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心的用楷书怎么写
历史上擅长楷书的书家众多,他们的书法作品各具风格,初学楷书者,应该先学习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点画的写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碑帖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写出的点画和结构就能逐渐接近所临的碑帖。
现将基本点画的写法一一说明:1、点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下先上,到顶端折笔,不能用转笔法,转则顶端不尖锐,然后往右下方行笔,至底部左下方转笔,最后往左上方收笔。点的形状是上尖下圆,腹(左边)平背(右边)圆。
露锋法是顺锋直下笔——这种用笔法又称切锋,其余行笔、收笔都和藏锋法相同。2、横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右先左,到左端时折笔下顿,再轻提笔用中锋向右行,至长短合度时先轻提笔用侧锋写出右上端的棱角,然后顿笔,至右下端时转笔左收。
露锋法是笔往右下方一落在纸上,立即用中锋往右行,其余提笔、顿笔、收笔都与藏锋法同。用露锋法写横时,特别要注意落笔不可过于往右下方切锋,否则横的左端会菲薄虚浮。
3、竖有悬针、垂露之异,下部收笔呈露水将滴状者称垂露部出锋尖锐如针状者称悬针。垂露竖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折笔向下,调整笔锋成中锋下行,至长短合度时稍提笔往左(或右)回锋收笔。
露锋法是切锋直落,调整笔锋成中锋行笔,其余笔法均与藏锋法同。悬针竖的藏锋法、露锋法起笔、行笔均与垂露竖同,至长短合度时缓缓提笔出锋,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
因为悬针竖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锋过快,可能出现歪斜、虚飘的现象。悬针最难的是写得不偏不斜,有如铁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学者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得心应手。
4、撇的藏锋法:落笔、折笔与点的写法大致相同,然后向左逐渐提笔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过尖过细,这样会形成病笔“鼠尾”,并旦笔画的长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会钝而无锋。
露锋法是笔锋直落,然后调整笔锋成中锋撇出。5、捺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有先左,然后向上转笔(如用圆规画圆,又像用毛笔画半个小圆点),再立即往右下行并逐渐按笔使笔画逐渐加粗,将出锋时驻笔,最后顺势提笔出锋。
书写的全过程可以用“逆入平出”来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时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较陡直者称为纵捺,又称金刀,用于木、本、来、史等字;较平缓者称为横捺,又称游鱼,用于走之等。凡纵捺首端与其他笔画相衔接而不外露者,起笔可顺而不逆。
横捺的露锋法是顺锋直落,然后侧锋上行,其余行笔、驻笔、出锋均与藏锋法同。6、钩的变化最多,这里先讲最基本的两种——左钩和右钩。
左钩和右钩都附属于竖。竖至下部将出钩时先微提笔向左下行(这样就在竖的右方出现了棱角),至钩的底部时衄笔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钩。
右钩与左钩笔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种右钩,看上去像是两笔写成的,称之为搭钩,用于辰、氏等右边有长捺或长戈等字。
其写法是,竖至长短合度将要写钩时,先驻笔,然后提笔左行,折笔下顿,最后提笔挑出。学会了左钩、右钩之后,可进一步学习狮口、凤翅、宝盖、龙尾、直戈、横戈等。
狮口的写法是:用笔如写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向左下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笔向上,顺势提笔挑出。狮口法用于句、匀、蜀、南、马、为等字。
凤翅的写法是: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然后中锋行笔如循规作圆,至长短合度时,衄笔顺势挑出。写凤翅时要求转折处和将出钩处要粗些,中间部分要细些。
凤翅法用于风、凤等字。宝盖的写法分为方笔式和圆笔式:方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回锋至转折处再铺毫用中锋或侧锋出钩。
圆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用中锋回旋至转折处出钩。此法多见于柳体。
无论方笔式、圆笔式,所出之钩宜平不宜垂,以便与宝盖下的部分相呼应。宝盖法用于空、宝、予、冠等字。
龙尾的写法是:用笔如同竖画,转折时如循规作圆,边行边转动笔锋,行过弯转处后用笔如同横画,至长短合度时觑笔上挑出钩。龙尾的弯转处除欧体外都应作弧线,而不应作方角,此处运笔应稍快,以表现铁画银钩的力感。
过了弯转处如作横画的部分宜微上翘不可下垂,下垂则有懈怠之感。龙尾用于也、元、见、笔等字。
直戈的写法是:起笔如竖,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锋向右上方挑出钩。写直戈上段与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细。
辟如人的身体,肩宽臀丰腰细则健美,腰粗肩臀窄则显得笨拙。直戈不宜过直或过曲,过直显得生硬,过曲显得柔弱,贵在刚柔相济。
直戈用于戈、武、成、盛等字。横戈的写法是:顺锋直落笔,以求尖锐,如循规作圆随行随转,行笔至如新月形时即驻笔,然后衄笔向左上方出钩。
横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长,所出之钩较龙尾之尾略长横戈用于心、必等字。
2. “摘”字楷书书法怎么写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解〕
危楼:高楼,这里指建筑在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恐:恐怕。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3. 到字的楷书有几种字
特点如下:
其一,整齐一律。楷书章法的整体感,首先是整齐,字的排列形式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等距,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便整齐一律而不呆板拘谨的楷书不会出现不和谐或单调之弊。
其二,多样统一。赵体楷书的最大特点是带有行书的成分,笔法多变,因字赋形,不刻意布置,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十分和谐统一的关系。给人的感受是静中有动,字中融情。一件书法艺术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体效果,而整体是由无数个局部构成。因此,在布置章法时,不应该忽略每个字的细节,诸如字的造型、长短、欹正的变化,轻重的节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虑,严密地设计,并且要坚持不懈地经过较长时期磨练,始能自由地进行章法处理,表现出一种似乎没有设计的设计美,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境界。
楷书章法并不复杂,其主要形式有中堂、对联、条幅、横披、扇面等。楷书的章法布置,字距与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但也有行距大于字距的;一律自右至左竖写,横披的少字数者也仍然是由右至左书写;现代的中文横写是自左至右,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但竖写是仍然以从右至左为佳。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4. 谢字的硬笔楷书怎么写
释义1.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
~仪。~忱(谢意)。
~恩。~意。
面~。致~。
感~。 2.认错,道歉:~过。
~罪。 3.推辞:~绝。
闭门~客。 4.凋落,衰退:~顶。
~世(去世)。凋~。
新陈代~。 5.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 6.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7.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姓。
详细释义 谢 〈名〉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唐河南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大雅》姓。如:谢女(指晋朝女诗人谢道韫);谢太博(即晋朝谢安;又被称为谢公,谢郎);谢家(指谢安家或指南朝宋的谢灵运家) 谢 〈动〉(形声。
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同本义 自谢曰。
——《战国策·赵策》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惊谢曰。——清·周容《芋老人传》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命。
——《史记·汲黯列传》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楚而谢。
——唐·李朝威《柳毅传》谢客矣。——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苏轼《盖公堂记》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辞去官职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唐·王维《送张五归山》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告辞;告别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史记·魏公子列传》故不复谢。不报谢?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告诉,告诫 谢汉使。
——《汉书·李广苏建传》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以言辞相问候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
——《史记·赵广汉传》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感谢 休谢之。——《三国演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史记·项羽本纪》且谢曰。——唐·李朝威《柳毅传》虽死必谢。
又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逝去 诏曰:弟勰所生母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酬谢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
——明·海瑞《禁约》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衰败,衰落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叶适《宿觉庵》花之既谢。——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逊让;不如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
——《宋书·王宏传》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避免,避开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5. 毛笔字(正楷字)怎么写的好
1.练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呢? 学习书法的途径,传统观念认为应从唐楷入手,逆时而上,在写好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南行、北碑、汉隶、秦篆。
另一种观念认为从青少年手部肌肉发育尚不成熟的特点出发,可以从变化较少的秦篆入手,顺时而下,由行草而后楷书。这两种观念自有其道理。
但我认为我们学习的硬笔书法与上文所述的毛笔书法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循其练习方法,更不能受惑于先学毛笔后学硬笔的传统观念。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是硬笔,写不好毛笔字照样可以写好硬笔字,没有必要走弯路。
练习硬笔字应从哪种字体练起呢?我认为:从青少年的手部肌肉发育特点及硬笔书法笔画粗细均匀,变化较少的特点出发,应从不求运笔快慢和轻重变化的字体练起。最好是印刷体中的黑体字,这种字体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其结构上,我们可以通过对黑体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体刻苦练习。 2.练字都应该练什么? 首先要练眼,即认真读帖。
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唐朝的欧阳询发现了晋代索靖写的碑,爱不忍离,索性坐下读碑三天。
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有一个成语叫“眼高手低”,我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
发现不了美,不知什么是美,就更谈不上创造美了。有不少同学以为书写潦草是所谓的行书,导致他们以丑为美的原因是他们“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
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 第三要练手。
练眼和练脑是为了搞清字该怎样写。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写出这种最好效果,因为脑不一定能指挥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笔。
练手就是要达到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所以练手也是至关重要的。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
写字的时间长了会感到手指发痛,手腕发酸,手不听使唤,多锻炼这一现象就会消失。经常帮老师在黑板上抄题的学生和办黑板报的学生写字往往又快又好,他们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练出来的。
还要注意练手感,让大脑能指挥手,感觉到笔变成了手的一部分,变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轻松的指挥笔,想快则快,想慢则慢,想轻则轻,想重则重,想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效果。 第四要练结构,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
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
掌握了汉字的结构,写出了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黑体字,将其笔画稍加变化就能写出宋体、魏体、楷体、仿宋体、庞体、司马体、隶书等各种字体的汉字。如果掌握不住汉字的结构,无论如何对字的笔画进行修饰,进行美化,都是难看的赘物,越变越难看。
所以掌握字的结构,写好黑体字是练好一切字体的关键和基础。 第五要练笔画。
不少同学练过书法,他们从楷书练起,许多运笔的规则都忘了,只记住了顿笔。结果写出来的字拖拉累赘,状如鬼画符。
我提倡大家从黑体字练起,抓住字形,取消顿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同学在书写这些笔画时容易出现的毛病: ①点,由左上方向右下方运笔,有一个运笔过程。
注意“点”也是有长度的,不能厾成圆点。 ②横,由左至右平等运笔。
关键是“横要平”,不能一头高一头低,或顿笔顿成波浪形。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③竖,从上往下垂直运笔。关键是“竖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写成竖钩。
根据方块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长短,不要太短或太长。 ④撇,从右上方往左下方运笔,不要写成点撇或横撇。
⑤折,写折笔时,折角宜方不宜圆。不要在转角处大肆顿笔,写成脱肩的两个钝角,要写成一个直角。
这样写出来的字,如用圆珠笔写,就是类似火柴棍的幼圆体美术字;如用钢笔书写,就是标准的黑体字。虽然笔画单调,但只要结构准确,照样美观好看。
就像蹲马步是练武术的基本功一样,横平竖直是写汉字的基本功。许多人写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横不平竖不直、结构不准确。
如果结构不对,笔画的变化再丰富也写不出好字来。 3.练字的一般步骤 在练习黑体字,掌握字的结构,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可以选定自己喜欢的字体进行练习。
选定字体的过程叫选帖,在选帖的基础上,还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我们读黑体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横的长度是竖的长度的二倍,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
6. 楷书如何写更端正
楷书的发展是从篆、隶而来,因此,在用笔和笔法上与篆、隶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且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力求筋力内含,以中锋运笔为主,提按、顿挫注重腕力,划点势尽力收之。成熟的楷书与篆、隶相距较远,用笔也复杂起来,历来论书首举“永字八法”,即以“永”字8个笔画概括楷书用笔,以一赅万。
古人举出笔画少,笔法多的永字很是难得,但细为推敲,永字八法也只五法。 楷书笔画有点、横、竖、撇、捺、勾、折、挑,而这些笔画又有各种变化,楷书之用笔又有方笔、圆笔、方圆兼备三种。
其难度较篆、隶笔法要多些。 我们分别列举魏碑中的《张猛龙》碑、唐碑中的《勤礼》、《神策军》碑和北齐《泰山金刚经》为例。
《张猛龙》以方笔为主,《勤礼》、《神策军》方、圆兼之,《泰山金刚经》以圆笔为主,杂糅隶、篆,是隶变楷之代表作。 点的写法有藏锋逆入和露锋落笔而入,收笔回锋、露锋挑笔之分。
在楷书中点的变化最多,书写时尤其注重变化和呼应,如轻重、大小、相向、相背、方圆等。 1.《张猛龙》碑 先看凉字六个点,左旁三点水上、中点露锋顺笔而下,中段加力,收笔回锋或不回锋亦可。
下点顺锋向下顿笔后折锋向右上挑出,锋向与京上点呼应。京上点逆锋起笔,有右下顿笔而后回锋向左下出锋。
京左下点可与点水下点同法,可向左下顺锋下顿笔后向右上回锋。京右下点露锋顺势右下,而后回锋收笔。
公、首、志的点应注意呼应和方劲。之的上点可逆起亦可先左下露锋一顿而后折锋右下方出锋,写出三角形态。
2.《勤礼》碑 与《张猛龙》碑中的点不同之处,颜真卿书《勤礼》碑点大而圆劲,笔笔藏锋逆入,圆点重顿回锋。相向、相背各尽姿态。
柳公权书《神策军》碑点法与颜书相同,比颜书的点又加重顿挫,再加之长圆、方圆兼有。尤其宝盖上点和左竖点显示了柳字区别于颜字的风格。
《泰山金刚经》的点在隶、楷之间,浑厚圆劲,多以藏锋运笔气力内含,笔道凝重安稳,隶法居多。 横画亦有藏、露起笔之分,但行笔都为中锋,收笔藏锋回收。
形态上还有上弧、下弧,粗、细,长、短之变化。 3.《张猛龙》碑 先看《张猛龙》碑中的四字,二字一短一长,一粗一细,上横上弧起笔藏锋,下横下弧起笔露锋。
年字三横中长上最短,上横上弧露锋起,中横藏锋起下弧长等,下横露锋起下弧,三横分量相当。天字露锋重起上弧,下横稍轻下弧,右上斜取势。
万字横细腰长写。 4.《勤礼》碑 颜书横画起笔藏锋、露锋互用,变化无穷,书字可为代表。
重点横收笔回锋且重顿。 5.《神策军》碑 柳字横画外势同颜法又吸收了魏碑,一般起笔以方笔居多横画以上取势、粗细变化明显。
6.《泰山金刚经》 《泰山金刚经》的横完全用隶法,无雁尾之横,圆起圆收皆藏锋,带雁尾之横藏锋起笔,放锋收笔,参照隶书横法。 竖画有垂露、悬针之分,有弧向左、右之别。
亦有露锋,藏锋,方笔、圆笔,长、短,粗、细之变。还有与勾同连,或单独而置、贯横而过等。
7.《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中竖画悬针为多,平、中,中竖修左竖都为悬针,书写时运笔到未端逐渐将笔提起,令画变尖,行笔时应逐步减轻,不宜突然。修中竖系垂露,收笔藏锋,顿后向上收笔。
州为带勾竖,欲收笔,顿后向左上折锋挑出。 8.《勤礼》碑 《勤礼》碑之竖画,宜饱满丰筋,圆中有骨而不臃肿。
或悬针或垂露,孤向多有变化。 9.《神策军》碑 柳字之竖与颜近似,起笔更重些,门字框左右竖向外做弧使字觉长健挺拔。
主竖长些写,作为字之支点。 《泰山金刚经》之竖划楷法起笔,行收如隶,行笔宜作迟缓,偶见出锋如千字。
楷书中撇画有直、弯,长、短,轻、重,平、斜的不同。一般说书写时起笔重些,行笔较快。
永字八法称长撇为掠,短撇为啄,都有快的意思。 10.《张猛龙》碑 《张猛龙》大字的撇上直,中段开始弯,下部重行笔,出锋。
人字撇较大字撇稍斜。饮字欠上撇稍直,下撇上轻,中段后加重,祠字,衣旁撇上轻下重稍长。
千字撇平且短。像字多撇不重复各有姿态。
《张猛龙》碑撇画起笔如刀切,要写出方角。或逆入笔或一顿而入笔均可。
也有顺锋入笔的,如饮字欠之下撇,像字象左三撇。 11.《勤礼》碑 颜字《勤礼》中的撇一般较轻,起笔先回锋,行笔速度快,力量逐减。
12.《神策军》碑 柳字撇同颜字法,起笔重顿,力度稍强 13.《泰山金刚经》 《泰山金刚经》撇画在隶、楷之间,偏重于楷法。起笔回锋重顿,转锋迟缓行笔,力量均匀。
捺画有斜捺、平捺、长捺、短捺、走之捺、反捺之分。捺画在楷书中书写最慢,要徐徐而行,古人有称捺“一波三折”之势的说法,即起笔回锋,折锋而行,捺中过笔蹲锋,收笔前蹲锋,后提笔折锋而捺脚。
也有称为“一波三过笔”者。此法颜字、柳字最明显。
《张猛龙》碑之捺,捺脚成三角形,角方内平。颜字捺画,捺角处应有内弧,似月牙缺痕。
即在收锋前顿笔提锋,转笔出锋而成。 柳字与颜字捺同一法,唯柳字捺骨力更强,硬健挺拔。
《泰山金刚经》的捺画,捺角不明显,隶书成分多,分字直接是隶书写法。 所谓反捺,是在字中有重复捺笔时,将捺之次笔改写成点状,但按捺的写法完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