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和大江东怎么写800个字的作文
我爱我家,一个幸福温暖的家.爸爸妈妈对我百般的疼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家中的温暖.每逢放学回来,妈妈正忙着在厨房为我做着可口的饭菜,爸爸坐在我的一旁,陪我学习,当遇到不会的题,爸爸便会耐心地给我讲解,妈妈对我的学习甚是关心,她怕我学习累着,尽力想办法为我加强营养.每天早晨都给我煮一杯热牛奶,还总是调方的给我做菜.
我爱我家,一个和睦快乐的家.在我家里,总是充满了祥和的气氛,我们一家三口总是和睦相处.爸爸妈妈的感情非常好,几乎不吵架,爸爸说话很幽默,总是逗得我和妈妈哈哈大笑.我是一个很懂事的不任性的孩子,不惹爸爸妈妈生气.如果我考试取得了好成绩,爸爸妈妈就会为我庆祝一番,带我去吃我最爱吃的冰点,每次我都是先给爸爸妈妈斟上一杯酒,因为我深知,我成绩的取得,除了有老师的功劳外,也离不开爸爸妈妈对我的培养.
我爱我家,一个让我有依靠的家.每当我在外面遇到困难或委屈;是爸爸妈妈帮助我排解困难,听我诉说心里的苦闷,使他们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面对事实;是他们教我懂得了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一个人要懂得面对生活的挑战与考验.
2. 作文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怎么写 给点意见
亲眼看到心爱女人抹颈,兄弟一个个倒下,杀的人够多了,也许失去一切才懂的珍惜,晚了,就算东山再起,又怎样?失去的能回来吗?无分再次的生灵涂碳,他终于仁了。换做是我也会自尽。懂仁懂义的真英雄真豪杰,刘邦小人永远不懂。这不是懦弱,而是大丈夫之所为 。
从他军事的来说,应该回去,项羽曾经用7万人把刘邦56万人马打的节节败退(韩信在齐的情况下),如果能回去重整旗鼓,回来肯定还有的一拼的。
但是从他个人的角度讲,即使有的一拼也最终会败的,因为你想在他势力最鼎盛的时候都没有成功,何况当时刘邦已经有绝对的优势呢?他要能听进范曾的半句话,早都当皇帝了,还是性格上有弱点,没有办法的。
从天下大势讲他也不该回去,其实从春秋战国到楚汉之争几百年来,人民就没有安定过,一直在战争,要是项羽回去再杀回来,无疑又是生灵涂炭。
最后,他没有回去而失败和回去再回来失败了,在他的人格魅力上留给后人的评论据对是不同的。像这样有英雄气概的死法蛮适合项羽的。
总之既然发生了就是合理的 。
关于项羽应不应该过江东,好像王安石有过这方面的论述.我是同意他的观点的.项羽,其实是气数已尽.有失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元气未伤,并且失败只是因为偶然的一些原因.而项羽的失败,是气数已尽.亿已经失去了翻本的最基本条件了.所以他的死一方面是赌一时意气,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形势的唯一一次正确估计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 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写什么,为什么,怎么写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译文: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鉴赏: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后人对此诗评价颇高,尤其是最后两句,历来备受人们称赏.。
4. 江东指的是现在哪里
江东(宁波市市辖区)一般指鄞州区
鄞州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发现的原始公社遗址,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
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阝)两字合成。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赤堇山或称堇山,在今奉化境内的白杜。
鄞县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
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三县。
汉袭秦制,仍置三县。东晋时刘裕戍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镇(今鄞江镇)。
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唐时改为鄮县。
五代初改为鄞县,从此鄞县名称沿袭至今。北宋时,鄞县先后析出6个乡,或置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或划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北仑区),此后县境辖地稳定少变。
宁波市区过去一直为鄞县县治,原称明州,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宁波。解放后宁波析出置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地区)及宁波市辖。
2002年4月19日经**批准“撤县设区”而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
2016年09月14日经**批准将原江东区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宁波市鄞州区管辖。将宁波市原鄞州区管辖的集士港镇、古林镇、高桥镇、横街镇、鄞江镇、洞桥镇、章水镇、龙观乡、石碶街道划归宁波市海曙区管辖。
扩展资料:
鄞州区,浙江省宁波市市辖区。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东接北仑港、宁波保税区,西部与海曙区接壤,南部紧邻奉化区,东南临象山港与象山隔水相望。西临绍兴、杭州,北与上海隔海相望,是计划单列市宁波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全区面积799.09平方千米 。
2016年9月,江东区划归鄞州区管辖后,新鄞州区辖14个街道、10个镇。
钟公庙街道、下应街道、潘火街道、首南街道、中河街道、梅墟街道、白鹤街道、百丈街道、东胜街道、明楼街道、东柳街道、东郊街道、福明街道、新明街道;咸祥镇、邱隘镇、五乡镇、云龙镇、横溪镇、姜山镇、瞻岐镇、东吴镇、塘溪镇、东钱湖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江东
5. “江东”是指哪一带地方
即今皖南、今苏南、今苏中、今浙江、今江西东北部、今上海这片地区称作江东。
因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江东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在秦汉、三国时期,以安徽长江两岸划分,江北又称江西。(三国时部分江北地区属于江东六郡之地区) 唐宋时期长江以南之苏皖浙沪为浙江道,以新安江为界,分浙江东西两道。
宋代的江东(江南东路)专指皖南、赣东及江宁府等地区,宋代的两浙路指苏南、浙江、皖南、上海。在清朝江东又叫江左,江西又叫江右。
即今皖南、今苏南、今苏中、今浙江、今江西东北部、今上海这片地区称作江东。扩展资料:三国时江东指江东六郡。
具体是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吴郡富春孙氏孙坚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任长沙太守,拥兵自居,成为割据首领。
孙坚长子孙策,年轻有为,领其父部下千余人,渡江削平江东,占据江东六郡而被封为吴侯。孙坚次子孙权,秉承父兄遗志,在周瑜、张昭等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下,稳定江东局势,战败曹操、刘备,于公元229年称帝,定国号为吴,成为三国鼎立中的吴国。
江东也(宁波市市辖区)指鄞州区,鄞州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发现的原始公社遗址,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阝)两字合成。
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赤堇山或称堇山,在今奉化境内的白杜。
鄞县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三县。
汉袭秦制,仍置三县。东晋时刘裕戍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镇(今鄞江镇)。
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唐时改为鄮县。
五代初改为鄞县,从此鄞县名称沿袭至今。北宋时,鄞县先后析出6个乡,或置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或划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北仑区),此后县境辖地稳定少变。
宁波市区过去一直为鄞县县治,原称明州,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宁波。解放后宁波析出置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地区)及宁波市辖。
2002年4月19日经**批准“撤县设区”而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2016年09月14日经**批准将原江东区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宁波市鄞州区管辖。
将宁波市原鄞州区管辖的集士港镇、古林镇、高桥镇、横街镇、鄞江镇、洞桥镇、章水镇、龙观乡、石碶街道划归宁波市海曙区管辖。鄞州区地处浙江东部沿海,疆域在东经121°08'-121°54',北纬29°37'-29°57'之间。
东西向最大长度74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2.3公里。区界周长269公里,其中有海岸线25.66公里,版图呈蝴蝶状。
鄞州区总面积1380.5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27.04平方公里,象山港水域面积53.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706.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1.14%;平原面积528.54平方公里,占38.30%;水域面积145.86平方公里,占10.60%,故有“五山四地一分水”之称。
鄞州区境内的大地构造属闽浙地盾的东北部,地层分布以中生代的火山岩居多。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势呈马鞍形。
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平方公里,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米。西部丘陵山地面积353.98平方公里,属于括苍山系天台山脉的四明山。
绵亘数县,从西向东插入鄞州区西部,层峦叠嶂,诸峰雄峙,最高峰奶部山海拔高程915米。中央部位为奉化江两岸,总面积532.60平方公里,并以奉化江为界分为鄞东南平原和鄞西平原两部分。
鄞州区境内土壤大体可分三类:东南部沿海地区多盐碱土,宜种棉花;中部平原地区属水稻土,适合种水稻、席草等;西部山区多黄壤,缺少有机质,宜种茶叶、竹木、果树、杂粮。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濒临东海又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
鄞州区四季分明,3~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年均下雪7次。冬季盛行西北风,较寒冷干燥,但多晴朗天气,光温互补,宜越冬作物生长;夏季盛行东南风,雨热同步,宜水稻等作物生长,其时有台风,年均台风雨1.8次。
春秋两季雨量均衡,冷热适中。鄞州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久雨、伏旱、寒潮和霜冻等。
鄞州区地处低纬度带,最大日射角为71.7℃,最小为36.5℃。年平均日照时2070小时,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110.2千卡/平方厘米。
全年无霜期238天。年平均气温16.2℃,历史上有纪录的极端高温为40.8度(2003年8月1日)。
极端低温为-8.8℃。年均降水量1538.8毫米,年均雨日174天,年均相对湿度82.4%,蒸发量894.4毫米。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江东 (古代地域名称)。
6. 项羽故事中的江东指的是哪里
江东指的是长江以东地区。江东是一个人文地理名词,自古以来属于汉族地区。史记卷七最早有江东记载。
因长江在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历史变迁,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又因古人以东为左,位于长江之东,故又称“江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江西之名殆不可晓,全司之地并在江南,不得言西。” “今之所谓江北,昔之所谓江西也。故晋《地理志》以庐江、九江自合肥以北至寿春,皆谓之江西。
今人以江、饶、洪、吉诸州为江西,是因唐贞观十年,分天下为十道,而江南为东西二道。后人省文,但称江东、江西尔。今之作文者乃曰大江以西,谬矣。”认为古代的江西是指长江以北,而后人以政区概念混淆正是谬论。所以正如有些人的言论史书上最初提到的江东江西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并不是政区的概念。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因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江东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在秦汉、三国时期,以安徽长江两岸划分,江北又称江西。(三国时部分江北地区属于江东六郡之地区)
唐宋时期长江以南之苏皖浙沪为浙江道,以新安江为界,分浙江东西两道。
宋代的江东(江南东路)专指皖南、赣东及江宁府等地区,宋代的两浙路指苏南、浙江、皖南、上海。
在清朝江东又叫江左,江西又叫江右。
即今皖南、今苏南、今苏中、今浙江、今江西东北部、今上海这片地区称作江东。
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自忖不能脱身,就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
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喝一声,杨喜的人马俱惊,退后数里!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就也分三队包围。项羽飞驰而出,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再会合骑兵,仅损失两骑,项羽问:“怎么样?”骑兵们钦佩地回答:“和大王说的一样” 。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
7. 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写什么,为什么,怎么写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
鉴赏: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诗的开篇直接入题,描写送别情形。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景中却蕴含深情:“柳”与“留”同音,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表示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但分别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经起航。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眼前只见友人所乘的船顺水而下,离自己越来越远。
船儿渐行渐远,友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友人乘船而去,只要再过一会儿,他们就将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而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逢。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难免有些怅惘。这时,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有着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后人对此诗评价颇高,尤其是最后两句,历来备受人们称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