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的玉玺上都写什么啊
皇帝之宝玉玺采用上等和田青玉,玉质温润通透。
交龙纽,雕刻精细,龙身瘦劲,龙头微昂平视前方,威猛张扬。玉玺重约520克左右,通高6.3cm,印面底边长为7.8cm,印面以满文篆书阳雕“皇帝之宝”,玉玺绳穗上以红色玛瑙珠装饰。
玉玺:极权、尊荣的象征 玺之寓意:受命于天,至尊无上;世代基业,兴隆昌盛 史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也。”玺就是印,但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为玺。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始称皇帝,初制宝玺,到清末浦仪退位,历经2132年,中国历史上共有494位皇帝,无不将玺作为皇权和国家威严至高无上的象征. “皇帝之宝”玉玺目前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所制,青玉质,交龙纽,满文篆书,在清代被视为传国玉玺,作用为“以布诏赦”,在皇帝登基、传位、进士提名、大赦天下、颁布诏书等事时钤用。因而,“皇帝之宝”也是乾隆谕旨钦定清王朝二十五枚专用玉玺里最重要的御宝,是清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
“皇帝之宝”玉玺,平日秘藏于故宫禁地,世人绝难一睹真容。
2. 玉玺上写的是什么
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的信物,史书记载传国玉玺乃蓝田玉雕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一蓝田玉琢为传国玉玺,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秦二世死后,由子婴把传世玉玺献给汉高祖刘邦,授之为「汉传国玉玺」。
王莽篡权后,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皇太后怒,把国玺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个角,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尽管手艺精巧,但宝玺终究留下缺角之痕。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率先攻入洛阳城的孙坚,在井中得一宫女之尸身上有一红色盒子,匣中之物正是传国玺。
(见《吴志》)之后孙坚之子孙策将玉玺献与袁术以借兵马。孙策用此玺从袁术处换来三千兵将,从而奠定了孙吴霸业之基。
袁术称帝失败后,玉玺归属曹操。 之后玉玺经过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
即便真的玉玺失踪。
但是以后历朝都还是那八个字「受命於天,既寿永昌」。
3. 玺的篆书怎么写
如图。
拼音:xǐ部首:玉 四角码:27103 仓颉:NFMGI86五笔:qigy 98五笔:qigy 郑码:RKCS统一码:73BA 总笔画数:10 笔顺:3523411214「玺」基本解释。玺xǐ 印,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玉~。
掌~大臣。~书。
~节(印章)。~绶。
扩展资料「玺」详细解释。玺玺、壐 xǐ〈名〉(1) (形声。
从玉,尔声。本义:印章。
古时尊卑通用。自秦以后,多指帝王印玺)同本义 [seal;imperial seal]玺,王者印也。
所以主土。从土,尔声。
籀文从玉。——《说文》货贿用玺节。
——《周礼•掌节》玺书追而与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始皇九年四月,缪毐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作乱。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太子妃玺,以黄金,方一寸,龟钮。——《隋书•礼仪》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李商隐《隋宫》(2) 又如:玺册(玺策。玉玺和册命文书);玺封(盖上玺印的文书封口)。
4. 李世民的玉玺上写的什么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