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教一个字,是古代的“法”的写法及涵义
“执法如水” 卢标
[ ]
在我国古汉语中,“法”字写作“灋”,至战国时代,才出现了“灋”的简体字——“法”。汉代以后,“灋”字逐渐消失,为“法”字所取代。如果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法”字进行考察,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解释无疑最值得人们注意。他在《说文解字》中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廌”,相传是一种善于审判案件的神兽。“水”旁在“法”中的意义是“平之如水”的象征,这一解释高度凝聚了秦汉时期人们的传统认识,并深深影响后代中国人的理解。
2. 我国古代的法字内涵特征
1、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以“礼”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中国法制史》)。
2、“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统一法典结构,一部法典把民法、刑法、诉讼发、经济法的内容都装进去了。
3、宗法制度的影响很大。
4、儒家立法道德化思想,原心论罪论。
中国法律主要起源于早期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古人将这些战争称为"刑征"或"刑伐".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有统一的纪律,于是首领的军令成为每一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军纪军规成为中国法最早的一个形式。>;称"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种在作战前当众发布的誓词或者说军令就是一种比较多见的法律形式。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左传 昭公六年》)不仅如此,一些最初的刑罚方式也来源于此,比如死刑中的殛刑便是黄帝与蚩尤战争中产生的,蚩尤战败后,黄帝对其施蚩攴刑,"蚩"即蚩尤,即杀,殛蚩攴同音假借,故称"殛刑"。肉刑是苗族攻打异族时创造的,《尚书吕刑》中有记载"爰始淫为劓、刵、椓、黥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相虐以威,遇绝苗民,无世在下。"其中"劓"、"刵"、"椓"、"黥"就是肉刑的几种方式。也就是说,中国法律从一开始便和异族联系,和暴力制裁联系,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大多数人仍把"法"和"刑"联系在一起,认为法律就是制裁那些品性不良,不顺教化,即是和自己不处于同一范围的人,因此得出结论,对这些人以重刑惩罚,便是理所当然。中国古代刑法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一种"人性本恶"的指导思想上的。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享乐,好逸恶劳,趋利避害,这是犯罪的根源。"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因此主张以毒去毒,以刑去刑,商鞅认为:"刑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所为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韩非子也说过:"重罪者人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所谓重刑者,奸之利之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不生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也,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以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既然轻刑不能制止犯罪,就加重刑罚.中国人的重重刑传统使得整个封建社会法律所采用的刑罚普遍较严厉。就以死刑为例,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章可循的就有斩、枭首、弃市、戮、戮尸、肢解、剖心、炮烙、射杀、凌迟、醢(捣成肉泥)、车裂、活埋、磔(分裂人体)、具五刑(五种极刑并用)等等。直到近代,伴随西方法律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法制逐渐走向现代化,法律的轻刑化才逐渐得以实现。这个观点在实际也得到证明:以刑法本身为例,中国封建社会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的民法,没有违法犯罪之分,而是刑法一统天下。而如今,一大批部门法产生,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由全面保护各种利益逐渐演变为其它法律的保障法。世界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潮流和趋势,中国法律的发展进化必须与之相吻合。但我国刑罚轻刑化和死刑的废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与世界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政府不断的努力 。
3. 中国古代写字法
这起码涉及两个基本的事实:
1.人的生理习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管用右手;右手执笔,左手按物,这样从右往左写就比较方便;而且在阅读的习惯上,左手持卷,右手拿笔,还可以加以批注,习惯使然;
2.从上往下的书写,涉及到古代文献的载体及庄正形式:文字的载体从竹木简到金属、帛绢、纸张。竹(或,木)简做成细条,有长短不同的形制用于不同的场合,先写再刻,“刀笔”由此而来,刻就又用熟牛皮编穿,所以有“韦编三绝”之说,;从这时候起,人们就习惯了从上到下的书写。
到后来纸张的应用,在文献装帧形式上,先有卷子装,然后经折装、蝴蝶装、旋风装而线装;卷子装在今天的书画装裱中(卷轴)还可以窥见原貌,它的形式就要求了书写的从上到下。
从上到下阅读习惯也逐渐地形成,直到后来雕版印刷,人们还是把版刻成竖排的形式,多用在线装书上。
3.对于简牍的打开,自右向左,其实还是遵从了人们管用右手的习惯;在创作和阅览时都是右手执笔,那,持卷就交给了左手;试想古人左手持简,右手执笔或捻须,简牍徐徐打开,思绪随灯影而跳动,人生之乐!
4. 法 的繁体字怎么写
法
[fǎ ]
1.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
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
3. 仿效:效~。
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
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
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
7. 指“法国”:~文。~式大菜。
8. 姓。
5. 法的本意,如何释义“法”,中国古代法的渊源
中国古代法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法”这个字写作“”,《说文解字》中对这个有专门解释:“刑也,平之如水,从水。D(音志),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传说D是尧时的法官皋陶审案时蹲坐一旁的独角神兽,能辩曲直、断疑案,如果谁有罪,就会用角去触他。后来,D又写为獬豸,古代法官都戴一种獬豸冠,来表示自己执法公正。现在北京故宫太和殿房檐上的小兽中就有獬豸。
在夏、商、周的文献中,“刑”就是法,春秋时期的一些成文法也称《刑书》、《竹刑》。战国时“法”才有了法律的含义,“律”也同时作为成文法的主要形式出现,如商鞅的“改法为律”,表示法要有稳定性。在古代,刑、法和律经常通用,不过,历代各朝的基本法典都以“律”为名,通称为刑律。当今的“法律”一词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含义,但与古代相比,还是可以找到渊源关系的。
你好,望采纳。
6. 法的繁体字怎么写
“法”的繁体字为“灋”。
读音:fǎ
释义:
1.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法典。法官。
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法。设法。手法。
3.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法式。法帖。
4.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法师。法器。法事。
5. 指“法国”:法文。法式大菜。
词组:
1. 法律 【fǎ lǜ】: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2. 法师 【fǎ shī】:精通佛典之高僧。
3. 法官 【fǎ guān】:具有审理和裁决争讼问题的权力的政府官员;尤指法院中的负责法官,通常在任命中这样命名;正式受命主持法庭或进行审讯和裁决争端并执法的人。
4. 法庭 【fǎ tíng】:法院设立的用来审理诉讼案件的机构。
5. 法场 【fǎ chǎng】:旧时执行死刑的场所;刑场。
造句:
1. 如果你真的不愿意私下和解,那我们只有法庭上见了。
2. 国家严禁猎捕杀害珍稀野生动物,违者将受到法律制裁。
3. 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必须受到应得的制裁。
4. 不论是谁,都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
5. 法律规定人人平等,不论高贵和卑贱。
出处:
1.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诸葛亮
2.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司马迁
3.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荀子
4.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陈元方候袁公》刘义庆
5.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狼》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