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术史论,艺术设计学,艺术考试写文章,该怎么写啊,看什么资料,
你好~我也是学美术史论的~!已经临近毕业了!关于这些理论类文章,大多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完成。首先应该确定你想写的范围。范围包括史论类,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或是理论类,如美术理论、设计理论。
史论类文章一般是从某一幅画作、工艺品入手,可分析其艺术语言(色彩、构图、手法)或者艺术价值(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期艺术创作的影响)或批评类文章(当然入学考试还不要求你写这个应该,这个应该在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对某些作品、工艺品进行赏析并提出自我看法的文章)
理论类文章一般是从某个理论入手,包括中国古代画论、艺术起源论、艺术接受、设计理念等多方面你入学考试的话我不建议你写这个。因为这个会涉及美学、哲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对于即将入学者无法做全面、深入论述。
如果还不清楚的话,建议参考苏珊娜·赫德森的《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对于初学者写作还是蛮有帮助的。我大一大二时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
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最后祝考试顺利!
2. 艺术生考美术史论专业美术赏析文章怎么写
我当时考的是中央美院的史论,文考证拿到了就是高考没上线。以我的经验来看,你不必写的很专业很学术,而是要有一定文采(又不能写成散文这种东西),能够体现一种美术赏析的特性(多看看就会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了,一般都会从贡布里希的书入门),文章结构要清晰,有层次。
在主题上,可以围绕着一个艺术家来写,也可以围绕某一个作品来写。这个时候要注意,要理清艺术家的师承、影响他艺术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属于哪个流派等;把这个作品与同时代或同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最后还要针对你写的目标,写出他/它的个性在哪里,进行具体深入的赏析;有关人物、作品的逸闻趣事会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但使用的时候要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如果要增色,可以引入一定的专业内容,比如赏析构图、对艺术史的影响等。
内容上找你最感兴趣最擅长的写。一般不推荐写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除非你对当代艺术特别了解否则是不建议些的。我的老师当时说写印象派、造型艺术比较容易过——切记不要写像梵高这种已经被写烂的!
最后还要注意一些论文的格式,像一楼说的字体、标题大小外,还要注意行文语气的客观,不要出现很多“我”字,引用别人的话要进行标注(引用的谁?出自哪本书哪个纪录片?),字数自己把握,3000左右。
因为提交的是纸质文本,建议论文打出来后做一个简单的封面写上标题、姓名,装订好。
祝你考入好的学校~~~高考加油,不要像我一样差一点,很遗憾的。
3. 历史题的史论结合应该怎么答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高考对学科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的问答题特别强调考生的概括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这类题目既顺应了高考突出能力的要求,又为中学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我们先来看两道高考问答题:
一、1997年高考历史学科第48题:
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在举例说明。(8分)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4分)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4分)
该题第一问的答案是: 列强的相互关系是相互争夺。(2分)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的争夺,等等。(2分)
与此同时,列强的相互关系又是相互勾结的。(2分)例如共同策划对苏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2分)
在参考答案中,概括与举例的赋分是一样的,均为2分。笔者在当年的高考阅卷中发现,有部分考生的答案非常简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勾结。"这句话由于全面概括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之间的关系,因而可以得4分。这概括实在是太重要了。
但大多数考生未得到概括分。他们举了许许多多的例子,有的考生答:协约国之间的关系有美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有英国和法国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有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的矛盾,但他们又共同反苏、共同侵略中国、共同瓜分殖民地等等。这类考生写了这么多,但得分只相当于上述那位只答了一句话的考生的得分,即4分。所以这类考生觉得自己冤枉,自己做了这么多,例子举得这么全,得分却只相当于那位考生一句话。
二、1998年高考历史学科第48题: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该题第一问的答案是: 明清时期,
①小说创作繁荣(1分),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著作(1分)(六部著作任举一部即可得1分。)
②戏曲丰富多彩(1分)。出现了《牡丹亭》《长生殿》等戏剧作品,京剧也在这一时期形成(1分)(任举一部作品即可)。
③绘画方面,"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2分) 此题绝大多数考生的答案中尽是三国、红楼、水浒,就是不能从三国、红楼中概括出小说二字来;尽是牡丹亭、长生殿,就是不能从牡丹亭、长生殿中概括出戏曲二字来;尽是画家姓名,就是不能从中概括出绘画二字来。因此此问一共6分,上述这类考生写得很多,只能得3分,而能写出"小说繁荣,戏剧丰富多彩,绘画有突破"这三句话的亦能得3分。
这种多答少得分,少答多得分的现象其实质是暴露了考生的概括能力的欠缺,也反映了我们中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把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让学生既会举例,又能概括,即学会史论结合。
那么,究竟什么是概括?什么是举例呢?我认为:
①历史课本上第一节的节名是概括,该节里的每一子目都是举例;
②说一个人个子高是概括,说这个人身高2米就是举例
③说一个人很胖是概括,说这个人体重150公斤就是举例:
④说汉高祖是有功的皇帝,这是概括,说他调整了统治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就是举例;说汉高祖调整了统治政策,也是概括,说他实行了三十税一,就是举例。
⑤说唐文化高度繁荣,是概括,说唐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是举例;说唐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也是概括,说唐文化有天文成就、有医学成就、有建筑学成就、有文学成就等等就是举例;再往下分析,说唐文化里有天文、医学、建筑、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也还是概括,说僧一行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说唐政府组织人力编写了《唐本草》,说唐都长安的建筑和唐诗等等就成了举例。
由以上的举例可以概括出:
①概括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的观点、结论。举例是对概括的充实、论证。
②概括与举例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概括逐渐深化,史实也随之深化。
③根据与举例的关系就是理论与事实关系。
④史论结合就是概括与举例的结合,论点与论据的结合。
⑤我们在答高考问答题时,既要有充分的史实,又应该从所举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出观点和结论来,做到史论结合。
4. 老师让选一段自己熟悉的历史写篇史论文字,类似与六国论 伶官传序
先了解背景,吴越矛盾是怎么来的,双方都想争霸中原,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然后是吴王阖闾攻越,越国以死囚在两军阵前自杀吸引注意力打败吴国,吴王阖闾身亡,其子夫差继位,后越国攻吴,吴败,勾践请降,夫差急于北上中原争霸,没杀勾践,只是以他为质,然后就是越往卧薪尝胆,对内发展生产、军力、民心,增强国力,然后乘着吴国攻陈国、鲁国、齐国后,勾践两路攻吴灭了吴国,夫差自杀,越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任霸主。
分析夫差和勾践两人个性,一个忍辱负重,一个自大,不听老臣之言(伍子胥)养虎为患。再从两国内部分析。
这些都能写好多字呢,1000个字是足足有余。看你从哪个方面入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