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所穿内衣,较早的称谓是亵衣,汉代时称为抱腹、心衣,心衣的基础是抱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
魏晋时期称为两当,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唐朝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
宋代时称为抹胸,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
元朝时称为合欢襟,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
明朝时期称为主腰,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