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马是马吗
河马
科目:河马科(并不属于马的范畴)
栖息环境:一般生活于河流、湖泊、沼泽附近水草繁茂和有芦苇的地带,有些栖息的海拔高度可以达到2400米。
简介:河马(学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种中的现存最大型杂食性哺乳类动物,也是现存仅次于非洲象、亚洲象、非洲森林象、白犀牛、印度犀牛的陆地动物,一般个体体长3.3米,肩高1.5米,平均体重约1.35吨,一般体重在0.9吨-1.8吨之间,最大野生个体重达2.66吨(2.7吨以上的野生个体其实都是卫星数据或重量单位数据错误,而传说中所谓5吨的个体则是重量单位错误)。
2. 河马是马吗
一说到河马,有的人认为它是马的兄弟,其实河马与马虽都有一个马字,可连同族都不是。
河马生活在南非洲和中非洲的河湖、沼泽地的边缘草地,专门吃食草类动物和水生植物,有时也吞吃泥土补充矿物质。它是很贪吃的,常常吃得大腹便便。
一天之中,河马差不多有十七八个小时泡在水里,连交配、分娩、哺乳都在水中,初生的幼仔也要在水中呆上10多天后,才上岸来活动。由于长期在水中生活,身体的毛变得稀少,鼻孔、眼睛和耳朵全长在脸的上部,几乎成一平面,当它们泡在水里的时候,不用抬头,鼻孔、眼睛和耳朵都能露出水面。这样不但呼吸顺当,也能看见东西,听到声音。
更妙的是鼻孔、眼睛和耳朵里都有一个控制开闭的阀门(瓣膜),下水时严密关闭起来,不让一滴水进入里面,并且能在水里停留很长的时间。
河马的身体庞大笨拙,体重约4吨,仅次于大象,排行老二。
河马的头特别大。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有一个大嘴巴,陆地上任何动物的嘴都没有河马的嘴大,一个人跳进去,也难于填满,可称大嘴巴冠军。
胆小的河马,夜晚上岸来吃田里的蔬菜,当听到人的吆喝,它会不顾一切,抱头乱窜,这样至少十天半月,它不敢再来。平时,河马沉默寡言,一旦发起脾气来,常常互相打架,它们各自用自己锋利的牙齿去刺伤对方厚厚的皮肤。有时在河里发起怒来,敢顶翻小船,把船咬成两段。
3. 河马是马吗,不是的话,为什么叫河马呢
河马不是马,是河马属的。名字源自于希腊语“ιπποπόταμος”(英文名称即hippopotamus,希腊语的hippos即“马”,potamus即“河”)
河马是源自非洲的大型杂食性哺乳类动物,是生物分类法里河马科中的两个延伸物种的其中一个(另一个是倭河马)。河马体重通常在1000~2500公斤之间,长3~4米,肩高1.4米,是陆地上现存第六大的动物,仅次于非洲象、亚洲象、非洲森林象、白犀牛以及印度犀牛。
河马黑褐色皮肤裸露,仅尾部有少数的刚毛,头大、嘴阔、耳小、尾短,前后肢都比较短,有四指、略有蹼。皮肤有很厚的皮脂层,寻常物品伤之不了。
扩展资料
河马喜群居,善游泳,怕冷,喜温暖的气候环境。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而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河马是草食动物,但是稀疏獠牙长十厘米,母河马为保护小河马极具领域攻击性。河马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老年雄性常单独活动。
夜行性:它们几乎整个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晚上出来吃食,有时会顺水游出30多公里觅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偶食陆地作物,以草为主,有时到田地去吃庄稼,食物短缺时,它们也吃肉。
4. 河马是马吗
一个是奇蹄目,一个是偶蹄目
一个喜欢草原,一个喜欢水
河马是陆地上仅次于大象的大型哺乳动物.它的潜水本领极高,能泡在水中数小时或数日,它们一次通常在水里待3-5分钟,最长可以闭气达30分钟.河马属于哺乳动物偶蹄目河马科。河马的头大,嘴阔、皮厚,性温和。成群的生活在非洲的大河和湖沼地区,大部分时间呆在水中,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
河马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的湖沼中,素好群居,性情温和,不
受挑战和激怒,很少有攻击人的行为. 怕冷,喜温暖的气候,
以水草和水生植物为食,食量极大,寿命高达四五十年.
马是奇蹄目马科马属家马和野马的通称。化石证据表明,马科动物最早起源于北美。最早的马祖先化石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始新世地层中发现,被称为始祖马。家马约于4500
年前被人类驯化,品种繁多。马和人有着特殊的关系,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可以为人们的农耕、运输、游猎、畜牧、探险、娱乐、运动等活动服务。马粪可用来培养蘑菇,破伤风抗毒素是用马的血清制成。家马可分三种类型:挽马,四肢粗大,体高2米左右;小型马,体高144厘米以下;轻型马。马的体色有黑色、栗色、褐色、奶油色、白色等。马的感觉器官发达。眼大,位高;颈长,因此视野较人宽阔,低头吃草时,也能觉察到可能的威胁。味觉和听觉可能比人类还敏锐,但似乎不能辨别颜色。马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具有复杂的本能,记忆力和判断力强。马的方向感觉极为发达,因此,可以找到回家的路。由于视觉记忆,再次遇到早先使它害怕的地点或事物时,它就会惊退。由于听觉记忆,人们可用各种口令来训练它们。马的寿命一般20年,最长可达30多年。3岁性成熟,5岁成年。母马怀孕11个月,通常产一仔,偶产2仔。小马6个月时断奶。马的品种可按发源地、主要用途及体型大小分类。野马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10~140厘米,重200~300公斤;夏季上体浅棕、红棕、红赭色,冬皮背面淡棕色。野马栖于荒漠和荒漠草原,常在丘陵山地和多水草的地带活动,结成5~15头的小群。6月交配,第二年4、5月间分娩,每胎1仔,4岁性成熟。野马数量极少。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所编纂的红皮书将它列为濒危物种,中国已将它划为保护动物。
原来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与溪流中,现在范围已缩小,主要居住在非洲热带的河流间。它们喜欢栖息在河流附近沼泽地和有芦苇的地方。生活中的觅食、交配、产仔、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
河马的特点是吻宽嘴大,四肢短粗、躯体象个粗圆桶。胃3室不反刍。鼻孔在吻端上面,与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条直线。这样它全体潜伏水中只须将头顶露出水面就能嗅、视、听兼呼吸了。
体长3.75-4.6米,尾长约56厘米,肩高约1.5米,体重3-4.6吨,下犬齿长约60厘米,可重达3公斤。河马皮肤排出的液体含红色色素,经皮肤反射显得象是红色的,引起了河马出“血汗”的说法。
河马极善游泳,在受惊时,一般避入水中。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水中 ,潜伏水下时一般每3、5分钟把头露出水面呼吸一次,但可潜伏约半小时不出水面来换气。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
河马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老年雄性常单独活动。夜行性:它们几乎整个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晚上出来吃食,有时会顺水游出30多公里觅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偶食陆地作物,以草为主,有时到田地去吃庄稼,造成很大损害。河马无定居:不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每隔数日便迁到新地方去。
河马繁殖期不固定,全年均繁殖,每产一仔,孕期227-240天,仔兽出生时体重27-45公斤。在人为饲养下约3岁性成熟,在野外5、6岁成熟。寿命40-50年。
河马的皮下脂肪约5厘米厚。人们常猎杀它取其脂肪、肉和厚皮。脂肪可得90公斤。当地人非常珍视它的肉。牙齿质量也很好
5. 河马是马吗
河马非马,他不能在水下生活。有腮的脊椎动物才能生活在水下。靠肺呼吸的脊椎动物只能在水里生活。
自从河马被发现至今,它的归属就引起科学家的激烈争议。古希腊人认为它和马有最亲近的血缘,现代科学家则认为它的近亲是猪或野猪。直到1985年科学家首次对河马与鲸的血液蛋白进行对比,才发现河马与鲸的差别远不像看起来那么大,最近的DNA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早就有科学家建议,鲸应该和偶蹄动物归为一目,合称为“鲸-偶蹄动物”,尽管鲸的蹄已经完全变成了鳍。
在新一期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普瓦捷大学以及乍得恩贾梅纳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河马与鲸各自祖先的化石系统分析后提出,它们的共同祖先约在4000万年前分成两支。其中的一支进化成为鲸,并最终告别了陆地;而另一支是一种外貌有些像猪的厚皮四蹄动物,被称为石炭兽类,是所有偶蹄动物的祖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布瓦瑟里说,石炭兽类这种古老动物曾一度生活在除大洋洲和南美洲之外的广泛地区,直到在250万年前的冰期中灭绝。不过,约1600万年前在非洲进化而成的河马,可以算是它的直系孑遗,因此河马与鲸的亲缘关系可以比作“表兄弟”。
研究人员说,河马与鲸的共同祖先应是半水栖的动物,喜好生活在水边,新近发现鲸类祖先、河马以及其他偶蹄动物祖先石炭兽类的化石,都显示出半水栖或水栖的特征。他们也支持将鲸和偶蹄动物合并成“鲸-偶蹄动物”目。
布瓦瑟里说,要确证鲸与河马以及其他偶蹄动物的关系,还需要足够的化石证据,不过2001年科学家在巴基斯坦境内发现了已知鲸类最早祖先的化石,显示出它的上肢还没有完全进化成鳍,而是保留了一些偶蹄动物特征。正是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系统分析,研究人员提出了鲸与偶蹄动物的详细进化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