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囊的笔顺怎么写
囊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横、竖、竖、横、撇、竖提、撇、捺。
基本信息:
拼音:náng,nāng
部首:口、四角码:50732、仓颉:jbrrv
86五笔:gkhe、98五笔:gkhe、郑码:AJER
统一码:56CA、总笔画数:22
基本解释:
1、口袋:药囊。探囊取物。囊空如洗。囊括。
2、〔囊生〕藏语,中国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亦称“朗生”。
3、像口袋的东西:胆囊。胶囊。囊肿。
扩展资料:
常见组词:
1、皮囊[pí náng]
皮制的口袋,常比喻人的躯体(含贬义)。
2、胶囊[jiāo náng]
医药上指用明胶制成的囊状物,把味苦或刺激性大的药粉按剂量装入胶囊中,便于吞服。
3、胆囊[dǎn náng]
贮存和浓缩胆汁 的器官。人的胆囊似梨形,紧贴在肝脏右叶的下前部,容积为30—50毫升。进食时,胆囊收缩,将胆汁 经胆囊管和胆总管排至十二指肠。
4、私囊[sī náng]
私人的钱袋。
5、放囊[fàng náng]
指在赌场上放债。
2. 老师的锦囊怎么写
老师的锦囊
话说公元2010年,五(1)班的老师们各备一个无敌锦囊!将五(1)班同学们全部“斩于马下”。且听我慢慢道来这斩将大法。
汪老师——杀鸡儆猴法所有妙法,可属汪老师的一针见血,找一只调皮或者犯错的“鸡”(某不幸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暴打”一顿(好象有点夸张了),格斗场面相当“血腥”,把我们一大群“猴”看得心惊胆战,全身布满鸡皮疙瘩。一时间乖乖听话,不敢再集体“叛乱”,不过有可能过一段时间,还会有新的一只“小鸡儿”诞生。吕老师——以一进百法
吕老师乃我班数学老师也,对数学研究大有一套!对某些事物也喜欢翻倍处理。
某天上课,一位不知趣的同学未举手发言,被teacher吕听见,当即决定,叫那人把刚才说的话抄上百遍,那人企图顽抗,不晓得Mr吕心意已决,那人便自认倒霉。
章老师——长篇大论法
一上美术课,章老师就喜欢长篇大论,讲得口水飞溅。等大家都已经被讲得昏昏欲睡时,不知不觉地,大半节课早已过去。为了美术成绩合格,同学们就必须得乖乖听话,不然老师会一直“念经”,美术成绩就惨了。
先讲这么多吧!欲知后事如何,以后,恕不分解。
3. 锦囊怎么用
所谓锦囊其实就是用绸、缎、帛等做的袋子,在古代用来装信函,相当于现在的信封。锦字本身就是指好看的或质量好的绸缎帛等,例如锦上添花、锦绣河山等中的锦字。
“锦囊妙计”是一条尽人皆知的成语,大家也知道它的出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为曹仁留下了锦囊妙计,曹仁凭曹丞相的妙计大败东吴周瑜。第一百零五回标题是“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说的是诸葛丞相预测自己去世之后魏延会造反,为平定魏延的反叛而留下了锦囊妙计。为什么要把妙计放到锦囊里?
关于汉代的书信封缄制度,东汉大学者-蔡邕《独断》中说:“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亦用绿囊。”这里说的皂囊是黑色的锦囊,绿囊是绿色的锦囊,秘密的奏章信函文书等都要放到锦囊内密封起来。这样看来,锦囊就是装重要内容的信封吧。
古代在纸张未发明或未普及的时候,文书大多是写在竹简(古代称“简”)或木简(古代称“牍”)上的。传输的时候,把简牍文书捆扎或以囊盛装,在封口处以绳扎之,以泥团封护,并在泥团上按公私玺印。这样一来,就可以起到信用标识和保密的作用。这种封缄的泥团,被称为封泥,封泥又分为封货物和封文书两大类别,在这里只探讨封护文书的类别。封泥在春秋战国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都有广泛的应用,到纸张广泛应用之后,才发展到今天的钤印于纸的习惯。封泥自清代道光年间至今陆续出土,前人及今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及考证。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传为东汉蔡伦在元兴1年(公元105年)发明的。《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中写到“自古书契(注释:泛指文字)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注释:缣为细绢,缣帛泛指古代写字,画画用的白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 造纸术发明以后,至到魏晋时代的一段时期依然沿用以简犊为书信,以封泥封缄的习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晚的封泥是1957年西安唐代长安大明宫出土的唐代一百六十多枚封泥,这批封泥更大的可能是封货物用的,但同时说明了封泥制度一直延续到唐代。
据考证古代的信函,是写在比较宽的竹简(或木犊)上的,称为函,也就是今天信函的“函”字的来历;写完后,上面再盖一枚同样宽度的竹(或木)片,称为“检”;如信的内容较多,“函”上写不完的话,也可继续写在“检”的背面。“检”的正面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信封正面,在“检”上题书收发人的地址称谓等,叫做“署”,也就是今天的署名的“署”。那么古代是用什么来密封信函的呢?在西汉出现了上部刻有缺口或凹陷方槽的“检”,这种“检”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封泥的脱落,又在下部留出题署的空间。在刻有缺口或凹陷方槽的地方,以绳结实地捆扎后,填上软泥,钤上印章,这样就密封好了。《说文解字》中的“检”字,徐铉注释:“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
4. 囊括的nang字到底怎么写的
囊 náng
部首笔画
部首:口 部外笔画:19 总笔画:22
五笔86:GKHE 五笔98:GKHE 仓颉:JBRRV
笔顺编号:1251245251251112213524 四角号码:5073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6CA
基本字义
1. 口袋:药~。探~取物。~空如洗。~括。
2. 〔~生〕藏语,中国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亦称“朗生”。
3. 像口袋的东西:胆~。胶~。~肿。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大篆字形象两头扎起的口袋。本义:有底的口袋)
2. 同本义 [bag;pocket]
囊,橐也。——《说文》
括囊。——《易·坤》。疏:“所以贮物。”
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传:“小曰橐,大曰囊。”
所载不过囊衣。——《汉书·王吉传》。注:“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药囊提轲。——《战国策·燕策》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马中锡《中山狼传》
置书囊中。——唐· 李朝威《柳毅传》
锥之处囊中。——《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盛以锦囊。——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3. 又如:囊橐(口袋;代指财物);囊空羞涩(兜内无钱);囊橐充盈(腰包钱足);囊橐萧瑟(口袋中无钱);囊锥露颖(比喻显露才华);囊中术(指智谋);囊辎(行李);囊底(袋子里面);囊空(袋中无钱);囊涩(身无分文);囊书(囊中书札)
4. 像口袋的东西 [anything bag-shaped]。如:胆囊;肾囊;囊缩(阴囊收缩)
〈动〉
1. 用口袋装 [bag up]
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
试再囊之。
3. 又如:囊米(装入口袋的米);囊琴(装琴入袋);囊载(装入囊中运走);囊扑(把人装入袋中打死);囊土(以袋盛土)
4. 覆盖;蒙住 [cover]
布囊其口。——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囊吞(囊括蚕食);囊首(用袋蒙头致死);囊奏(囊封,封事);囊括四海(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6. 另见 n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