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字的拼音怎么写
一、拼音:yǔ yù
二、释义:
1. yǔ:用于"语文""语言""汉语""默默不语"。
2. yù:告诉,如"不以语人"。
三、组词:
1.语病 yǔ bìng 2.语词 yǔ cí 3. 语调 yǔ diào 4.语法 yǔ fǎ 5.语锋 yǔ fēng 6.语感 yǔgǎn
7.语画 yǔ huà 8.语汇 yǔ huì 9.语境 yǔ jìng 10.语句 yǔ jù 11.语录 yǔ lù 12.语气 yǔ qì
13.语声yǔ shēng 14.语失yǔ shī 145.语素yǔ sù 16.语态yǔ tài 17.语文yǔ wén
18.语无伦次yǔ wú lún cì
2. 中文的拼音是怎么来的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
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
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
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
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
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
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
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
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
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
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
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
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
3. 语言的发音
汉语无疑对外国人很难,但客观的说它也许还不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比如说阿拉伯语,希腊语,俄语,德语。..?
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汉语,许多人是这样认为的,尤其是对汉语不了解的外国人.汉语是三位一体的语言,音形意合而为一,和其他语言不同的是除了表“音”,同时还体“形”,会“意”。最大的难点就在于音形意的结合。很多时候我们看见一个字,知道意思,但是不会读,所以出现很多白字先生;也有的是会读,也知道意思,但就是不会写;还有就是经常会忘记一个常用字怎么写。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反正我本人深有体会,我从上中学开始就喜欢读不同的书,一直到大学快毕业,电脑出现后才读的少些,我相信自己比一般人看的书都要多。即使使者样,我也会碰到不会读的字,不会写的就更多了。尤其是我在国外呆了多年之后,提笔忘字的现象常常出现。但汉语最神奇的一点就是不会读也不会写的字,但意思很少有不知道的。
但与此同时,再和欧洲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汉语,我也体会到了汉语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汉语的常用字一般就两倒三千个左右,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包括在国外的7年,汉语词典从不离身,就是大家最长用的那本小字典。我看书的时候遇到不知道读音的字,一般都会查字典,这么多年,几乎没有碰到过这本从小学开始用的字典有查不到的字。相信学外语的人都碰到过这种情况,拿译本巨大的词典,可查不到的单词比比皆是。
前一段时间我教一个外国人学汉语,他的学习速度之快,令我大为惊讶。几堂课之后他就能简单的说一些,他之前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我认识到汉语既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也是最容易掌握的语言。我一直认为学外语最终要得就是说,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用的是“说”。所以我教外国人汉语是从说开始的,我从他最长用,最想说的话开始。我说,然后他自己用拼音记下读音,他的进步让人难以置信得快。他说汉语几乎没有语法,只要他常用的句子,词汇知道了,他也就会说汉语了。
我还认识一个女孩,她在大学开始学汉语一年后她就开始给中国人做翻译了,学习两年的时候我看到她工作,她从说到写,都已经有不错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