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自己的审美实践,分析美感涉及哪些
人们总是追求美,但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 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 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我们认为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
《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清·叶燮),可见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中语教材中,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
因此,要引导审美的主体一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文 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脑里,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学生在接触{祝 福}时,对祥林嫂这一形象,先是从她的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眼神的变化 等神态,从她抗婚磕头,捐门槛等行为,及丧夫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处有没有 魂灵”之类的语言等表象,产生了对她的深深同情,由此而生发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 会憎恨感性的美学意义。因此,授课者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境”,感知“形”,从“形”中感知“美”,从“美”中产生“情”。
当然这只是感性的认识,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 (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
生活实际反映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什么是美?穿补丁衣服美不 美?穿漂亮衣服美不美?白杨树、松树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何在这一个作者手下绚丽灿烂,而在另一个作者手下却是肃杀凄凉?……诸如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 **同志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授课者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当我们明白了建国初期,农村经济一穷二白,创业艰难的特定环境,我们对柳青笔下的粱生宝“五分钱买一碗汤面”、“车站过夜”、“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就不会感到可笑,对梁生宝近似悭吝的举动就会肃然起敬,并能从中得到教育。反之像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这样一个醉心于过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作品讽刺了她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如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青年学生就容易对玛蒂尔德所向往的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她在舞会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她丢项链、赔项链表示惋惜,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识别事物美丑的能力,就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展开联想、思索、分析、判断。祥林嫂为何在祝福中死去?她的悲剧遭遇从何产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贺家堂伯的驱赶,柳妈的解脱之计等展开联想、思索,分析这与造成祥林嫂悲剧有哪些因果关系,便会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便是扼杀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三)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
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 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
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的美感是不 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同为岳阳楼,同为洞庭 水,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则其喜洋洋”;“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则“忧谗畏讥,满 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显然“物暗则己悲,景明则己喜”,美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赏心悦 目的美感,穷山恶水给人则是悲凉凄怆的感受。 诱发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反复吟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
巧设问题,引发联想想象也是一法。如朱自清的《背影》, “背 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时隔八年的朱自清为何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 特定。
2. 结合审美实践谈谈美感与审美的关系
在一般的审美感知中,人们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或许并不需要将对象本身的物理属性搞清楚。但是,如果不是以对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定经验为前提,如果没有关于声、色、形的一般知识,就很难形成对美的整体感知。比如,方圆、明暗、对称、比例和完整等观念,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这些内容已经深深渗透于感性之中。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建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人、更加强烈。
然而,认识活动毕竟不同于美感活动。在认识活动中,智力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的概念的认识。而美感活动则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比如,“对称”,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它指的是某个物体或图形相对于某点或直线来说,在大小、形状或排列上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规律本身无所谓美丑。但是,在审美活动中,对称在感性现实中体现出来,就往往与和谐、平静的基调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引起美感。美感中的认识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审美认识始终离不开形象,在美感活动中的思维,主要是对意象的概括,而并不像逻辑判断那样进行概念的推演。
参考资料
3. 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和人生境界,两个问题,需要有自己见
1实践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审美所具备的高尚情操会让你愿意坚持与忍耐困苦。
2从实践来说,重要的就是学习新事物,不断地发生新事物生成然后灭亡的过程,直到最后实现目标,审美能使我们从直觉上把握住前进的大方向。为什么?审美的对象无疑是艺术作品,他们的作者中绝大部分是取得了惊人成就的,其作品包涵了他们人生的智慧,你通过审美过程能够直接感受到那种境界,相当于有了一种标杆,指引你前进。
3.问题之外:审美只是一种达到过程的方法,但如果你不渴望壮丽的人生,那么审美不起任何作用。~(知道分很低,慷慨的话就这个吧!)~。
4. 审美趣味与审美实践的关系
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现代美学不仅有必要在本体论范畴上重新命名 ,以“感动学”取代传统的“感觉学” ,而且在形态论上应该强调 ,以幽默体验与喜剧形态为代表的“审美智性”不仅对于美感生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而且在整个审美实践中都占据重要位置。
具体来说,在自由实践中生成的审美关系具体体现为美和美感的过程,我们可以做一些推测。一方面,在这种自由实践中,人们直接所创造出来的对象事物就在外观形象上生成了美。比如,当原始人加工制造石器的时候,逐步自觉地把石器打造得对称、光滑、比例和谐,因此,一个石斧和石刀就以这种对称、光滑、比例和谐的形式体现为美。与此同时,石器的对称、光滑、比例和谐而使得石器能够更加好地实现它的狩猎功能,因此猎人就更加朝着这这种形式美的方向加工制造石器,所以他们对于对称、光滑、比例和谐等形式美的感受也就几乎同时生成出来。从考古学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的研究大致可以肯定以上的推测是合乎实际的,人类最早的美就是石器的形式美,人类的最早的美感就是对石器的形式美感。
5. 社会实践怎么写
参考:
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社会实践报告的灵魂,对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实践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实践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实践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实践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社会实践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注意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