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歌"字草书怎么写
1)【歌】草书的几种写法
【歌】字的方正字迹-邢体草书简体写法
【歌】字的钟齐流江硬笔草体写法
【歌】字的金梅毛草书写法
【歌】字的书体坊米芾体写法
【歌】字的方正大草简体写法
2)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2. 歌字行书怎么写
歌字行书写法如下图所示: 歌 拼 音 gē 部 首 欠 笔 画 14 五 行 木 五 笔 SKSW 释义 详细释义 1.能唱的文辞或歌曲:诗~。
民~。 2.歌唱:载~载舞。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诗歌 [ shī gē ] 泛指各种体裁的诗。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分行排列,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根据作品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是否直接抒写作者的感情,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根据作品在语言上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类。 2、唱歌 [ chàng gē ] 以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发声。
3、歌星 [ gē xīng ] 有名的歌唱演员。 4、儿歌 [ ér gē ] 儿童文学的一种。
是反映儿童生活,适合儿童传唱的歌谣。 5、国歌 [ guó gē ] 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
由政府制定或采用。中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6、歌曲 [ gē qǔ ] 供人歌唱的作品,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 7、歌谣 [ gē yáo ] 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等。
能唱的一般叫民歌;只说不唱的叫民谣。是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创作形式。
8、颂歌 [ sòng gē ] 用于赞美颂扬的诗歌或文章。
3. 声字的草书怎么写
不同类型的声字草书写法如下:声 (声 ) shēng 【名】 1、(形声。
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
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sound;voice〗 3、声,音也。——《说文》 4、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5、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6、凡声阳也。
——《礼记·郊特牲》 7、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8、有闻无声。
——《诗·小雅·车攻》 9、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10、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1、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12、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音乐;诗歌〖music;poet〗 1、不大声以色。
——《诗·大雅·皇矣》 2、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4、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
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5、变非声章,弗能移也。
——《国语》 6、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 7、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8、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9、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10、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口信;消息;传说〖information;news〗 1、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2、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3、声威;声势〖renown;prestige〗 4、声威天下。
——《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5、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
多含贬义) 6、汉字的声调〖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言语,口音〖speech〗 1、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魏禧《大铁椎传》 2、又如:声嗽(言语)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initialconsonant(ofaChinesesyllable) 声 shēng 【动】 发声〖makeasound〗。
如:不声7a64e59b9ee7ad9431333431336662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声称,宣扬〖claim〗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2、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3、吟咏;乐歌〖sing〗。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听〖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谭嗣同《仁学》 1、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time〗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4. 乐字的草书怎么写
草书简介: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扩展资料:
乐(lè,yuè,yào,lào,古音luò),五声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
中国汉字之一, 常用于形容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汉字首尾分解: 丿小
汉字部件分解: 乐
笔顺读写: 撇、竖折、竖钩、点、点。
繁体部首:木 部首笔划:4
笔画顺序:撇、竖折/竖弯、竖钩 、撇、点
简体笔划:5台湾笔划:15拼音输入:le五笔输入:QII
五笔打法:拆成QI
98版:TN
基本字义
lè
1.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之~。~趣。
2. 对某事心甘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3. 愉悦的心情:快~。~不可支。
4. 笑:这事太可~了。
5. 姓。
yuè
1. 声音,和谐成调的:
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
~歌(①音乐与歌曲;②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yào
1.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lào
2.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乐
5. 以的草书怎么写
以的草书写法如下: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以:[ yǐ ]
部首:人 笔画:4
基本解释
1. 用,拿,把,将 :以一当十。
2. 依然,顺,按照 :物以类聚。
3. 因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
4. 在,于(指时日)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 :以待时机。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 :梦寐以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 :以前。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可以。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采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相关词汇:
1、以前[yǐ qián]
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解放以前。
2、以为[yǐ wéi]
认为:这部电影我以为很有教育意义。
3、以往[yǐ wǎng]
从前;以前:产品的质量比以往大有提高。
4、以后[yǐ hòu]
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从今以往。
5、以免[yǐ miǎn]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说的情况不至于发生:加强安全措施,以免发生工伤事故。
6. 谁写的草书百诀歌最好
《草诀百韵歌》的祖本今已不知其内容,但最有名的是北宋署名「采真子」者,他即曾就当时在市面上流传「一百二十韵,凡四百一十字」的「草书诀」加以裁损,而成「一百韵」的草书歌诀,然其书现已不传。(见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五)
现所见最早的草诀刊本则为元刻《草书百韵诀》,此书共76韵760字,但刻工并不精,扫版亦欠细微,残断和墨污处亦在所多见,香港《书谱》杂志,第21期至29期,曾载有砚父的笺注。
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12年,曾将其所见到的三种有关草诀的本子汇刻起来,字数较多、内容较完备的,便叫《草诀百韵歌》(共106韵1060字),内容比较单薄的便叫《后韵草诀歌》(共37韵370字)、《草诀续韵歌》(共42韵420字),且亲自写序、跋。其后明万历20年,范文连奎馆上石,刻有石刻本,名称为《集古草诀》(中国书店1991年9月出版),万历41年韩道亨亦手书墨迹本,名称亦叫《草诀百韵歌》(华正书局1984年3月出版,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明清之际亦见许多不同版本,如至宝齐法帖中的《草诀歌》(山西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等。直至1992年4月书艺出版社亦出有「刘建余书楷、钟克豪放大重排、谭兴萍整理的《放大王羲之草诀歌》。然不管其属何版本,各本署名者皆为「王羲之」,其内容与历传的《草诀百韵歌》皆大部份重复,足见历代迭有染指,屡经增减、修改之迹。
目前坊间所传的《草诀百韵歌》大致分为墨迹写本和石刻拓本二种。内容基本一致,字体各有特色,都为五言俳律,大致可分为76韵760字,83韵830字,106韵1060字、109韵1090字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