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章草是一种隶书的草写吗
章草是一种隶书的草写。
它是从秦代 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新书体。西汉元帝时 史游整理后编写了《急就章》,使这一新 书体规律化,这就有了章草书体的范本。
它的笔画特点圆转如篆,点捺如隶。一字 之内笔画间有牵丝萦带,但是字各各 独立。
历史上草书名家都精通章草,章草上 通隶书、简牍,下开今草,学习它可以 两通。“目不寓章草,落笔多荒唐。”
这是《章草草诀》中的话,说的是实 情。章草奠定了草书的基本规范,如果不 经过章草学习,很容易把规范草书写成潦 草之书。
章草书法特点:章草省掉隶书的蚕头 却保留了雁尾,这雁尾用重笔挑出。
2. 草体怎么写
草体,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 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体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体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草体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3. 隶书的花字怎么写
一、隶书的花的写法如下:二、释义:1、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一朵~儿。
2、可供观赏的植物:~木。~盆儿。
~儿匠。种~儿。
3、(~儿)形状像花朵的东西:灯~儿。火~。
雪~儿。4、烟火的一种,以黑色火药加其他化学物质制成,在夜间燃放,能喷出许多火花,供人观赏:~炮。
礼~。放~。
5、花纹:白地蓝~儿。这被面~儿太密。
6、颜色或种类错杂的:~白。~猫。
~~绿绿。7、(眼睛)模糊迷乱:眼~。
昏~。8、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袖子都磨~了。
9、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或不真诚的:~招儿。~账。
~言巧语。10、姓。
11、用;耗费:~费。~钱。
~时间。该~的~,该省的省。
三、相关组词:送花 花草 窗花 黄花 花朵 花园 梅花 种花 红花 花生 鲜花 开花 雪花 花叶 扩展资料:一、字形演变:“花”是“华”的异体字。华,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一棵树 上满是花枝 的样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同时加“于” (竽,乐器),表示古人用花枝装饰欢庆的乐器。造字本义:名词,草本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广韵 • 麻韵》:花,(华)俗,今通用。 《广雅 • 释草》:花,华也。
二、词组释义:1、野花[yě huā] 野生或不栽培植物的花;尤指一种野生或不栽培的植物。2、泪花[lèi huā] 含在眼里要流还没有流下来的泪珠:两眼含着~。
3、菜花[cài huā] 油菜的花。4、花坛[huā tán] 种植花卉的土台子,四周有矮墙,或堆成梯田形式,边缘砌砖石,用来点缀庭园等。
5、花纹[huā wén] 各种条纹和图形:贝壳上面有绿色的~。他能织各种~的席子。
4. 米草书,行书,篆书,楷书,隶书怎么写
篆书:秦代李斯。
隶书:东汉蔡邕。
楷书:主要在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行书代表:东晋书圣王羲之、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等。
草书:张旭和怀素
这些是代表人物。
我觉得应该先从隶书学起,毕竟大部分都是隶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注重蚕头燕尾,即便是写难看了,也可以写出特殊的韵味,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古拙一词,用来形容隶书,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要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
苏东坡先生说过:“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据说当年苏东坡先生的握笔方法和现代钢笔的握笔方法如出一辙。)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夹肉之际抵在笔杆的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写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字法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不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须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 宋凤鸣草书怎么写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
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
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
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
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
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
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
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刘田依草书作品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
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
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
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
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
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衍生与发展 怀素书法作品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
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
“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故有此别论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
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
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
6. 草书怎么写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一,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
二,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
三,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现今,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