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词
1.每首词都有自己的格式的,像《如梦令》的话,就是: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中仄中平平仄。
举个例子,李清照的《如梦令》就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古人写词就像现代人写作文一样,他们一出生就学这个,根本不用刻意去记,潜意识里就有了这首词的格式了。
3.词牌的格式是可以换的(不是说换,不懂怎么形容)。就是在不改变字数和平仄的基础上,一句话可以分成两句(古文里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今人加上的)。比如(注意,是比如),《如梦令》里的第一句也可以写成“昨夜,雨疏风骤”或“昨夜,雨疏,风骤”。
自己手打很累的……
2. 我想知道什么是词牌怎么写词
词在古代就相当于现代的歌曲。是歌姬拿来唱的。但和现代歌曲不同的是,古代词有格式。不同字数,不同音调的词的词牌各不相同。只有同样字数同样格式的词才能使用同样的词牌。比如说词牌名称为《水调歌头》的词牌,内容第一句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那么你想写水调歌头的词,就必须开头是同样的字数,但内容你可以具体自己填充。
你需要记住各种词牌的名称以及每个词牌需要的字数就可以了。但还有声调(平仄)的问题。所以除了同样的字数以外,你还需要专门通过专业点的书籍上搞清楚,虽然是同样的字数,但声调不同的因素。
你可以先学着用少数几个词牌来填内容,等熟悉了每个名词动词的不同平仄之后,再慢慢扩展吧。
例:
仄平仄仄(韵),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韵)。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平仄(韵),仄仄仄(韵)。
江国,正寂寂。
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韵)。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仄平仄仄(韵),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3. 写词有什么格式
词的格式也称牌。由于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所以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人们也将其称为词调。词与调,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
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宋词按照词谱写,每个词牌有其相应的词谱,而词谱规定了整首词的句子结构组成。
因此,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除此之外,整首词的段数,句数,字数,是否押韵,在哪押韵,平声仄声的选择等等,都由其决定。
扩展资料
词的特征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
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
7.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8.字声配合更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牌格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文学体裁)
4. 给出一个词牌名,如何来写词,要注意那几点
学习填词,首先要准备工具书:
1、词谱。
词学界用的最多的有三种:《白香词谱》、《钦定词谱》和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选用一种即可。这几个词谱存在一些差别,需要有所了解。
2、韵书。
填词使用的韵书主要是《词林正韵》。如用新韵,可使用《中华新韵》,但新韵没有入声,而有些词牌惯用入声韵。凡是用新韵的作品,需要注明是新韵(做诗也一样),以防误解。
那么,给出一个词牌名,如何来写词呢?以《沁园春》为例,分步介绍如下。
第一步查词谱。
以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为例,词谱如下: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此格共一百十四字,分上下片,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其中,“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标有“韵”的是韵脚字,必须按韵书的韵部选字(包括通押的韵部);下片第二字“增韵”是暗韵,可押可不押。“『』”里的句子要对仗。谱子中的加粗斜体字是“领格字”,上下片各两处,每片第一个领四句,第二个领两句,领格字用去声。
补充解释“领格字”。按现代汉语语法,领格字相当于一个谓语中心词,同时支配它所领属的词句,相关词句是它的宾语。例如“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其中“看”是领格字,而“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是“看”的宾语。
第二步立意构思。
得到题并弄清词谱后,需要立意和构思。词和诗一样,用来“言志”,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要表达什么就是立意。“意”是通过言辞、意象等手段表达的,该怎样来写,写些什么?这就是构思。
以**的《沁园春·雪》为例。诗人的立意在于“当今时代英雄辈出”。如何表达?作者以“雪”为意象,上片极尽铺排,将祖国大地渲染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瑰丽江山。下片笔锋一转,历数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的英雄,并检讨他们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偏颇。最后突然语气一顿:“俱往矣(都成了过往人物了)”!至此,如百川归海,自然引出作者的“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阕词作是否成功,立意与构思极为重要。刚学填词时,没必要过高追求,做点“小品”更好,关键在于使用的手法要让作品可读,甚而引发读者共鸣。
第三步填词。
之所以叫“填词”,就是指词谱不可违拗,不能“离谱”。那么,平仄、句子字数、句式、对仗那么严格,怎样才能写出通畅的内容呢?先不忙着写,找些前人的作品来玩味。读着读着,很容易联发词情,冒出自己想要的句子。这些想象中的句子很可能不合谱,没关系,作为“建筑材料”记下来再说。材料丰富了,就可以按事先设计建主体,让自己的“作品”初具规模。
第四步对谱。
有了草稿,只是万里征程的开始,要让它“合谱”更不容易。这里将问题中“要注意哪几点”一并解说。
1、平仄要按照韵书逐字对照,除了标为“中”的以外,不得有不对的情况。假如词中某个字确实无法替代,需要在“序”或“跋”中交待。
2、凡对仗的句子,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句子结构和组词方式要相同,词或词组的性质要相同。例如:“围腰带剩,点鬓霜新”围腰带剩:围腰的带子长出来了,主谓结构;其中,“围腰带”是定中词组,作“剩”的主语,“剩”是形容词性谓语。点鬓霜新:点染鬓发的霜是新添的,主谓结构;其中,“点鬓霜”是定中词组,作“新”的主语,“新”是形容词性谓语。对比它们的特点,就会发现其共同性。
3、句子的节奏虽然一般没有要求,也应参照典范来处理。
4、合谱的常见方法。要做到合谱,需要修改词句,行话说“调”(调整的意思)。调的方法大致有:
a.用近义词替代。某个字的平仄不对,又不能完全改掉,可用平仄相反的近义词替代。
b.改变语序。某个词组或短语的平仄反了,有时可以改变语序。例如“瑟瑟秋风”,读音仄仄平平,可以反过来为“秋风瑟瑟”,读音平平仄仄。
c.用借代词代替。
古人认为,诗是改出来的。词也是一样。除了一些大文豪能出口成章,多数的诗词作者都需要反复磨练。这个“磨练”就是不断地修改。
5. 关于写词的技巧,和词牌注意点
除了字数,还有韵脚,对仗、平仄等限制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6. 怎么写词
1.每首词都有自己的格式的,像《如梦令copy》的话,就是: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中仄中平平仄。
举个例子,李清照的《如梦令》就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古人写词就像现代人写作文一样,他们一出生就学这个,根本不用刻意去记,潜意识里就有了这首词的格式了。
3.词牌的格式是可以换的(不是说换,不懂怎么百形容)。就是在不改变字数和平仄的基础上,一句话可以分成两句(古文里是没度有标点的,标点是今人加上的)。
比如(注意,是比如),《如梦令》里的第一句也可以写成“昨夜,雨疏风骤”或“昨夜,雨疏,风骤”。 自己手打很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