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写篆书的都有谁
清代早期写篆书的人不多,知名的篆书家有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等人,他们烧毫写“玉筋篆”,基本上以秦篆为范本。
其中钱坫(1714——1806)较为杰出,他在摹古的同时也进行 了积极的探索,他在晚年,把钟鼎、石鼓、秦汉铜器款识等揉为一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形成了一种古茂生动的新貌。到了清代中期,由于碑学大倡,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大的转变,篆书家纷纷出现,这时篆书的面貌基本上摆脱了秦篆的束缚。
邓石如(1743——1805)首先崛起,打破了篆书千年来死气沉沉的局面,他从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汉碑额、瓦当等古文字中吸取营养,用笔运指绞毫,布局计白当黑,笔势流畅,神采飞动,使其篆书别开生面,而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同时,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一大流派——邓派。
邓派中的风云人物有吴熙载、程荃、莫友之、杨沂孙、徐三庚、吴育、邓传密、赵之谦等人,其以杨沂孙、赵之谦最为杰出。到了清代晚期,书坛上的有识之士力求摆脱邓石如的影响,纷纷在邓派篆书之外别寻蹊径。
这样,在篆书形态和风格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独具一格者有陈介祺、吴大瀓、吴昌硕、丁佛言、范永祺、章炳麟、李瑞清等人。
其中造诣高、影响大的要数吴大瀓、吴昌硕等人。吴大瀓(1835——1902),一生好集古器,研究小学,其篆书吸收了石鼓、金文、秦诏版的意味,故结体方正,笔力沈雄,富有金石气。
吴昌硕(1844——1927),其书法、绘画、治印均为一代巨擘。他力攻石鼓文,并陶熔三代金石文字,能融入画法和篆刻的刀法,故其书气格不凡。
晚年的篆书结构茂密壮伟,取势峻峭,笔力凝炼遒劲,力能扛鼎,远非一般名手所比,是邓石如之后篆书第一人。光绪廿五年,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又为书家们开一宝山。
后来,以工书甲骨文而名世者,有丁佛言、罗振玉、丁辅之、董作宾等人。至今能工甲骨书法者也不乏其人。
纵观清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篆书艺术状况,从小篆到大篆,再到甲骨文,向着文字发展的反方向发展。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了清代碑学把篆书艺术开拓到了多么广阔的境界。
2. 徐三庚篆书生平
徐三庚(1826-1890)清末著名篆刻家。
字辛谷,又字诜郭,号全罍、井罍,又号 徐三庚传赞石刻 袖海,自号金罍道人、似 徐三庚杭州石刻像 [1]鱼室主、余粮生、山民,别号翯然散人等,上虞章镇大勤人。工篆隶,与吴让之、赵之谦齐名,能摹刻金石文字,所刻吴皇象书天发神谶尤佳。
刻印力追秦、汉,能于邓石如、吴熙载诸家而后,别树一帜。近时篆刻家多宗之。
其晚年篆刻趋向定型,习气渐深,终成流弊。” 徐三庚出生贫苦农家,稍长外出谋生,尝打杂于道观。
观中道人有擅长书法篆刻者,徐得其传授,遂此入门,既有摹拟汉印之深厚基础,又具汉碑额篆及天发神谶碑之书法根底。其作品上溯秦汉下逮元明,致力浙派,后取法邓完白及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参用其飞动体势,使之熔为一炉,加以用笔妍媚泼辣,用刀细切利落,章法虚实相间,独辟蹊径,风格独具,成为与赵之谦同期之又一位创新篆刻家。
其篆书被誉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篆刻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金罍山人印谱》等。
《海上墨林》、《再续印人传》等有词条收录。现存作品有《金罍山人印谱》、《金罍山民手刻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