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录片评论怎么写
一、纪录形态 摄影的纪录功能,是以摄影造型表现手段的摄录性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本体功能。
它能表现被摄对象的具体性与实在性,并以影像的方式再现它的直观的运动过程。尽管它再现的是被摄对象的影像形声结构,但却和被摄对象的形声结构十分相似。
巴赞曾这样解释过摄影的这种纪录功能:"唯有摄影机镜头拍下的客体影像能够满足我们潜意识提出的再现原物的需要,它比几可乱真的仿印更真切,因为它就是以这件实物为原型的。"(《世界电影》1981年6期10页。)
但是,影像不是现实,而是已经被中介了的现实,在观众与现实世界之间,还存在着创作者、摄影机、再现的作用与方式等等因素。因此,影像中被呈现的现实--也就是被摄影机所捕捉到的现实--已经是按照创作者的主观价值加以组织过的了。
结果,这些主观价值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关系,新的现实不再是现实本身。巴赞又这样解释道:"同一事件,同一物体能以多种方式来再现,每次再现都会舍弃或保留某些使我们能在银幕上识别出该物体的特征。
每次再现都引入一些具有不同程度腐蚀作用的抽象物,使原物难以保持完整……最初的真实被真实的幻觉所替换。"(《世界电影》1991年4期48页) 于是,真实在这里成为一种审美现象,真实性也不再是哲学意义的,而是审美意义的了。
纪实,是一种特殊的纪录形态。这种形态强调记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面貌,强调记录形声一体化的行为活动。
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与活动,事物的存在与运动都是以声形一体化的完整形态进行的。当它以光波的形式传送出彩像的同时,也以声波的形式传送着音响,两者共同构成了具有特定对象性的具体的实物。
这种事物是运动的、不可分割的。 但是,当用摄影机去记录它时,声音和形象被摄影机的机械性能分离了。
这样,脱离了声音的影像,使实物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影像就可能变成一个形象记号,实物就不可能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类。比如,画面上的一个人,不再是张三或李四,而变成了"人"的类概念。
画面上影像记号的组合,也就可能变成一些抽象的物类。比如,画面上一个人的活动,不再是某时某地某人在干某事,而变成"人的某项活动"的类概念了。
这样,具体的变成了抽象的。 在实践中,许多创作者并不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为摄影就是拍下图像,所以,拍摄时不开话筒,有的摄影机上甚至从不带话筒,这样记录下来的对象已不是事物的运动状态,而只是它的形象了。
摄影的纪录功能在这里已大大地打了折扣。 纪实的纪录形态还强调再现事物发展的逼真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仅是去拍摄真人真事,而且是要赋予真人真事以运动发展的意义,使人的活动具有一种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逼真性。
摄影的纪录功能与"照像性"的复制功能不同。复制功能是完全没有摄影者个人特色的,原原本本记载对象的功能。
这种功能近乎于原始的模仿,复制本身对对象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形态进行记录,但并不给对象带来审美价值。而纪录功能则在记录现实对象的同时,实现创作者对现实对象审美属性的直接反映和把握,使对象的审美属性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屏幕形象。
这时,摄影机对物象的选择与记录,就具有了超出冷眼旁观的审视效果。平时不显眼的事物,可以变成强烈的可视形式突出出来。
平时习以为常的事物,却可以变得空灵阔远。影像的影调、色彩、运动、景别以至于清晰度,都使视觉形象传达的信息具有了一定的理智和情感的成份。
看上去,事物还是那个事物,但纪录形态本身已揭示了物质现实新的方面。这是因为,具有情感和理智活动的纪录方式,能引导人们深入到物质生活世界的内在活动中去,这些活动正是现实世界的产物,并且也深藏于这个世界之中。
纪录形态是有主体投入的一种实录,是主体的感情与理智同现实生活的一种契合。主体对现实的欲望,恰好填满了影像与现实物体之间的那种差距。
2. 怎样写纪录片解说词
首先,纪录片解说词不是独立文体。它必须与纪录片的画面、音响、音乐等配合,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解说词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出现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和声音。使纪录片更好地纪录和再现生活。在纪录片中,画面、声音、解说词都不可能单独传递信息。如果这三方面各行其是,互不配合。那么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可能有重复累赘之处,或有表达不清之处。所以,画面、声音和解说词之间必须完美配合,解说词不能追求单方面的完美与完整。在画面、声音无法最好地展示纪录片内容的时候,解说词要担当重任、浓墨重彩地登场。而在需要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时,解说词则要让位于其他传播符号,进行辅助、配合;同时,解说词还要配合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风格等因素。
第二,纪录片的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描述、重复或者修饰,而是要对画面说明、补充甚至深化。
在纪录片中,对一切画面已经展示了的内容的描述、修饰都是多余的,解说词不是重复画面内容。解说词要传递画面、音响无法传达的内容,深化纪录片的主题和内涵,甚至是通过解说词,来达到展示纪录片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意义的重要作用。
第三,解说词具有结构整部纪录片的作用,担负着转场和过渡的任务。
纪录片的情节需要连贯而完整。每一次时间、场景、人物的变化,都要自然而然,最好不要给观众造成割裂感。在转场和过渡时,有时无法找到合适的镜头、音响,解说词就要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进行语言性过渡。
第四,在写作解说词时,既要注重其文学性,又要注重其口语化的特点。
纪录片的解说词大部分需要播读,具有很强的“适听”性特点,是为“听”而写的。所以,在解说词的写作中,尽量不要使用谐音字、艰涩的词语、长难句。最好使用短句,响亮的音节,注重韵律美和节奏美,多用口语化词语。这样的解说词才能更好地配合画面,并让观众“听”得懂、“听”得好。
综上所述,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特殊语言环境下的一种特殊文体,只有充分适应了电视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特点。与画面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水**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发挥它的独特功效。
3. 地理纪录片说明文怎么写
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十六个名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
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中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们去精心呵护,有很多稀有物种已经永远的消失,我们就不能让现在还存在着的东西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让我们国家越来越美丽。
4. 纪录片如何写影评
思考和回顾以下影片分析的主要原理
1、影片的主题如何总结
2、人物的形象如何分析
3、影片的结构如何分析
4、细节有哪些?起何作用
5、声音的种类和作用
6、音乐的特点怎么找,有何作用
7、空镜头有何作用
8、纪录片有哪些创作手法
9、片名如何分析
10、转场和划分段落有哪些方法
11、构图如何分析
12、光线如何判断和分析
13、色彩如何分析
14、影调如何分析
15、线条如何分析
16、节奏如何分析
17、什么是同期声?有何作用
18、思考一下所谓的蒙太奇手法
我个人觉得影评是代表你看懂了,并且代表你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或者说更深入了。所以任何艺术手法的分析都要落脚到主题上面。影评写作的关键是要注意结构,不能乱,要有一种起承转合有的放矢的节奏。
5. 纪录片观后感怎么写,格式是怎么样的
总结重点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首先,可以先将这个电影故事的大致内容概括一下,然后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大致的.
下面是一些细致的东西.写议论问的话一般有4个部分:
1.”引”这是指写记叙电影中的某个片段并加以描述.
2.”议”指的是对你写的这段文字加以自己的议论,可以写自己对这个片段的感想.
3.”联”这就是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了,一定要选与电影有关的东西.
4.”结”这就是对这个电影的总体感想,并做结尾.
其中要注意的就是因为观后感属于议论文,重在议论,所以议论必须要占大篇幅,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6. 纪录片的发展史如何写
要全面、系统、详尽地阐述和总结我国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形成历史、发展过程=获得成就、现状和示来发展趋势的专著。作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鉴定,被专家评定为一级学术成果。
本书以史为主,史论结合,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精神,走访寻找亲身经历的当事人;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查阅有关形象资料;力图依靠翔实的资料;力图依靠翊实的资料,对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各个阶段作细致的考证和分析。
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本书系统研究和评价了中国各时期电影、电视工作者在纪录片领域的活动和成果;世界纪录片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纪录片在不同时期造成的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纪录片发展的影响;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以及港、台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同时廓清了许多过去长期回避的禁区。
对发展阶段和时期的划分,本书采用以年代和作品创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倾向为断代依据,读者可以很信服地从作者的梳理中了解中国纪录片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一条明晰的脉络。
7. 如何写纪录片策划案
一、选题
1. 来源:网络、媒体、其他
2. 打动你的地方、兴奋点
3. 核心内容、事、人、现象
4. 思维程度、启迪、诉求
5. 背景(社会、人文、历史)
6. 把握度
7. 题材基本定位(边缘、平民)
二、人物
1. 主角背景、材料(经历、家庭、外表、细小动作、价值观)
2. 人物——困难——呈现真相
3. 配角——戏分配、传递、推动
4. 配角——隐喻什么?主角挖掘、空间
三、拍摄中可行性
1. 场景表、发生事件
2. 发生事件可能性、把握度
3. 发生意外可能性、把握度
4. 意外——象征性意义
四、情节考虑
1. 情节转折
2. 主要抗争点、矛盾
3. 如何平衡关系?态度?
4. 拍摄可行性
8. 纪录片的影评该怎么写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9. 纪录片的电视作品分析怎么写
纪录片是带着主情感副视听的意识去写,也就是说你所写的一切视听语言。
比如,一个逆光镜头的运用,你在点出这个点之后要重点分析这个镜头的效果,如表现了该人物怎样的心境,让观众有强烈的心灵共鸣,继而表现出这个纪录片要表达的大主题或时代特点,当然你要写得文艺点艺术点耐看的,这是一篇文章的细节写法,大题结构是总分总,先概述纪录片用意何在或者讲了什么,然后开始分别论述在纪录片中有特点的手法继而分析其作用,一般除了视听,还有叙事手段,然后结尾升华,总结纪录片的主题,可抒发一小部分自己的看法,但必须油文彩,纪录片写好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对纪录片突出点的发现与否,一个就是文爱了,我也是编导生,希望对你有帮助。
10. 地理纪录片说明文怎么写
又看了一遍《美丽中国》,再次感慨万千,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
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
纪录片的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
尤其是里面的解说词,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时而俏皮,时而深沉,不经意间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启迪着我们的思想。
《美丽中国》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为优秀的纪录片。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还有为国家今后的发展的担忧,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十三多亿的人口,五十六个名族,各型各色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及环境保护问题,但还是有它最美的一面。
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中国有宽广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温差可以从灼热高温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国有云雾迷茫的丛林庇护者稀有动物,一望无际的旷野草原及丰饶的热带海洋。而如今的中国面对的是怎么样的环境问题?令人瞩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中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中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中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们去精心呵护,有很多稀有物种已经永远的消失,我们就不能让现在还存在着的东西消失,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让我们国家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