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无字的繁体字写法如下:
无:[ wú ]
部首:一 笔画:4 五行:水 五笔:FQV
基本解释:
1、没有,与“有”相对
2、不 :无辜。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
3、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
扩展资料:
相关词语
1、无量[ wú liàng ]
释义:不可计算;没有限度。
《左传·昭公十九年》:“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非抚之也。”
2、无语[ wú yǔ ]
释义:没有话语;没有说话。
唐 任翻 《惜花》诗:“无语与花别,细看枝上红。”
3、无为[ wú wéi ]
释义: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
《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4、无力[ wú lì ]
释义:没有力气;没有力量。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无知[ wú zhī ]
释义:不懂情理;缺乏知识年幼无知。
《谷梁传·僖公十六年》:“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
2. 楷书如何写更端正
楷书的发展是从篆、隶而来,因此,在用笔和笔法上与篆、隶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且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力求筋力内含,以中锋运笔为主,提按、顿挫注重腕力,划点势尽力收之。成熟的楷书与篆、隶相距较远,用笔也复杂起来,历来论书首举“永字八法”,即以“永”字8个笔画概括楷书用笔,以一赅万。
古人举出笔画少,笔法多的永字很是难得,但细为推敲,永字八法也只五法。 楷书笔画有点、横、竖、撇、捺、勾、折、挑,而这些笔画又有各种变化,楷书之用笔又有方笔、圆笔、方圆兼备三种。
其难度较篆、隶笔法要多些。 我们分别列举魏碑中的《张猛龙》碑、唐碑中的《勤礼》、《神策军》碑和北齐《泰山金刚经》为例。
《张猛龙》以方笔为主,《勤礼》、《神策军》方、圆兼之,《泰山金刚经》以圆笔为主,杂糅隶、篆,是隶变楷之代表作。 点的写法有藏锋逆入和露锋落笔而入,收笔回锋、露锋挑笔之分。
在楷书中点的变化最多,书写时尤其注重变化和呼应,如轻重、大小、相向、相背、方圆等。 1.《张猛龙》碑 先看凉字六个点,左旁三点水上、中点露锋顺笔而下,中段加力,收笔回锋或不回锋亦可。
下点顺锋向下顿笔后折锋向右上挑出,锋向与京上点呼应。京上点逆锋起笔,有右下顿笔而后回锋向左下出锋。
京左下点可与点水下点同法,可向左下顺锋下顿笔后向右上回锋。京右下点露锋顺势右下,而后回锋收笔。
公、首、志的点应注意呼应和方劲。之的上点可逆起亦可先左下露锋一顿而后折锋右下方出锋,写出三角形态。
2.《勤礼》碑 与《张猛龙》碑中的点不同之处,颜真卿书《勤礼》碑点大而圆劲,笔笔藏锋逆入,圆点重顿回锋。相向、相背各尽姿态。
柳公权书《神策军》碑点法与颜书相同,比颜书的点又加重顿挫,再加之长圆、方圆兼有。尤其宝盖上点和左竖点显示了柳字区别于颜字的风格。
《泰山金刚经》的点在隶、楷之间,浑厚圆劲,多以藏锋运笔气力内含,笔道凝重安稳,隶法居多。 横画亦有藏、露起笔之分,但行笔都为中锋,收笔藏锋回收。
形态上还有上弧、下弧,粗、细,长、短之变化。 3.《张猛龙》碑 先看《张猛龙》碑中的四字,二字一短一长,一粗一细,上横上弧起笔藏锋,下横下弧起笔露锋。
年字三横中长上最短,上横上弧露锋起,中横藏锋起下弧长等,下横露锋起下弧,三横分量相当。天字露锋重起上弧,下横稍轻下弧,右上斜取势。
万字横细腰长写。 4.《勤礼》碑 颜书横画起笔藏锋、露锋互用,变化无穷,书字可为代表。
重点横收笔回锋且重顿。 5.《神策军》碑 柳字横画外势同颜法又吸收了魏碑,一般起笔以方笔居多横画以上取势、粗细变化明显。
6.《泰山金刚经》 《泰山金刚经》的横完全用隶法,无雁尾之横,圆起圆收皆藏锋,带雁尾之横藏锋起笔,放锋收笔,参照隶书横法。 竖画有垂露、悬针之分,有弧向左、右之别。
亦有露锋,藏锋,方笔、圆笔,长、短,粗、细之变。还有与勾同连,或单独而置、贯横而过等。
7.《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中竖画悬针为多,平、中,中竖修左竖都为悬针,书写时运笔到未端逐渐将笔提起,令画变尖,行笔时应逐步减轻,不宜突然。修中竖系垂露,收笔藏锋,顿后向上收笔。
州为带勾竖,欲收笔,顿后向左上折锋挑出。 8.《勤礼》碑 《勤礼》碑之竖画,宜饱满丰筋,圆中有骨而不臃肿。
或悬针或垂露,孤向多有变化。 9.《神策军》碑 柳字之竖与颜近似,起笔更重些,门字框左右竖向外做弧使字觉长健挺拔。
主竖长些写,作为字之支点。 《泰山金刚经》之竖划楷法起笔,行收如隶,行笔宜作迟缓,偶见出锋如千字。
楷书中撇画有直、弯,长、短,轻、重,平、斜的不同。一般说书写时起笔重些,行笔较快。
永字八法称长撇为掠,短撇为啄,都有快的意思。 10.《张猛龙》碑 《张猛龙》大字的撇上直,中段开始弯,下部重行笔,出锋。
人字撇较大字撇稍斜。饮字欠上撇稍直,下撇上轻,中段后加重,祠字,衣旁撇上轻下重稍长。
千字撇平且短。像字多撇不重复各有姿态。
《张猛龙》碑撇画起笔如刀切,要写出方角。或逆入笔或一顿而入笔均可。
也有顺锋入笔的,如饮字欠之下撇,像字象左三撇。 11.《勤礼》碑 颜字《勤礼》中的撇一般较轻,起笔先回锋,行笔速度快,力量逐减。
12.《神策军》碑 柳字撇同颜字法,起笔重顿,力度稍强 13.《泰山金刚经》 《泰山金刚经》撇画在隶、楷之间,偏重于楷法。起笔回锋重顿,转锋迟缓行笔,力量均匀。
捺画有斜捺、平捺、长捺、短捺、走之捺、反捺之分。捺画在楷书中书写最慢,要徐徐而行,古人有称捺“一波三折”之势的说法,即起笔回锋,折锋而行,捺中过笔蹲锋,收笔前蹲锋,后提笔折锋而捺脚。
也有称为“一波三过笔”者。此法颜字、柳字最明显。
《张猛龙》碑之捺,捺脚成三角形,角方内平。颜字捺画,捺角处应有内弧,似月牙缺痕。
即在收锋前顿笔提锋,转笔出锋而成。 柳字与颜字捺同一法,唯柳字捺骨力更强,硬健挺拔。
《泰山金刚经》的捺画,捺角不明显,隶书成分多,分字直接是隶书写法。 所谓反捺,是在字中有重复捺笔时,将捺之次笔改写成点状,但按捺的写法完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