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是用什么怎么写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因为是右手写字,左手执册,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
如果从右往左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方便,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第三,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
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不存在书写之前展开的问题,倒是有书写之后(竹简顺序)排列的问题。一般是左手持简,右手写字,写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开大概比较顺。
2. 写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宀,舃( xì)声。本义:移置;放置)
2. 同本义 [replace;pour]
写,置物也。——《说文》。俗字亦作泻。
以浍写水。——《周礼·稻人》
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左传·昭公四年》。注:“写器令空。”
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礼记·曲礼上》。注:“写者,传已器中,乃食之也。”
3. 输送 [carry]
发北山石椁,乃写 蜀、荆地材皆至。——《史记》
4. 倾吐,倾诉;抒发 [express;pour out (one's heart,troubles,etc.)]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
写,除也。——《广雅》
我心写也。——《诗·小雅·裳裳者华》。笺:“则我心所忧,写而去矣。”
何以含忍,寄之此诗;何以写思,记之斯辞。——晋· 陆云《失题》
5. 又如:写心(抒发内心感情);写志(发抒情志);写情(抒发感情);写怀(抒发情怀);写念(抒发思念之情);写思(抒发情思);写神;写忧(发抒排除忧闷)
6. 传抄地书写(汉以前只用“书”,汉以后“书”与“写”并用) [write with a pen,etc.]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后汉书·班超传》
武帝置写书官。——《汉书·艺文志》
可笑此公何太惑,读书写字到三更。——宋· 文同《可笑口号》
7. 又如:写卷头(乡试时,考生在考前领取空白试卷,填写姓名、年龄、籍贯、祖宗三代履历后交回。入场时到二门口再发给);写字洞(办公室);写染(指书法、绘画、写诗、作文等笔墨之事)
8. 抄写 [copy]
《三都赋》成,竞相传写。——《晋书·左思传》
困乏写手,一时未得奉寄。——清· 顾炎武《答俞右吉书》
9. 又如:写白(誊清);写手(抄手);写书(抄写书籍);写经(抄经);写录(抄录)
10. 仿效;描绘 [follow;describe]
雷震之声,可以放钟写也。——《淮南子·本经》
坟墓写状以孤出,哭泣含声而相召。——隋· 李播《周天大象赋》
11. 又如:写物(描绘人或物);写境(描写环境);写载(描画);写状(描摹形状);写貌(描绘形象);写妙(描绘传神);写放(描画实物)
12. 画 [draw;portrait]
一壁厢传旨宣召丹青,写下唐僧师徒四位喜容。——《西游记》
绘影写光。——蔡元培《图画》
13. 又如:写像(画像);写载(描画);写生;写影(画像;作画);写真图,写真像(画像);写形(画像,图写形貌)
14. 写作,创作 [write;create]
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孙犁《秀露集》
15. 又如:写定(写成定本);写法(写作方法)
16. 签订 [sign]。如:写纸(订阅契约);写工(签订做长工的合同);写雇(雇用);写立(签订)
17. 租赁,确定某种出租或雇佣关系
如今写了两只大官船,兵部里讨的火牌,勘合,一家子都往任上去了。——《醒世姻缘传》
写了哥子的船。——《警世通言》
18. 另见 xiè
3. “信”字在古代有哪些写法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4. 【"吃"字在古代怎么写】
吃”的说法的本字是“吃”,《广韵》苦击切. “吃”可能来自於“?”(毄).”“?”,《广韵》苦击切:“攻也,《汉书》云‘攻苦?淡’”.“攻苦?淡”见於《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和《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今本皆作“攻苦食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裴骃《史记集解》:“徐广曰:攻,犹今人言击也.啖,一作淡.骃案:如淳曰:‘食无菜茹为啖.’”“攻”,《说文》:“击也”.毄,《说文》:“相击中也.”“攻苦?淡”里“攻”、“?”二字都表示饮食的行为,可能是由“击打”之义衍生而来.明代焦竑《俗书刊误》卷五“毄”下云:“《汉书》‘攻苦毄淡’,俗作‘吃’.杜诗‘楼头吃酒楼上卧’,皆当作‘毄’.”焦竑已认为“毄”即“吃”.“吃”另一个较早的用例是刘义庆《世说新语》:“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吃”表“吃东西”到唐代以后开始迅速发展,普遍使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都用“吃”. 也有人认为“吃”跟“啮”相关.啮,《集韵》倪结切,说有文噬也;又讫结切,噬也.中古之时,讫结切和苦击切祇有韵尾的不同,前者是 -t ,后者是 -k .《大唐新语》有则记录:“侯思止出自皂隶,言音不正,以告变授御史.时属断屠.思止谓同列曰:‘今断屠宰,(鸡云)圭(猪云)株(鱼云)虞(驴云平)缕,(俱云)居不得(吃云)诘. 空(吃)诘(米云)弭(麫)泥去.(如)儒何得不饥!’侍御崔献可笑之.思止以闻,则天怒谓献可曰:‘我知思止不识字,我已用之,卿何笑也?’献可俱以鸡猪之事对,则天大笑,释献可.”这个侯思止因为不识字,语音不正,混淆了许多区别,而遭人耻笑.他将“吃”读为“诘”,将 -k 尾混入了 -t 尾.吃,苦击切,中古本收 -k 尾,是个四等字;诘,去吉切,收 -t 尾,是个重纽四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