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说里霸气的复仇句子怎么写
1.今仇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白居易
2.热爱祖国的人绝不会憎恨人类。--丘吉尔
3.人们憎恨自己所害怕的人。--恩尼乌斯
4.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5.有两件事是我最憎恨: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愚昧无知。--穆罕默德
6.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奥斯特洛夫斯基
7.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
8.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格言集锦》
9.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冯梦龙
10.甚至连受惠于叛徒的人,也痛恨叛徒。--塔西佗
11.聪明的人们就应该尽上力量去建立友谊,而不应去结仇恨。--《五卷书》
12.咄咄逼人的气焰人人都讨厌,在深深的沉默之中往往隐藏着仇恨的种子。--奥维德
13.对待别人要能克制忍让,不可怀有仇恨。--富兰克林
14.他们的爱是在他们的钱袋里的,谁倒空了他们的钱袋,就等于把恶毒的仇恨注满在他们的胸膛里。--莎士比亚
15.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的理智,而仇恨心理往往蒙蔽伯理智。--特罗耶波尔斯基
16.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穆尼尔·纳素夫
17.其取非义之财,不避怨恨,譬若以漏脯救饥、鸩酒解渴。--葛洪
18.信仰比知识更难动摇;热爱比尊重更难变易;仇恨比厌恶更加持久。--希特勒
19.对祖国的爱,就是对凡是压迫它的人们的不可战胜的仇恨,就是对侵略它的人们的无终止的深恶痛绝。--柯塞·马蒂
020.这个仇我要是不报的话我活着也没意义了。
21.别人撞南墙的时候选择的是回头,我撞南墙,选择的是把墙推倒。
22.如果说弱小是罪恶的话,那么力量就是正义吗;如果说复仇是罪恶的话,那么友情就是正义吗!——鲁路修·兰佩路基《叛逆的鲁鲁修》
23.为你坠入地狱,沾满邪恶之力的身体,已被黑暗毒素腐蚀的容颜。一切,都只为你复仇。——堕落天使·莫甘娜
24.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穆尼尔·纳素夫
2. 看了鲁迅的《复仇》怎么写赏析
《复仇》与《复仇(其二)》,是《野草》中命意比较明白的两篇。
鲁迅曾解释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说:“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竟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
这段话还注明了他们俩的性别。对“其二”,鲁迅虽未有说明,但主题也较明显,所写耶稣被以色列人钉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是取自《圣经·新约》的《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
这里侮辱、讥诮并动手钉杀耶稣的群众,已经不是活得无聊的旁观者了,他们竟然亲手将解救自己的先觉者杀害,客观上已起了帮凶的作用。耶稣的这个结局,可以说概括了古今许多改革家与先行者的悲惨遭遇。
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帮凶者,对这些愚昧麻木的群众,当然无所谓复仇。取名“复仇”,其实是表现了作者的深沉的悲愤。
《野草》中有不少用象征主义方法写的,而且艺术上极精致的作品。但也并非每篇都是象征主义,这两篇《复仇》,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方法,这说明《野草》的艺术方法是多样的。
散文诗是诗,诗的品格是抒情。这两部《复仇》都有很简单的情节,但不是叙事性的,仍然是抒情的。
抒情的方法就是通过诗中挺拔地矗立在群小中的正面形象,寄托作家的满腔悲愤之情。两篇都塑造了悲剧性的崇高的人物形象,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人物形象与作家的情感,二而一地交融着。形象的客体(人物)不是却同时又是抒情的主体(抒情主人公)。
裸体男女以死人们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耶稣“悲悯他们的前途”,“仇恨他们的现在”、这里都凝聚着一个先觉者在丑陋的人文环境中的寂然、怆然、愤然的感慨。正是这种情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产生了抒情的艺术力量。
再则,虽有情节,目的却不在于交代某一报仇雪耻故事的本末,不过是借着那样的场面,渲染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波澜。真正的目的还在抒发情感。
《野草》中的多数部分,包括这两篇《复仇》,其艺术表现给人以特异之感。在《复仇》中,用了裸体男女的形象,这在当时无疑是相当特异的。
首先这是为了承接开头第一段,既然人的皮肤是薄的,鲜血是美的,那么让皮肤祼露在外,才能显现这美。其次,这里当然含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一男一女裸体共处的模式,可能始于《圣经·旧约》的《创世纪》,那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的故事。
我国传统文艺中没有这样的模式;描写裸体男女,也不合我们的欣赏习惯。好在20年代已有许多人理解、接受希腊人体艺术,知道那些裸体的是神,是战士,是英雄的形象(钉上十字架的耶稣,也是裸体的),从《复仇》给出的语言符号,可以联想到《掷铁饼者》、《赫尔克里斯》以至《大卫》的艺术形象。
由联想产生的健壮有力的体魄,肯定加强了复仇者的人格力量。同时也与周围的看客,形成强烈的对比。
他们虽然著衣,而且“衣服都漂亮”,但却是那么无聊、卑琐、渺小。这就极鲜明地把这两种人完全区别了开来。
这两个用蔑视的眼光,对着周围群众的裸体人像,如果由雕塑高手做成塑像,为什么不可以产生《拉奥孔》一般的效果呢?看来这题材不仅可以写散文诗,也颇适于雕塑艺术。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53935 《复仇(其二)》中的耶稣形象,也是外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用他做题材的也极少。
这两篇散文诗说明鲁迅从古希腊和希伯来文化中,也吸收了一些可用的因素,丰富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身上贯注了作家的悲愤情绪,这是《复仇》和《复仇(其二)》的基本感情色彩。
但在具体描绘中,突出的却是轻蔑,用轻蔑来反衬悲愤,这和《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的直接描绘悲愤是不同的。因为只有把悲愤化为轻蔑,才能完成“复仇”的主题;而轻蔑只有有了悲愤做内涵,才显得那般深沉而坚实。
在“其一”中,这轻蔑 是由路人们的反应表现出来的,即写轻蔑的效果:“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
把“无聊”具体化为小爬虫,游漫于空间,无孔不入,又非常活跃地钻进钻出,好像有孙悟空的瞌睡虫一般的魔力。于是希求鉴赏他人者倒过来被他人所鉴赏,双方调换了 位置。
从这样的艺术描绘中反射出轻蔑的力量。在《复仇(其二)》中则直写耶稣的感觉。
他虽然感到透心的痛楚,但却“痛得柔和”、“痛得舒服”,并且“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前者是肉体上的真实感觉,后者是心理上的满足,二者完全相反。
这正是对凌辱者的轻蔑所产 生的一种感觉转换,而不是什么表现为群众视死如归。《复仇》和《复仇(其二)》在语言上,如选词、表述、语调等,也颇特异。
一些词的使用法,如“这样地至于永久”、“较永久地悲悯”等,或虚词的叠用,如“甚而至于居然”等,还有某些夸张的修辞:“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等,都显得很特别,与众不同。这对于造成艺术的特异感,也是重要因素。
这里显然有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影响,在鲁迅的。
3. 关于写“仇”的诗
题三义塔
鲁迅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已亥杂诗
龚自珍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戏问
钱钟书
斗酒蒲桃博一州,烂羊头胃亦通侯。
欲鱼何事临渊羡,食肉毋庸为国谋。
且办作官拼笑骂,会看取相报恩仇。
灞桥风雪驮诗物,戏问才堪令仆否。
段圭璋
梁羽生
宝剑欲出鞘,将断妄人头。
岂为报小怨,夜半刺利仇。
可使寸心折,不能绕指柔!
入川题壁
石达开
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
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
闭户
陆游
箪瓢虚道不堪忧,闭户方从造物游。
安乐本因无事得,功名常忌有心求。
洗除仇怨忘蛮触,收歛光芒静斗牛。
儿报床头春瓮熟,人间万事转悠悠。
言怀
陆游
莫笑生涯似断蓬,向来诸侠避豪雄。
报仇使气风尘里,吹竹弹丝锦绣中。
乐事眼看成昨梦,倦游心伏作衰翁。
论交尚喜筇枝在,白鹿泉边溯晚风。
杂咏
王安石
神龙豢可致,猛虎扰亦留。
变生父子间,上圣不能谋。
常情在欲得,义养或成仇。
他人恩更轻,患祸信难周
董孝子黯复仇
贺知章
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铁窗明月有感
余文涵
铁窗明月恨悠悠,无限苍生无限仇,
个人生死何足论,岂能遗恨在千秋!
怀人诗
柳亚子
相逢曾记海东头,一曲骊歌唱不休。
赠汝朝鞭还洒泪,寸心未死为恩仇!
4. 《复仇解》翻译,原文如下
或问复仇,对曰:非治世之道也。明天子在上,自方伯、诸侯以至于有司,各修其职,其能杀不辜者少矣。不幸而有焉,则其子弟以告于有司,有司不能听,以告于其君;其君不能听,以告于方伯;方伯不能听,以告于天子,则天子诛其不能听者,而为之施刑于其仇。乱世,则天子、诸侯、方伯皆不可以告。故《书》说纣曰:“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盖仇之所以兴,以上之不可告,辜罪之不常获也。方是时,有父兄之仇而辄杀之者,君子权其势,恕其情,而与之可也。故复仇之义,见于《春秋传》,见于《礼记》,为乱世之为子弟者言之也。
《春秋传》以为父受诛,子复仇,不可也。此言不敢以身之私,而害天下之公。又以为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此言不以有可绝之义,废不可绝之恩也。
《周官》之说曰:“凡复仇者,书于士,杀者无罪。”疑此非周公之法也。凡所以有复仇者,以天下之乱,而士之不能听也。有士矣,不能听其杀人之罪以施行,而使为人之子弟者仇之,然则何取于士而禄之也?古之于杀人,其听之可谓尽矣,犹惧其未也,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书于士,则杀之无罪,则所谓复仇者,果所谓可仇者乎?庸讵知其不独有可言者乎?就当听其罪矣,则不杀于士师,而使仇者杀之,何也?故疑此非周公之法也。
或曰:世乱而有复仇之禁,则宁杀身以复仇乎?将无复仇而以存人之祀乎?曰:可以复仇而不复,非孝也;复仇而殄祀,亦非孝也。以仇未复之耻,居之终身焉,盖可也。仇之不复者,天也;不忘复仇者己也。克己以畏天,心不忘其亲,不亦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