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EYOND 在歌台 怎么样
天才黄家驹。
《BEYOND》。的歌永远好听。
现在什么超女 李雨春 那些垃圾都不懂音乐。黄家驹。
BEYOND。的歌让我知道。
什么叫音乐。他们歌曲的旋律。
让我知道什么叫好听的音乐。海阔天空 再见理想 光辉岁月 真的爱你 还有很多很多。
太好听的。他们没有一首歌我是不喜欢的。
我太喜欢他们了。如果93年没有出那件事。
可能现在没有一个明星比《BEYOND》红。《BEYOND》的一首《Amani》唱出了。
他们对世界和平。没有种族歧视。
《BEYOND》永远最棒。 提问者: 275020175 - 秀才 三级 最佳答案 爱上他,似乎很富传奇色彩,就像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最初,身为“星盲”的我,对娱乐圈的星星们嗤之以鼻,从不过问,且自命永远不可能“沦为”追星族。以至于在高一刚开学时某些女同学嘴里常挂的谢霆锋当成了本班一个同学的名字,因此被同学评为“与世隔绝”。
高二那年的开学典礼,一个同学唱了《光辉岁月》,我没听懂,可很喜欢,就像是注定似的,整台节目,我就只记住了这一首歌,一向稳重的我竟然站起来跟着台下无数疯狂的同学一起高声叫好。而那一年,我摆脱了高一的被动与伤感,进入了文科班,重新成了班中和年级里的好学生,开始了打造我的光辉岁月的里程,但,我不知道那首歌是谁唱的,更不知有BEYOND。
后来,我在高一唯一的朋友告诉我她最喜欢的歌叫《不再犹豫》,我随便问了句是谁唱的,她说是黄家驹,一向对流行歌手嗤之以鼻的我,以为家驹也是这样的人,就没深究,更不知道他和光辉岁月有什么联系。但,我却奇迹般地记住了这个名字,连我自己都觉得奇怪。
那个名字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很年轻的歌者形象,抱着吉他,一双朦胧的眼睛。
高考结束后,我去北京玩,车上的广播里,讲述着BEYOND,讲了一路,我听到了《光辉岁月》,听到了黄家驹,听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名字——BEYOND,第一次,我把这三个名字联系了起来。
大学,军训,农历八月十五晚会,省广播电台来我校慰问,问台下的同学谁是校园之星,大家推举了一个同学,是个男孩儿,他上台说,他爱唱BEYOND,今晚大家一定很想家,就唱首歌送给母亲——《真的爱你》。我很纳闷,以为又是情歌,有些不屑。
可是虽然还是一句也没听懂,但我哭了,我想妈妈了。
再后来,我系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故事,从音乐讲起》,一个学长的演讲题目是《光辉岁月》,他介绍了这首歌的词和背景,也介绍了家驹,看见站在台上的他在演讲到尽情处潸然泪下,我震惊了——黄家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以至于在过世十年之后,还有人为他落泪,而且,是那样一位看起来冷冷的男生。
于是,我买了我的第一盘BEYOND专集,可是由于磁带质量原因,我对那盘磁带的评价是——真难听,于是,我把它扔在了一边,很久。
大一很不顺,我快崩溃于复杂的人际与残酷的竞争时,想用音乐来舒缓疲惫的身心的我,在一个音像店老板的怂恿下,买到了一盘《天堂的声音》CD,在那里,我听到了《海阔天空》《灰色轨迹》 。
第一次,我发现,这个从来没有真正听过的陌生声音一下子冲进了我的灵魂深处,唤出了我压在心底的所有抑郁,让我的心就像找到了曾迷失的天堂般,循着一个似乎在前世就曾相识的声音走向觉醒。 2003年12月15日,我在日记中写到:“今天,电台放《海阔天空》,我的心里好难受。”
写下这句话的我明 白,自己从那一刻,爱上了一个已逝去十年的家驹。
2004年12月15日,我在论坛上发了一张这样的帖子: 2003年12月15日,从来不关心乐坛的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第一个明星的名字,从此,我的每一篇日记都没有再离开过他,并且成为我日记的主角。
一年,很短,可是,这一年中,他时刻在我心中最圣洁的殿堂中,从未离开。
爱他,注定生命中会背负比别人更多的苦痛与唏嘘,但,爱他,一生不悔不变! 在亲友的严词警告和朋友的不解目光中,我坚持着这份爱,不渝不悔,我不会在乎别人如何想如何讲,我只在乎我可以拥抱BEYOND,有他,此生无憾。
也许许多人都不信,我可以和他每一天相对,可以和他对话,可以感受到他的监督与指导,可以体会到他的关怀与期望。
是的,也许选择那些当红艺人可以在表面上快乐很多,可我不需要他们,他们和他不一样,他们根本没法和他比!只有我自己明白,我在他这里得到了多少,这些让我一生受益不尽的所得和我需要背负的痛楚比起来有多么渺渺。
谨以此词,作为我有始无终的爱的一个里程碑。
回首一载爱君路,心虽苦,亦知足。
难忘当初,圣歌指迷途。纵使唏嘘难背负,终不悔,来时路。
整理心绪细回顾,谢命宿,赐支柱。千秋思念,珍藏心深处。
谨记精神向前冲,永高呼,乐与怒。 2005年12月15日,我在论坛上发了一张这样的帖子: 思念 浓郁的思念 升起于心田 贫瘠的心田 又如何养的起这昂贵的思念 昂贵的思念 寄托于深邃的蓝天 天空的无言 回应着这荒诞的思念 思念的失落 不能抹去他的颜色 迎着他人的嘲笑 迸出喷薄的烈火 思念的躁火 炼出一曲悲歌 歌声凝固 化作永恒的执着。
就这样,我在他的。
2.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怎么翻译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出自《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全诗(节选)如下: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西东 一作:东西)
译文如下:
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高高低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楼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冷。一天之中,一宫之内,而气候不相同。
扩展资料: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
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房宫赋
3. 咏史诗的一般内容和写法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古代诗歌辉煌的成就。
在诗歌的海洋中,诗歌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结合,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诗歌流派——咏史诗。比起官方史学家的评点,咏史诗或许更具识见,更有个性色彩。
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既反映了诗人的历史观,又借此抒发内心的块垒与远大抱负。 应该说,有了诗歌的出现,咏史诗也就相伴而生了,《诗经》中的许多篇目已初具咏史诗的规模与气象,如我们熟知的《王风·黍离》,是诗人路过宗周故都,看见黍(谷子)稷(高粱)都很茂盛,引起无限感慨、忧思之诗。
《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反复咏叹,盖“追怨之深也”。
据考证,最早以“咏史”为诗命题的当属东汉班固。他的《咏史》诗以西汉时少女缇萦上书救父为题材。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通过对比,热情歌颂了不畏皇权、勇于救父的少女形象。
到了唐代,既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咏史诗的丰收季节。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中、晚唐时期,因其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咏史诗的创作在选材、立意和写作技巧上都呈现出新的风貌,产生了众多的咏史杰作。
唐以后,诗人们继承发扬了这一诗歌传统,历代都有名家佳诗出现,成为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咏史诗在行文上大都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立意上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昔盛今衰、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如李白的《越中览古》,通过勾践灭吴后“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与“只今惟有鹧鸪飞”的鲜明对比,将昔日繁盛与今日凄凉的强烈反差呈现在读者面前。
身处盛世的诗人能写出抒发黍离之悲的文字,足见诗人对国运的深深关切。二是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道,以资政道。
李商隐《北齐二首》(其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诗人用“超前夸张”的手法,把“玉体横陈夜”与“周师入晋阳”两件事扯到一时,着眼于荒淫失政与失国的必然联系,自然引人深思。三是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情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诗人,不得遇如燕昭王一样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登幽州台时不禁产生“怀古之幽情”。
失意怅惘之情,抑郁不平之气,喷涌而出,读后自有广泛的共鸣。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指出,咏史诗的写作在思想内容上要“出己意”,即言他人所未言,翻新求异。
因此,这一类文字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睿智的见解,给读者以更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楚霸王项羽兵败之事,杜牧言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在此诗中,杜牧否定其兵败自杀,与一般人赞赏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毅然自刎是截然相反的。
而王安石却又在杜牧翻案文章的基础上,又加以翻案,“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不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杜诗力主“包羞忍辱”,而王诗则力主“审时度势”。从写法上看,咏史诗也有一些鲜明的艺术特征与风格。
其一,叙议结合。这类诗歌,一般都是先对历史事件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提炼,再加以议论点评,阐发历史观和抒发情怀。
杜牧的《赤壁》是其典型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两句煞有介事地说自己在水底沙中发现了一支折断的铁戟,后两句在此基础上生发议论,故作偏激之语,把周郎胜利的原因归到东风之上。此中真味,无非是借史事倾吐怀才不遇的不平,抒胸中块垒。
罗隐的《西施》主要是通过精辟的议论,一反历来将国家衰亡归罪于“女祸”论调,具有鲜明的进步历史观。“越国亡来又是谁?” 可谓是一语中的,振聋发聩。
其二,情景交融。以景显情,寓情于景,使咏史之作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诗没有直接涉及人事的文字,而是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寂寞的潮水,多情的明月,伴着曾经繁华豪奢的一座“空城”。
句句景语即情语,虽无议论,但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箫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情。杜甫《蜀相》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芳草自绿、黄鹂空啼的凄清冷落之景,后四句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德操,表达壮志难酬的自伤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三,对比婉讽。我们知道,对比的恰当运用,会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咏史诗中,对比是多方面的。宋代李觏在《读长恨辞》中,把唐玄宗对杨贵妃与将士之死的不同态度对比,“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讽刺其荒淫误国,不恤民命。
刘禹锡笔下的“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是楼台“万户千门”与“成野草”的昔盛今衰的对比,。
4. 「舞榭歌台 风流 雨打风吹」各有什么深刻含义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承上而来,针对孙权在进口时候写的。”
舞榭歌台“不仅点出京口的繁华,并且透漏当时对歌舞的争逐,象征着东吴的兴盛局面,代表着孙权时代的繁华景象,英雄孙权的显赫功绩照耀千古。而后一句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则写作者感叹壮丽河山依旧,但时光无情,这种局面和场景已不复存在,一切繁华尽享,英雄事业都被历史风雨吹大的荡然无存。
”舞榭歌台“的凋敝是歌舞升平的不复存在,是有盛而衰现象的折射。言外含江山寂寞,时事消沉之意,也表现一种事随运去、开始无情的声长浩叹。
词人感慨至深的是这种兴而后衰的现象历来没有例外,故于”风流“、”被雨打风吹去“之间着一”总“字。 这三句,明示风雨的无情,不管当年是如何的风光,如何了不起,一切繁华热闹,英雄风流韵事,最后还不是”雨打风吹去“都头来都消失在茫茫的时间里,荡然无存,使得感叹更深一层。
这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情怀如出一辙。
这六句,通过典故与对比,表达了人生是短暂无常的悲哀。自然是永恒存在的,但是人间事在时光的推移下已经消失。
词人以人间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对比,来表现人间的无常,传达了人世短暂无常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