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芾”的“芾”字怎么读
米芾:mǐ fú
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举止怪异,人称“米颠”。
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用笔爽劲豪迈。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扩展资料
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
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
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了《拜石图》。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
李东阳在《怀麓堂集》时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这里可以看出米芾对玩石的投入与对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并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2. “米芾”的“芾”字怎么读
米芾:mǐ fú北宋书画家。
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
举止怪异,人称“米颠”。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用笔爽劲豪迈。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扩展资料米芾拜石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
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了《拜石图》。
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李东阳在《怀麓堂集》时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
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这里可以看出米芾对玩石的投入与对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
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并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3. 请教书法家米芾的‘芾’广州音怎么读
“芾”字有三个读音,fèi fú fù。书法家米芾这个名字中,读作fú。
你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米芾的“芾” □柯继承
去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晚年杰作《研山铭》在北京拍卖成功。它不仅以2999万元创下了中国书画拍卖新纪录;而且因是由国家拍得珍藏,从而向世人表明,国家文物局“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项目已正式启动。
“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的米芾,书法造诣很深,他的《研山铭》更是“天下第一难书”,与他传世的其它两件大字书法作品(《多景楼诗》、《虹县诗》)相比,《研山铭》张幅最大,字数最多,保存最完好,是米书成熟之作,艺术价值也最高。
《研山铭》拍卖成功的消息,在书画界、文物界及其他各界人士中不翼而飞,可谓是“到处有人说米芾”。但米芾的“芾”字,却常被念错了。
“芾”字有两音,读作“fèi”(肺)时,与“蔽”字组成词汇“蔽芾”,枝叶幼小之貌,《诗经》“甘棠”篇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读作“fú”(夫)时,一解释为“草木茂盛”;又通“黻”,“黻”字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而“黻”又通同音字“韍”,“韍”字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古代祭服前面皮制的护膝围裙,二是指古代系玺印的丝绳。由此可见,“芾”念“fèi”(肺)音时,只作形容词;念“fú”(夫)音时,既作形容词(草木茂盛),又作名词(“黻”、“韍”)。念“fèi”(肺)音时,只与“蔽”字组词,其义显然不宜作为人名,古人取名总是很讲究的,因此,从文字角度说,米芾之芾字,应取“fú”(夫)音之义,当然就念“fú”(夫)。但是,凡事总有例外,也不排除奇行怪诞之人,偏取怪名。所以这个理由还不充分。
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理由更充分的证据呢?
有。因为米芾是个历史名人、大书画家,他的书画作品多为人所收藏。今人恰恰可以从他自己的书画题签上发现“芾”的读音。原来,米芾早先签名都写作“黻”字,而“黻”字只有一个读音,即念作“fú”(夫)。米芾在自己写的《〈王子敬帖〉跋》中说:“崇宁元年(1102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装,时以芾字行,适一纪。”一纪就是12年,从崇宁元年往前推算12年,即为元佑六年(1091年),这年米芾41岁。也就是说,元佑六年(1091年)米芾41岁时,才改称米黻为米芾,这个“芾”是由“黻”改来的,自然应当读作“fú”(夫)。与“fèi”(肺)音毫不相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04月18日第二版)
4. 米芾请问芾读什么
米芾的芾读fú 。有《研山铭》、《蜀素帖》、《多景楼诗册》、《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等代表作传世。
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在书法、绘画、金石学等方面都有造诣,数书法成就最高。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一、《研山铭》手卷
水墨纸本,高36厘米,长138厘米,分三段。此手卷流传有序,曾经入北宋、南宋宫廷。南宋理宗时被右承相贾似道收藏。由于历史的原因,此卷不幸流落到东瀛,被日本有邻博物馆收藏。
二、《蜀素贴》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三、《多景楼诗册》
由11开册页组成,每页纸本纵31.2厘米、横53.1厘米,共写有41行字,每行有的为二三字,有的则只有一字,充分显示了米芾大字行书的磅礴气魄。《多景楼诗册》原为长卷,在宋时已被人装裱成册,明清时期为不少收藏家递藏,是流传有序的书法巨迹。
四、《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五、《虹县诗卷》
系米芾撰、书的两首七言诗的大字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芾
5. 米芾作品中茜字的行书写法
一、1、米芾作品中“茜”字的行书写法:
2、简介:
米芾,原名黻,元祐六年,以后改作芾,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人称“米南宫”、“米颠”。
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自四面。
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
米芾于真、楷、篆、隶不基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
以米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
米芾书法与“苏、黄、蔡”并称“宋四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3、米芾行书部分字帖:
二、其他行书写法
1、硬笔行书简体
2、游狼美钢行书
6. 英语翻译米芾,字元章,吴人也.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
米芾字元章,吴人.米芾做文章构思奇巧,从不蹈袭前人旧辙,其书法特别精妙,可以说得到王献之笔意.米芾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且特别能临摹古画,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他对文物鉴定也特别在行,遇有古代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直到得手为止.王安石曾经摘取米芾的诗句写于扇子上,苏轼对米芾也多有夸奖,米芾穿衣戴帽仿效唐人,风韵潇洒,声音清亮,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有许多慕名者前来一睹他的容颜和风采.米芾好洁成癖,以至于不与他人共用器物.他的所做所为也时显怪异,并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笑话.例如,无为州有一块大石头,形状奇丑,米芾见之后大为高兴,说“:这块石头完全可以受我一拜.”于是真的开始叩拜,并念念有词地喊石头大哥.米芾向来厌恶世俗,故他在仕途中总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