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欲作家书意万重书字是什么意思意思
“欲作家书意万重”,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书就是家书的意思
2. 书字的大写什么样
书字的大写:
“书”是形声字。从聿,者声。聿( 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
基本解释
1、成本的著作 :书籍。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
2、信 :书信。书札。
3、文件 :证书。
4、写字或写的字 :书法。
5、写文章 :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 :说书。
相关词汇:书包、书写、草书、书画、念书、藏书、书房、书本、看书等。
扩展资料
1、书写[shū xiě]
写:书写标语。书写工具。
《花城》1981年第5期:“任何送往打字间的文稿,书写必须规范。”
2、看书[kàn shū]
读书。
《看书》也是动漫《蜡笔小新》的第26集。
3、草书[cǎo shū]
汉字字体之一。字形比隶、楷简化,笔画牵连曲折,便于迅速书写。从汉代以来,体势屡有变迁,有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等。
4、书本[shū běn]
书本知识。
孙犁《秀露集·克明序》:“在战争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些作者,我同 克明 都在内,得生活的教育多,受书本的教育少。
5、书包[shū bāo]
布或皮革等制成的袋子,主要供学生上学时装书籍、文具用。
3. 欲作家书意万重的书怎么解释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籍《秋思》赏析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习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寄家书时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构思巧妙,历来为人称道.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说的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淡叙事,却有内涵.秋风本无形,它却包含肃杀之气,使木叶摇落,百花凋零.作客异乡的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孤独凄冷的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有内涵的“见”字,给以人丰富的暗示和联想.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三、四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描写了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怕匆忙中漏掉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包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象还有什么重要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行人将要出发之际,又打开书信.这毫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的细节也并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内容,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出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地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总之,这首小诗以平淡本色自然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 写出几个含书字的成语
白面书郎 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
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伴食中书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
原意是独自学习,而不与别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秉笔直书 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
形容读书很多。 不刊之书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大书特书 书:写。
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丹书铁契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丹书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
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掉书袋 掉:摆动,摇动。
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
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
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君子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
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咄咄书空 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燔书阬儒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燔书坑儒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飞书走檄 迅速地书写文件。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焚书坑儒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奋笔疾书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奋笔直书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憨耿封际莩宦凤为脯力同“奋笔疾书”。 衡石程书 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
同“衡石量书”。 衡石量书 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
洪乔捎书 指言而无信的人。 狐鸣鱼书 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
后比喻传递家信。 黄麻紫书 皇帝的文告,用黄麻纸书写,用紫泥封缄,故称。
同“黄麻紫泥”。 寄雁传书 指传递书信。
家书抵万金 比喻家信的珍贵。 借书留真 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尽信书不如无书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
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两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目不识书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目不知书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同“目不识书”。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
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飘零书剑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曝书见竹 指睹物思人。 骑牛读汉书 形容刻苦攻读。
弃书捐剑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琴棋书画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
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磬笔难书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
磬,通“罄”。 磬竹难书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
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罄竹难书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
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
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胜读十年书 胜:超过。
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诗书发冢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十年读书 指长期努力于学业。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识字知书 指有文化知识。
史不绝书 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
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手不释书 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书不尽言 书:书信。
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尽意 指文辞难充分达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书不释手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画卯酉 犹言上下班。
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空咄咄 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囊无底 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书缺有间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书生之见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声朗朗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书同文,车同轨 车轨相同。
5. 王羲之指意翻译
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太宗,高祖李渊次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陇西狄道人,一说巨鹿郡人。公元626年649年在位,史称“贞观之治”。隋末随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李世民封为秦王,任尚书令。他兼通文学,在书法上也有一定成就,其所书《晋祠铭》,首创以行书勒碑。
本文强调写字要有神采,有神采字才有精神,才有姿态风度。“筋骨”来自“心坚”,“心坚”依赖于“神和”。心合于气,神合于心,方解书意。若求点画酷似范本,则自取其拙,根本算不上书法。所以,只求形似,不解笔意,犹东施效颦也。对书意有了体悟以后,方能“心动手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书法才能达到“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境界。
[原文]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⑴;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⑵;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⑶。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⑷,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⑸。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⑹。虞安吉云⑺: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⑻,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⑼,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室也⑽。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⑿,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⒀。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⒁,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⒂,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⒃。
[注 释]
(1)神:神采。精魄:精神灵魂,灵性。态度:形态、风采。
(2)心:笔心。指笔的主毫,主锋。
(3)以副毛为皮肤:副毛,指主毫外围的部分,即副毫。副,有辅佐之意。刘载《艺概·书概》:“笔心,师也;副毫,率徒也。”皮肤,字的外表色泽。运笔时,整个笔锋全部着纸,则万毫齐力,不但字有筋骨,外观也圆满滋润。
(4)神气冲和:精神气韵恬静中和。
(5)比重明轻:比较轻重。锋芒:指笔锋。手腕轻虚:手腕放松自然,执笔指实掌虚。
(6)心合于气:心,指思想意念。气,哲学上讲“气“是宇宙中的物质存在,这里也指气韵。
(7)虞安吉:生平不详。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说他为晋人。并列其正、草、大篆为上之下品。
(8)书意:书法的意趣。象本:本,临本,摹本。“象本”即与临本临摹得非常相像。
(9)纵放类本,体样夺真:放,通“仿”。纵然摹仿得和临本一模一样,非常逼真。未可称解笔意:不能称得上理解笔意。
(10)借“东施效颦”的故事喻学习书法只摹其形,而不懂其奥妙所在。
(11)始学得其粗:开始学书临摹字的外表,仅得皮毛,未得其精:没有得到书法的精髓。
(12)用笔太慢字则滞浊无筋,用笔太快则病弱而缺乏骨力。
(13)横笔侧锋会因为运行钝慢而字迹臃肿,竖笔直锋运行又会使字形干枯而筋骨裸露。
(14)心动而手均:随心而动,用力均匀。
(15)圆者中规,方者中矩:方圆都能书写自然,合乎规矩。
(16)自己的意会与神韵融为一体,达到自然天成。
[译文]字以神采为灵魂,若无神采,字就没有姿态风度;以主毫表现字的筋骨,主毫若没有弹性,字就不能劲健有力;以副毫表现字的“皮肤”,副毫如不圆顺,字就不光泽温润。主毫与副毫相互合用,万毫聚力,“神”与“气”相冲和最为奇妙。比较一下轻重,运用指腕不如运用笔锋,运用笔锋不如气性冲和,这样才能手腕轻虚,笔锋也就自然沉静。写字时意念与气韵相融合,心神互用,只要心意沉着冷静就可以了。虞安吉说:不懂得书法意趣的人,虽然一笔一画都像临本,这是自取其拙,怎么能叫书法呢?即使写得和范本一模一样,也只能是学得形似,还不算明白其笔意,这就像东施效颦一样,根本不知道西施美在何处。所以初学书法仅学其外表,得其粗略,根本未学到其精髓。书写太慢则滞浊少筋,太快又病弱无骨。横用锋侧执笔会因为运行迟缓而字迹臃肿,竖笔直锋运行又会使字形干枯而筋骨裸露。等到有所领悟的时候,手自然会随心而动,挥运自如,该圆的圆,该方的方,方圆都合规矩,粗处能够细挺,细处能够劲健,长短合宜,没有显得太过或不足之处。意态与神韵自然融合,浑然一体,就达到了随心所欲、不期然而然的书写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