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周字怎么写
周字的甲骨文的写法: 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 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
白话文译文为: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6303861作物。
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 周 zhōu ㄓㄡˉ 1、圈子,环绕:~围。
~天。~转(zhuǎn )。
~匝(a.环绕;b.周到)。 2、普遍、全面:~身。
~延。~全。
~游。 3、时期的一轮,亦特指一个星期:~岁。
~年。~期。
~星(十二年)。上~。
4、完备:~到。~密。
~详。~正(端正)。
~折(事情进行不顺利)。 5、常常,一次又一次:~济。
6、中国朝代名:西~。东~。
武~。北~。
后~。 7、姓。
8、地名。 10、接济:且~其家 指周地,即岐阳(今陕西省歧山县)。
孔颖达《周易正义》:”连山、归藏并是代名,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 《毛诗》云:“周原‘服服’是也。”
扩展资料: “周”的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一样的,现在的写法就是古代的写法。 周字的组词和造句: 1、周到 造句:营业员小张待人热情,服务周到,深得广大顾客的喜爱。
2、周边 造句:这周边有好多你喜欢的东西,我可以陪你一起去找。 3、周围 造句:她是一个名人,周围总是少不了有一些偷拍的人。
周字的不同写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
2. 周 字用古代诗句怎么表达
1. 《春台望》“周庐徼道纵横转,飞阁回轩左右长。”
2. 《丹景山至德寺》“周回云水游丹景,因与真妃眺上方。”
3. 《题天回驿》“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得行。”
4. 《比干墓》“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
5. 《杂歌谣辞•箜篌谣》“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6. 《箜篌谣》“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7.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
8. 《送张秀才从军》“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
9. 《登峨眉山》“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
10.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3. 周字用古代诗句怎么表达
《春台望》“周庐徼道纵横转,飞阁回轩左右长.”《丹景山至德寺》“周回云水游丹景,因与真妃眺上方.”《题天回驿》“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得行.”《比干墓》“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杂歌谣辞•箜篌谣》“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箜篌谣》“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送张秀才从军》“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登峨眉山》“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4. 周字用古代诗句怎么表达
《春台望》“周庐徼道纵横转,飞阁回轩左右长.”
《丹景山至德寺》“周回云水游丹景,因与真妃眺上方.”
《题天回驿》“周游灵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暂得行.”
《比干墓》“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
《杂歌谣辞•箜篌谣》“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箜篌谣》“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
《送张秀才从军》“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
《登峨眉山》“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5. 请解释“周”字的最早由来,写法,读法,及其含义,意义~
周
一、周姓来源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如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南朝陈时,有一著名将领叫项猛奴的被周荟抚养改姓周,名文育。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唐末有叫成讷的,后梁时赐姓周。元时,有一位叫苏卓周的改姓周。又有喜同、术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明代江苏吴县人吴健7岁时家贫卖身同县周家,也改姓周。
\\
二、迁徙分布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随晋室同渡,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又称姑孰、南洲,今安徽当涂]。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这是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唐代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为周赧王的后代,河南周氏为鲜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5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
沛国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2、堂号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一生最爱莲花。曾作《爱莲说》,通篇百余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把莲花比成君子,推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6. 在古代年龄是怎么表示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7. 大家签名写周字如何好看
用篆字吧!比较好看。
篆字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字,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亦称篆书。大篆被认为在周宣王期间以籀文的形式系统化,它们以垂直规则出现的瘦长字体描绘。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全国颁布的官方文字。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
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
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8. 关于古代年龄称谓、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24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指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