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沙漠里的沙是怎么来的
新华网宁夏频道12月6日电(记者刘泉龙)专家发现,贺兰山西侧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以及乌兰布和沙漠大约形成于1.5万年前后。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惠民说:“这一研究发现是中外生态环境专家及考古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取得地质标本经物理测定,并结合考古材料对比论证后初步认识的结果。” 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山脉,平均海拔2400米,全长包括中宁中卫北山共270公里。
贺兰山地处阿拉善高原与银川平原之间,其西北有腾格里、巴丹吉林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银川平原以东是毛乌素荒漠。1997年至1998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犹他地质局、兰州大学等单位共同进行了贺兰山地理环境与考古联合调查。
参加贺兰山东侧鸽子山遗址考古的王惠民介绍说,专家们经过较长时间研究及论证发现,沙漠形成和扩大过程影响了古人类生存环境。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其生产工具、石器文化类型随之发生明显变化,比如从大型打制石器为主转变为细小工具(细石器为主)。
同时,在沙漠形成和扩大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磨制石器,比如在贺兰山东侧鸽子山遗址出土较多磨食器。这些考古发现表明,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了古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也使古人类生存行为能力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这种趋势性变化在中国北方范围内贺兰山一带出现较早。 专家初步发现,由于沙漠形成和扩大,贺兰山两侧的生物圈内涵发生较大变化,人类难以捕捉到形体较大的动物,猎取的动物资源基本没有保障。
面对运动灵活、跑得快的体形较小动物逐步增多的现状,古人类生产、生活工具随之发生变化,细石器应运而生。古人类便开始运用磨食器加工植物种子。
(完)(宁夏频道)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浩瀚无际的大漠,已经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环境退化的头号大敌。亚洲内陆沙漠形成于何时?它是如何演化的?今天出版的英国《自然》周刊为此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新证据。
据上海《文汇报》今天报道,不久前,中美科学家在西安以西约300公里的陕西省秦安县境内找到了记录着中亚沙漠形成之初的“原始档案”——一套红黄相间的古地层。 主持这项研究的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正堂介绍说,红色的是古土壤,它是在相对湿润条件下形成的;黄色的是黄土,它是随冬季风从300公里以外的荒漠地带飘来的。
“最早的黄土距今已有2200万年,这说明当时亚洲内陆已经形成了广袤的沙漠。”郭博士兴奋地说,“这比原有的定论至少提前了1400万年!” 科学家认为,6600万年以来,世界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气候恶化的大背景下。
亚洲内陆沙漠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过程,今天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退化。了解到这一地区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就能感受到中国“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完) 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1/3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
和别的区域相比,沙漠中生命并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藏着很多动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来的动物。 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
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有些沙漠是盐滩,完全没有草木。
沙漠一般是风成地貌。 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矿床,近代也发现了很多石油储藏。
沙漠少有居民,资源开发也比较容易。沙漠气候乾燥,它也是考古学家的乐居,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分类 大多沙漠分类按照每年降雨量天数,降雨量总额,温度,湿度来分类。1953年,PeverilMeigs把地球上的乾燥地区分为三类:特干地区可以有12个月不下雨,乾燥地区一年有250毫米以下雨水,而半干地区有250-500毫米雨水。
特乾和乾燥区称为沙漠,半干区命名为乾草原。但是只够乾燥性标准的地区并非都是沙漠,如美国阿拉斯加州BrooksRange的北山坡一年有250毫米以下雨水,通常不算为沙漠。
沙漠也可以由它的典型气候类型来分类。另外还有现在已经不干燥的地区的古代沙漠,和其它行星上的外星沙漠。
贸易风沙漠 贸易风是从副高散发出来向赤道辐合的风,来自陆地的贸易风越吹越热。很干的贸易风吹散云层,使得更多太阳光晒热大地。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主要形成原因就是乾热的贸易风(当地称为哈马丹风)的作用,白天气温可以达到57°C。 中纬度沙漠 中纬度沙漠(或称温带沙漠,参看温带沙漠气候),位於纬度30°到50°之间。
这些沙漠是在内部的排水盆地,年较差很大。北美洲西南部的SonoranDesert,和中国的腾格里沙漠都是中纬度沙漠。
雨影沙漠 雨影沙漠是在高山边上的沙漠。因为山太高,造成雨影效应,在山的背风坡一侧中形成沙漠,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JudeanDesert。
沿海沙漠 沿海沙漠一般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附近。在它们边上有和海岸线平行的冰冷海流,冬天起很大的雾,遮住太阳。
沿海沙漠形成负责,因为有陆地影响,海洋影响和大气系统影响。南美的沿海沙漠AtacamaDesert,是世上最干的沙漠,经常5-20年才会下一次超过1毫米的雨。
非洲的纳米比沙漠(NamibDesert)有很多月牙形的沙丘,经常刮大风。 仙人掌公园 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因沙漠气候的关。
2. 沙漠中的沙子是怎么形成的
沙漠中的沙子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
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
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 、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 ; 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3. 沙漠的沙可以用来干什么
沙漠中的沙子确实有价值,但是价值很低,低到比运费还低。
至于沙子的粗细,那倒是不用太介意,因为稍加筛选即可,什么样颗粒的砂,都可以筛分出来。所以在一些靠近沙漠的地方,运费还划算,就有人用沙漠的沙子做建筑原料,只可惜这样的地方太少,沙漠的沙子又太多。
世人很早就有改造和利用沙漠的设想,但一直都不太成功。后来发现沙子当中,硅的成分比较高以后,有一些地方是开了玻璃厂和硅厂,用沙子做原料,但因为成本原因,搞不赢用其他原料的厂。
比较成功的沙漠城市,都是因为附近有水源,或者从外地引入了水,比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还有一些富得流油的城市,直接从附近海水中提炼淡水,然后才得以存活和发展的。这些沙漠城市的成功,属于水资源利用的成功,而不是沙子使用的成功。
沙漠中价值最高的东西,目前是旅游价值和阳光价值。充足的阳光和奇特的风景,很适合吸引游客,以及搞太阳能发电。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高效、高价地利用沙漠中的沙子。
最后补充一点,在沙漠治理中,单纯运走了沙子没什么用,只有运来便宜的水,才是最要紧的。
4. 沙漠里的沙是从哪来的
就自然界的原因来说,沙漠的形成有三个方面不可少。
风是制造沙漠的动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质基础,干旱是出现沙漠的必要条件。风可使岩石风化成沙并将它们运到某处集成沙漠,但并非有网的地方都会形成沙漠,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干旱。
缺少植被覆盖的地表,其土壤会被吹走,岩石会被风化而形成沙漠的源头¬——戈壁。地球上南北纬13至35度之间是信风带,气压高,天气稳定,雨量少,是容易形成沙漠的地方,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沙漠都分布在这些地方。
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则会加剧沙漠化的形成。
5. 描写沙漠滑沙用什么句子形容
不毛之地 寸草不生 荒芜人烟 四面楚歌 饥寒交迫 穷乡僻壤 寸草不生 乌烟瘴气 寸草不生 荒芜凋敝 破败不堪,鸟不拉屎 家徒四壁 寸草不生 穷山恶水 穷困潦倒 饥寒交迫 环堵萧然 捉襟见肘 手无寸铁 风雨交加 昏天黑地 凄风苦雨 风雨如晦 暴风骤雨 冰天雪地 滴水成冰 天寒地冻乌烟瘴气 鸟不下蛋 荒芜人烟 四面楚歌 饥寒交迫 穷乡僻壤 寸草不生 乌烟瘴气 寸草不生 荒芜凋敝 破败不堪,鸟不拉屎 家徒四壁 寸草不生 穷山恶水 穷困潦倒 饥寒交迫 环堵萧然 捉襟见肘 手无寸铁 寸草不生 不毛之地 风雨交加 昏天黑地 凄风苦雨 风雨如晦 暴风骤雨 冰天雪地 滴水成冰 天寒地冻。
6. 沙漠的沙子从哪里来
阿杜 2011-01-04 举报 .我是库不其沙漠的,是几千年地震所致,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张果老为了压毛驴,就装了半代沙子放在驴背上,结果袋子破了,就撒了一路,后来这个沙子就长个不停,把好多寺庙都埋了,最后张果老就用鞭子抽了三下,沙子就不长了,后来就出现了沙子上的花棱,那就是鞭子印,后来出现了响沙,那就是寺庙里的和尚在沙子里叫唤”听说过吗?望采纳! 追问: 没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以其那样认为还不如说是天上的冰粒掉下来了,这样的冷天气一直下去,几万甚至几十万或百万年后冰粒化成了沙子。
不是个很好的沙漠吗?讲讲故事而矣,谢谢你的回答。 回答: 给你说的就是个传说,实际的就是地震所致。
7. 沙漠里的沙是从哪来的呢
我们地球的中心可以说是一个大火炉,里边装的全都是滚烫的岩浆,随着地壳的运动,有的地方出现了裂缝,由于压力差的关系,岩浆便从地下喷涌而出,喷出后遇到冷的空气或水,岩浆就会冷却变成岩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风吹,雨水冲刷,热涨冷缩等一系列物理变化,或者是被氧气氧化等化学变化,大的石块变成了小的石块,然后又便成了更小的微粒,就形成了沙子,这个过程会经历非常漫长的地质时期,很多的沙子被人类的历史还悠久。
沙子一般存在于河流、湖泊、沙漠这些地方,主要是跟它们的形成过程有关的,所以我们应该植树造林,减慢土地沙漠化的速度,继而减少沙漠化的土地,为我们的地球带来更多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