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汉朝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年龄后,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待到底的。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等人,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阳城,我听兑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都喜好经木,但也以才识广博而闻名。以上的诸贤士,原本就是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这些人语言鄙陋,道德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什么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说不到点上。邺下有谚语:“博士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不见写出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令人丧气。孔子说,“俸禄就在学习之中。”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功夫,这恐怕不是正道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粗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2. 写古文自传
xx传(边个公园名字)
某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名姓,因家边有XX园,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游园,不为所求;每有乐事,便欣然忘食。心爱动物园,家远,不能常去,亲旧知其如此,每逢假日带其前往,去则暮归,期在尽兴。既以满足,曾不吝情去留。平日学习,专心致志。不思游园,三过大门,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其母曰:“学则尽力,玩则尽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游园赋文,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你们老师好恶心
!!!!!!!!!!!
3. 求古文翻译
刘备看见诸葛亮身高1。
84,脸好像是玉一样,头上戴着纶巾,身上穿着鹤氅,好像神仙一样。刘备先拜,说:“汉室后期的后裔,在涿郡的不聪明的人,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好像雷一样响亮。
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你,已经写书信在这了,不知道看了没有?”诸葛亮说:“我是住在南阳的在野之人,懒的已经成了习惯,多次让将军贬低自己来到这,很对不起。”两个人寒暄过后,分宾主之礼坐下,童子献上茶。
喝完茶。诸葛亮说:“以前看了信,可以看出来您的忧国忧民的心情。
只是恐怕我年轻才能短浅,误了您的问题。”刘备说:“司马徽、徐庶的话,难道是不对的吗?希望你不嫌弃我身份卑微,教教我。”
诸葛亮说:“司马徽、徐庶都是世上的有才能的人。我是一个农民,怎么敢谈论天下大势?两个人对您说的不恰当。
您为什么不要美玉,而想要一颗石头呢?”刘备说:“有才能的人是这个世上的奇才,怎么能在山林之间呢?希望你为了天下苍生,提高刘备的智慧而指导。”诸葛亮笑着说:“那听听将军您的志向?”刘备叫别人离开坐下说:“汉朝的统治衰落,奸臣弄权,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自己的力量能否过人。
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力量和才能有限,到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希望你提高我的短浅智慧,拯救在危难中的汉室,这真是太好了。”
4. 书在古文里什么意思
1、写。
汉代司马迁《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译:于是丹写信说:“陈胜称王”
2、记录。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译:我被感动了,以杜君说泛审问的,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在记录。
3、文字。
汉代司马迁《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译:士兵买了鱼煮了吃,吃到鱼肚子中的字条。
4、书法。
北宋曾巩《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译:王羲之曾经仰慕草圣张芝池边学书法,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
5、信。
唐代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6、文书;公文。
北朝民歌《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7、书籍。
宋代朱熹《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译:一般说来读书首先必须熟读。
8、指《尚书》。
9、曲艺的一类。
清代黄宗羲《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译:的盱眙城里,为人说书。
扩展资料
书的今义:
1、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3、文件:证书。说明书。
4、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5、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7、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5. 想学学写古文,该读点什么书
骈体古文 如果达到能够写的程度 你要多读汉赋 六朝时期的诗歌 唐代以后的四六文章(高手是令狐及李商隐) 很多大臣的奏本也是用骈体写成的
如果达到非常流利 文不加点的程度 不论什么古文 最起码要学点说文解字等小学知识 世说新语 或者学点典故大全之类的典故知识 古文观止是必备 八大家的文章是必须 清朝桐城派的文章也要读读
我个人对骈体古文非常抵触 骈体古文 写到最华美的程度 也是华而不实 金玉其外 言不由衷 上林赋 子虚赋 我翻一遍 就没有再看一遍的心思 纯粹的卖弄 无中生有 是本事 无中生罗嗦 是虐待这种本事
我学历初中毕业 胡言一通 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