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代的隶书、草书、行书、楷节有哪些
东汉末年,隶书用笔已略带方正,波笔收缩或基本消失,开始向楷书转化。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楷书终于从隶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书体,并在唐代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顶峰。楷书结体方正,法度严谨,是学习书写汉字时最常使用的书体。《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等
草书也形成于汉代,顾名思义,“草”即“草率”之意,最早可能是因时间紧迫,无法顾及章法结构而书写的一类应急之作。草书虽然结体松散,但留给书写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最大,最能体现书写者的个性特征,因而在书法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鸭头丸帖》、《中秋帖》
行书则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结构、点画近于楷书,而转折、连贯时又吸收了草书的长处。因此,行书写起来比楷书方便快捷、认起来又比草书清晰易辨,因而受到人们广泛欢迎。日常手写汉字时,行书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书体。《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采》
2. 飞 字的隶书怎么写
飞 字的隶书写法如下:
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飞:[ fēi ]
基本解释
1.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 :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
2. 在空中运动 :飞雪。
3. 形容极快 :飞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4. 极,特别地 :刀子飞快。
5.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 :流言飞语。
6.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 :飞桥。
7.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 :飞眼。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
白话版《说文解字》:飞,鸟振翅而翔。象形。所有与飞相关的字,都采用“飞”作边旁。
相关词汇:
1、飞跑[fēi pǎo]
急奔;高速地或非常迅速地跑。
2、起飞[qǐ fēi]
(飞机、火箭等)开始飞行:5018航班上午十点起飞。
3、飞跃[fēi yuè]
哲学范畴。指 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转化形式。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的决定性环 节。
4、纷飞[fēn fēi]
(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扬:大雪纷飞。
5、飞禽[fēi qín]
会飞的鸟类。也泛指鸟类,因鸟类大多能飞。
3. 隶书的马字怎么写
名家马字隶书欣赏:
马 mǎ
〈名〉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马,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组词如:马伯乐(相马的人)、马首(属马的人)、马牌子(官府养马的夫役,他们身上都挂有腰牌作凭证)、马曹(官署名。专门管马)、马圈(养马的地方)、马祭(祭祀马神)、马绊(系马用的绳子)、马褐(马的护衣)、马祸(马的异象。古代以为灾变之兆)、马图(传说中龙马背负出水的图)
“码”的古字。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
姓。
隶书 lì shū
书体名:(1) 篆书的简化体,创始於秦,通行於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典型隶书的特点是:起笔逆入,呈蚕头之形;收笔挑起,具燕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或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
4. 民主的隶书怎么写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