻译: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
简析: 秋风一吹来,便会使枝叶零落,令人感到萧瑟、凄凉;但是一到了二月,和煦的春风一起,花朵绽放花蕾,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有时大风从江面上吹过,掀起千尺巨浪,有时微风吹入竹林,千万根竹子随著风东倒西斜,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一首歌咏风的诗。在诗人眼中,风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会随著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面貌,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诗中所描述的,便是作者平日的观察。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8. 《风》古诗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诗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扬扬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象“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