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英章的楷书谐字怎样写
左右结构,左收右展。
左部“言”旁不要写宽,斜势抗肩,诸横等距。首笔竖点靠右,起笔稍重,竖身勿长,稍左斜;第二笔横画起笔左探,大抗肩,略呈俯势,过竖点即收;中间两小横上短下长,与上面横画平行;下面“口”不要写大,整体抗肩。
右部“皆”字不要写宽,上展下收。上面“比”字形稍宽,左低右高:左边斜势抗肩,不要写宽,注意与左部的相对位置。右边“匕”字位置稍高,要写高,稍宽,略抗肩。下面“日”整体不可写大,端正平稳,注意与上部的距离和对应关系:左竖要轻,起笔在上部左竖右侧的下方,勿重、勿长;横折虚接起笔,横画勿重,稍抗肩,略呈拱形,到了上面右竖右侧的下方时向右下方顿笔,然后转锋略内擫下行,竖身厚重有力,比左竖要长;里面小横与左竖虚接,略偏上,稍抗肩,勿重;最后底横从左竖中引出,稍抗肩,略呈拱形,收笔留有气口,不与右竖相接。
查一下“楷”字的教程,再分析田英章的“言”字偏傍的写法。调整成“谐”
2. 现代书法家田英章的书法能和古代书法家王羲之比较吗
完全没法比吧,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很多人认为相通,但实际上有很大不同,起笔收笔回锋都不大一样,王羲之的字比王献之是要更流畅更有灵气的,个人认为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田英章的机构不错,但是字形并不活,书法是要讲究笔画粗细,字的大小不一但又要协调,庞中华这个人其实只是爱好书法,写的不怎么样,只是因为他成名的年代大家都不懂,所以出名,字的结构很糟糕,偏扁,完全不懂得书法的变化之道,建议学字千万别学他,学了就出不来了,我写书法也就9年差不多,但是老师还是都同意这些看法的。
3. 想练田英章的字,应该怎么按步骤才好,网上他的字帖和教程都很多,
练钢笔还是毛笔?
田英章毛笔和钢笔都很有名的。如果是练毛笔的话,你最好选择古人的字帖,比如“王、欧、柳、颜、赵”的,毕竟古人的才是真正的本源;如果是练钢笔字,田英章先生的钢笔字帖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练钢笔字你一定要付出努力,要耐得住寂寞,要从楷书练起,要天天拿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不能一曝十寒。开始临习的时候要尽量写得与字帖上的相像,达到背着写也能和字帖完全相像的程度。然后是临写“神韵”,写出原帖的神韵来。但这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一般人做不到。
达到这个程度之后你就应该再回过头来从古人的字帖中学习,然后融入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成为“硬笔书法家”。
这条道路太难!如果你能走到一半或三分之一,你就已经算写字非常好的了。
4. 怎样才能在一年内写一手好的田英章楷书毛笔字
(一)执笔 学执毛笔,第一步,必须彻底明了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与肘同时并起的做法和道理,字首先希望写得灵活迅速,既便于实用,也容易达到美观的境界。指实就是说指头尖端着笔管处要实在,即是要紧些,但不宜过紧。掌虚就是说掌心及大指食指之间(俗称虎口)必须空虚着,空虚了,使用笔时,才能灵活。掌能竖起来,腕才能比较平些,腕一平,肘自然而然地会比腕略高一些悬起来,这样整个手臂就能不能不吃力地悬着,运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自然往来,一无障碍,要提便提,要按便按,这管笔就会听我手指的指挥,前后左右,无施不可。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象生龙活虎一样,骨力气势,兼而有之,前代书家遗留下来的笔迹,就是明证。
以上所说的几句话,虽是极其简单,但要练到心手相应,却非经过较长时间的勤修苦练,不怕困难,才能闯过这一关,若果不肯坚持下去,半途而废,那就毫无希望了。我现在告诉大家,不妨且分两段去做功夫。第一段,先练习提起全臂(照上面所所的办法拿着笔),离开案面少许去写字,由发抖到稳定,至少要三、五个月,甚至要半年以上。能稳定了,然后进一步去练习腕的运动,以至感觉到肩头能够松开,使整个手臂运动,更加便利,这是写字的基本功夫锻炼。想写好字,就必得如此做。至于捉笔管高些,或者低些,是可以随个人的方便,不必拘泥。
二)临写
学书当从临写作起,就是说,取古人有名碑帖,先仔仔细细地一点一画都不放过,看它几遍,然后拿起笔来,认真地照着它一笔一画的样子去写,且必须把它的样子印记在脑里,常常体会它的趣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在手底纸上,不但逐渐会和它的形貌接近,而且神理也接近,这是练习临写过程中眼、手、脑三者都用到了家,才能获得的成效。看碑帖最好是购取有名人的墨迹印本,初学以习中楷入手为宜,凡是下笔和收笔处,必须留意详玩,不可放过一丝一毫,要这样用功,才能得到他们的用笔方法,就是说,才能看清楚他们的笔势往来,得到一点一画的写法,久而久之,也就能够随宜应变,使每个字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美观。例如颜真卿《自书告身》,赵孟頫的《三门记》等,他们的用笔方法,极其显明易见,下笔收笔处,极须详查,其转折处,无不换笔,每当换笔,必须将笔微微提起,再行放下,要这样做,点画才能圆,每个字使人看了才有立体感,不是平板地躺在纸上,一无生气,而是气派相连,不但字字活,而且行行活。前人说王献之一笔书就是指出这种妙境。我说的虽是个人体会所得,但是人人都可以学而致之,并且不是我的创获,历代名人自道经验,都大体相同,我不过是把它简括浅显地复述一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