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是怎么做的
笔的历史 [编辑本段]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
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
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
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笔之源一般人都以为是秦代的蒙恬,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残留之朱书与墨迹,系用毛笔所写。
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而蒙恬实为毛笔之改良者。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2. 笔是怎样做的
圆珠笔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文具,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用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圆珠笔,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小学生作文获奖的时候,学校赠给我的那支金色外壳的圆珠笔。下面我们就用3DMAX制作这样一支有着金色光泽外壳的圆珠笔。
创作工具:3DMAX6.0中文版
创作要点:利用倒角圆柱体、球体、圆环制作圆珠笔,制作过程中将用到子物体操作以及锥化修改命令,最后详细讲解了金属材质的编辑方法。
制作过程:
一、建立圆珠笔的主体。
单击"文件"重设命令,重置系统。单击"创建"按钮,进入创建命令面板。单击"几何体"按钮,进入几何体创建面板,单击"标准几何体"下拉列表中的扩展几何体选项,单击"倒角柱体"按钮,在左视图中建立一个倒角圆柱,参数设置半径为20,高度为200,圆角为5,高度分段数为20,圆角段数为3;单击"修改"按钮,进入修改命令面板,单击"编辑集列表"下拉列表中的"椎化"命令,进入锥化修改面板,设置强度下的Y为5,然后复制两个倒角圆柱,并调整其大小与位置,如图1所示:
二、建立笔杆上的装饰球。
单击标准几何体中的球体按钮,在顶视图中建立一个球体,设置半径为12。如图2所示:
三、建立笔帽。
单击"图形"按钮,进入图形创建面板,单击"线"按钮,在前视图中建立一条曲线,单击"修改"按钮,进入修改命令面板,单击"样条曲线"按钮,向下滑动面板,设置偏移为4,单击"编辑集列表"下拉列表中的"旋转"命令,进入旋转修改面板,设置方向为Y,对齐为最小;再在前视图中建立一条曲线,单击"修改"按钮,进入修改命令面板,单击"编辑集列表"下拉列表中的"倒角"命令,进入倒角修改命令面板,设置"斜切值1"下的"高度"为5,"偏移"为-2,调整笔帽大小,这样圆珠笔的模型就初步建成了,如图3所示:
四、制作圆珠笔的材质。
1、单击"工具栏"上的"材质编辑器"按钮,弹出材质编辑器对话框。选择第一个样本球,单击"反射"下拉列表中的"金属"命令,设置表面色为暗黄色,反光强度为200,反光度为40,自发光为300。单击"贴图类型"按钮,进入贴图方式卷展栏,单击"反射"后的无按钮,弹出选择位图文件对话框,选择一幅金属纹理图片,单击"返回上一级"按钮,将百分比设置为15,在视图中选择装饰线、笔帽、笔尖、装饰球,单击"将材质赋予物体"按钮,将材质赋予它们。
2、选择第二个样本球,单击"反射"下拉列表中的"金属"命令,设置表面色为银白色,反光强度为200,反光度为40,自发光为300。单击"贴图类型"按钮,进入贴图方式卷展栏,单击"反射"后的无按钮,弹出选择位图文件对话框,选择一幅金属纹理图片,单击"返回上一级"按钮,将百分比设置为15,在视图中选择笔前段,单击"将材质赋予物体"按钮,将材质赋予它们。
单击工具栏上的"快速渲染"按钮,这样一支金光闪闪的圆珠笔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如图4所示:
3. 写行楷是看一笔写一笔,还是看完一个字在写
一开始你还是练笔,所以还是看一笔写一笔,掌握运笔,熟悉笔法;等你熟悉笔法了,就可以一次看完一个字一写了 .我现在就是在练行书这个阶段.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4. 【“笔”都有哪些趣称
不加思索随手写出叫“信笔”.有如神助写得特别好的文字叫“神笔”.文字改动的地方叫“改笔”.受人之托写的文章叫“属笔”.谦称自己的文字叫“拙笔”.旧社会称写公文、诉状叫“刀笔”.模仿别人的字画叫“仿笔”.文章的开头或写字的开头一笔叫“起笔”,结尾叫“收笔”.作家作品叫“大手笔”.称重要文章或比喻笔力雄健叫“如椽笔”.小孩初学写字,由大人助其握笔叫“把笔”.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叫“曲笔”.亲手做的文章、写的字或画强调其真迹、遗墨叫“手笔”.诗文清逸超群,为常人所意想不到者,叫“仙笔”.比喻不高明的写作能力,叫“秃笔”.有才华的人一旦才尽,再也写不出东西叫“梦笔”.文人不再从事写作叫“投笔”.富有启迪和哲理的警句叫“警笔”.著名人士的文章叫“名笔”.绝妙的文字叫“生花之笔”.书写非常流利叫“走笔”.在名人面前写文章或画画叫“弄笔”.没有写好的文章或文字叫“败笔”.死者生前未发表的文字叫“遗笔”.生命结束前写的文字或好到极点的诗文书画叫“绝笔”.。
5. 笔的笔顺怎么写的
笔画:撇、横、点、撇、横、点 、撇、横、横、竖弯钩
读音: bǐ
部首: 竹
笔画数 :10
词组:笔下生花,笔筒,笔述,笔海,笔墨
释义:〈名〉
◎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钢~。铅~。~架。~胆。
◎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画。~顺。~形。~道。
◎ 用笔写,写作的:~者。代~。~耕。~谈。~误。~译。~战。~名。
◎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体。~法。~力。文~。工~。曲~。伏~。
◎ 像笔一样直:~直。~挺。~陡。
◎量词,指钱款:一~钱。
◎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随~。
出处:
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留情笔削,敦悦‘丘、坟’。——《晋书·皇甫谧传》
孰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扬雄《法言·问道》
6. 笔是怎么做出来的
中国毛笔,自然会令人联想到两则流传较广的传说,一是仓咭造字兔夜
哭,一则是蒙恬造笔。头一个传说的历史人物是远古时期皇帝的史官。古时文字尚未产
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只有依靠语言,而远距离的信息传递则无从着手。
于是皇帝令仓咭造字。当这一消息传出之后,便发生了一件有趣而又令闻者神伤的事。
每入夜,人们便会听到山中的野兔惨然的哭泣声。野兔为什么听到仓咭造字的消息便
惨然哭泣呢 ?我想读者心中已有了答案--因为要取它的毛来制笔。如果这则传说可靠
的话,则毛笔距今当有一万年的历史。
第二个传说的历史人物是蒙恬,乃秦朝的将领 、距离今天有2200多年的历史。
然而今之出土文物中,尚有战国时期的毛笔,显然蒙恬始制笔的传说也是不确切的。
但史传蒙恬对毛笔的 制作工艺有过重大的改进,当属可信。
韩愈《毛颖传》:“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焚。
召左右庶长与军慰,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 之获,不
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跌居,独取其髦,简犊是资,天下同出,
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氐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薹宫,
聚其族而加缚焉。秦皇帝使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新宠任事。
韩愈的《毛颖传》乃用拟人之法为毛笔立传,文中“管城子”,“中书令”
乃今毛笔之别称。
文中的“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这里的“封诸管城”乃指将笔头束好后,
纳入竹管之腔(笔头)中。把笔头纳入斗中,固之以漆液,便是蒙恬对笔的制作
工艺的重大改进。而出土的战国笔中,其笔头的豪料是围裹在削尖的树支(或实
心竹)的端头,用丝线缠束,再涂漆液于缠缚处,以期牢固。
从《毛颖传》,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即用兔豪制笔,在秦代已被广泛使
用,文中有上及君臣,下及国人,无不爱重”之语可作左证。传说终不足为证,
而毛笔又因其不便保存和收藏,出土文物中,除有战国时期的毛笔外,更远古
的毛笔实物便无从得到,于是考证家把目光投向了可作左证的"彩陶文化
7. 笔是咋做的
铅笔的祖先诞生在英国,但英语“铅笔”一词“pencil”却来自古罗马语“pencinus”。
1564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吹倒了坎伯兰郡的一棵大树,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过去的树根所在处露了出来,那是一个石墨母矿。后来,一个纯美国血统的细木工威廉姆•门罗,在自己的店里发明了一种能制造大约6~7英寸标准木板条的机器。
每块木板条都由机器从头至尾冲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圆柱体的半径。然后用两片冲过槽、松紧合适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来,这就是第一支现代铅笔。
笔的演变史 ] 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
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爲笔柱,羊毛爲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
此时对於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爲饰。据《西京杂记》载:天子所用笔,管则饰以错宝,毛皆以秋兔之毫,并以“杂宝爲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
清代乾隆年间的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也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爲华丽矣。”
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开始成爲艺术品了。 秦汉之际人们有将毛笔簪戴在头上,以作装饰之用的习惯,因之笔杆较长,有20厘米左右,笔杆上还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笔尾削尖,并髹之以漆,称之“簪白笔”。
“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故名。汉代有“簪白笔”制度。
汉代官员爲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笔。 魏晋簪笔之风不再时行,笔杆逐渐变短。
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留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办法:“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爲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育颉管中甯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
从上述记载中能看出韦诞的制笔办法,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其中制笔名家有: 1、黄晖。
相传他得到蒙恬的制笔办法,所制的笔称“鸡距笔”,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因锋短,犀利如鸡距,故名。2、宣州陈氏。
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制笔名家,名字不详,相传陈氏之笔特别爲当时书法家喜爱。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亲手写过《求笔贴》向陈氏之祖求笔;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向陈氏求笔。
宋邵博《闻见后录》中载:“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贴》,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可以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
果却之,遂多易常笔。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可以用也。”
3、诸葛氏。其制笔以一种或二种兽毛参差散立组合而成,经久耐用,与当时宣州陈氏同享盛誉。
郑文宝《江表志》中载:“宜春王从谦喜书礼,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十金,劲妙甲於当时,从谦号爲‘翘轩宝帚’。”唐时诸葛氏笔已爲诗人书家所推崇。
唐代的笔,以兔毫爲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
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由於唐笔的锋短,过於刚硬,故蓄墨少而易乾枯,於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长锋笔的出现对於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的书风。
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晋原来的旧风,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当时的制笔名匠衆多,有:诸葛高,安徽宣城人。
出身制笔世家。书法家苏轼曾称当时无心散卓笔,“惟诸葛高可以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入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
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及歙州吕道人,吕大渊,新安汪伯立,均爲其传人。 吕大渊,黟州(今安徽黄山市黟县)人。
在继承宣笔制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宋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黟州吕大渊悟韦仲将作笔法,爲余作大小笔十余枝,无不可人意。”
吕道人,歙州人。其制笔技艺 继承宣笔制作之长又有创新,名扬一时。
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歙州吕道人非爲贫而作笔,故可以工。”吴说,宋代笔工吴政之子,继家法制笔,笔经久耐用。
程奕。苏东坡说钱塘笔工程氏制笔,有前人风格,使写字轻巧,制作精妙。
待其瑛,擅长紫毫“枣心笔”。所谓“枣心笔”爲笔毛中心有物,如枣中之核,故称。
张遇,以制丁香笔爲人所知。黄庭坚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
丁香笔爲宋代毛笔的一种。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
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