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浅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整体性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
这不是把文学看成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说“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所谓的“意识形态”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并不存在一种称为“意识形态”的实体。
苏联著名“审美学派”的主将阿•布罗夫曾说过: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愈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意识形态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意识形态只存在于它的具体的形态中,没有一种超越于这些具体形态的所谓一般的意识形态。
第二,所有这些具体形态的意识形态都各自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意识形态对象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形式上的差异。
这样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思想领域。例如,西方的浪慢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总的说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表示不满,对于在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人性的丧失、人的异化、人的悲修的生存状况以及非人的生活环境等,进行“诗意的裁判”。
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意识形态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思想系统,它的整体性也就充分显现出来。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复合结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作为独特的思想系统,并非“纯审美主义”或“审美中心主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总的说是一种复合结构,这可以从下面几点加以说明: 第一, 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毋须讳言的。
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
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口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间题。
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一部作品的审美描写中,往往既含有某个集团和群体的意识,同时又渗透了人类共通的惫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集团倾向性和人类共通性的统一,是文学审哭意识形态性的重要性质。 第二, 第二,从功能上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既是认识的,又是情感的。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索。即使是那些自称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认识,只是其认识可能是虚幻的、谬误的而已。
有的作品,其认识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解析,例如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有的作品则表现为对现实发展的预测和期待,许多浪漫主义的作品都是如此;有的作品看似十分客观、冷静、精确,似乎作者完全不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其实这些作品不过是“冷眼深情”,或者用鲁迅的话说“热到发冷的热情,。但是,文学的反映包含的认识,又不同于哲学认识论上或科学上的认识。
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或者说,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评价渗透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
在这里,认识与情感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这样的认识与情感结合的形态,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把它称为Pathos,朱光潜先生译为“情致。
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悄致所蕴含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
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王黑格尔的意思是,悄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可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视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人们可以逐渐领会它,但无法用抽象的言辞来限定它。 有人问歌德,他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不予回答,他认为人们不能将《浮士德》所写的复杂、丰富、灿烂的生活缩小起来,用一根细小的思想导线来加以说明。
这些都说明文学的审美意识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就像盐溶于水那样,无痕有味,很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 第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既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如果一个作家正在描写一处美景,却在想人非非地动心思要“占有”这处美景,那么他的创作就会因这种‘’走神”。
2. 自我评价的审美与表现怎么填
我也在写 刚好写到审美与表现
我们暑假就做过了 老师给讲的挺简单
字数可以不超过60字
随便那么一段就可以了
还是给你一段参考吧T~T
进入初中后
我的审美观也比以前更成熟了 比以前更会欣赏了。虽说表现并不突出,但任何事都抢着做了。
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有健康和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
对艺术学习有兴趣,具有创新意识。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能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能初步感受、欣赏、珍惜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学习上,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勤于钻研,肯思考,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对于审美,我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在其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精益求精。
自己综合一下吧 但肯定是这样写旳放心好了-0-
3. 急求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
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英文原文最好用谷歌学术搜索!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4. 怎么用文学作品来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具有人类共通性的、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具体地看,它可以从性质、目的、方式和态度四方面加以理解.从性质看审美是具有人类共通性的;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但是,这里的审美却又是始终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在一起的,或相互融合、或相互冲突.审美的人类共通性、无功利性、形象和情感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的社会阶层性、功利性、概念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因此,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审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 1、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哲学、宗教和文学艺术等作为“更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恩格斯语),其相对独立性就更加明显.” 2、即所谓的“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话语体系)与人们所身处于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复杂联系.它表明话语领域存在着不同集团、阶层、阶级、民族或权力关系之间的复杂冲突与调解情形.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换句话说,这些意识形态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意识形态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并不存在一种称为“意识形态”的实体.没有“纯”意识形态存在. 3、文学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一个具体的种类,它与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是有联系的,可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里不存在简单的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文学当然往往具有政治性,但像过去那样把文学等同于政治、把文学问题等同于政治问题的观念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理论精神的.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 l.从性质上看,既有社会阶层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由于作家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所处阶层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所处阶层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1)文学的社会阶层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具体地说,大体包括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这三者互相渗透,密切相关.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复制关系,而是能动的反映关系,所以作家的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不可能不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19世纪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曾经提倡按照“现象界的事实”来理解现实、主张文学要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强调“不动感情”和“取消私人性格主义”,像镜子一样忠实严格地摹写现实. 但是,我们从司汤达的作品里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对封建贵族和教会的批判;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可以发现他对贵族阶级的深切同情,同时又对封建贵族作了尖刻辛辣的讽刺,而在描述共和主义的英雄人物时又抑制不住赞赏的心情.此外,这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还强调艺术为社会服务、认为艺术家不仅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福楼拜一贯强调采取冷静的、客观的创作方法,宣布作家无权泄露对他所创造的人物的意见,认为“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面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面露面”,为此还与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发生过论争,然而读者仍然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作者对资产阶级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人类前途的悲观情绪.至于左拉更是声称小说家应该超越道德和政治,认为小说家只观察事实、研究事实而不作结论,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暴露了他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观点和自然主义的美学倾向. 例:左拉的《萌芽》 凡此都说明阶层性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作家本人是否承认.不同的只在于有的作家表现得明显一些,有的比较隐晦一些;有的不加掩饰,有的则尽力规避却不自觉地仍要流露出来.文学的阶层性不是外在于作品的,而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所流露的作家的创作目的、生活认识、爱憎感情和审美理想,它是体现在文学形象或意境中的作家主体方面的特征. (2)人类共通性: 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就文学与人性的联系而言,它是由文学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学是“人学”,它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人,是人的生活,是活生生的人的性格和人的情感,即使专写自然景物的作品,也总是可以归结到表达人的意志和感情.这一特殊的表现对象和内容,决定了文学与人性有密切的联系.从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角度看,文学与人性也有不解之缘,因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质.艺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正如19世纪的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说,是通过石头、画布、音乐,“把人性中最深刻最简单的一些特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