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绍一种风味小吃
你好!!油炸臭豆腐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
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
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
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
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
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
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
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
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
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
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
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
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
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
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
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
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
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
然后,我撒腿就逃。阳春面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
《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
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
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
2. 小 吃 作 文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
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
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
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
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
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
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
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
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
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
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
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
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
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
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
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
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
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
然后,我撒腿就逃。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
《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
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
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
3. 推荐几道小吃
麻婆豆腐 陈麻婆豆腐是由国家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老牌名店。
其创业于清朝同治初(1862年),开业于成都北郊的万福桥。原名陈兴盛饭铺,主厨为陈春富之妻。
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尔,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陈氏脸生麻痕,便戏之为"陈麻 婆豆腐",此言不径而走遂为美谈。
饭铺因此冠为"陈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就被列为成都的著名食品。
杂碎汤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贱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起卖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别好。
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夫妻肺片 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款风味名菜。相传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
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
设店经营后,在用料上更为讲究,以牛肉、心、舌、肚、头皮等取代最初单一的肺,质量日益提高。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风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在成都很有名气, 它最有名是兔丁肉多骨头少,不加兔头,佐料加有二姐特殊的配法,香鲜可口。二姐的"兔"系列中还有五香卤兔、红板兔、麻辣兔丁。
另外,二姐兔丁店还经营红油鸡块、蒜泥白肉、凉拌肺片、五香蹄筋等多种凉菜。 锅魁品味多样 老隍城传统锅魁总店经营的锅魁品味多样,风味独特,鸡片锅魁、牛肉锅魁、蒸肉锅魁、肺片锅魁、素菜锅魁都是其特色品种,另外,老隍城传统锅魁总店的牛尾汤也很有特色。
虽然老隍城经营的是传统小吃,但它透明的餐桌、白色的壁纸,清清爽爽,颇为时尚。 担担面 担担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
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
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担担面了,它是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
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
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 龙抄手 创始于本世纪40年代,当时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字音,也取"龙凤呈祥"之意,定名为"龙抄手"。
龙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馅嫩、汤鲜。抄手皮用的是特级面粉加少许配料,细搓慢揉,擀制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状。
肉馅细嫩滑爽,香醇可口。龙抄手的原汤是用鸡、鸭和猪身上几个部位 肉,经猛炖慢煨而成。
原汤又白、又浓、又香。 荔枝巷钟水饺 创始人钟少白,原店名叫"协森茂",1931年开始挂出了"荔枝巷钟水饺"的招牌。
钟水饺与北方水饺的主要区别是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微甜带咸,兼有辛辣,风味独特。钟水饺具有皮薄(10个水饺才50克)、料精(上等面粉、剔筋去皮的精选猪肉)、馅嫩(全靠加工时掌握好温度、水分,肉馅细嫩化渣)、味鲜(全靠辅料和红油、原汤)的特色。
韩包子 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成都站稳了脚跟。
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 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
从解放前至今,韩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一直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 [美食中国] 凉粉 清朝末年创立于南充。
创始人谢天禄在南充渡口搭棚卖凉粉,其凉粉细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浓,逐渐卖出了名气,谢家便世代相传专卖凉粉,后正式办起川北凉粉店。现已流传全省,成为著名小吃。
4. 介绍点有名的小吃
1, 植物园旁边的 “ 何氏豆腐 ” ,绝对的豆腐第一。
推荐 “ 番茄豆腐 ” 。 2,在高升桥的七道堰街(交警总队宾馆前面),有一家豆花饭,味道好极了,而且暴便宜,酸菜豆花三块五一人,荤豆花五块五一人,豆花和饭随便吃,可以点菜,荤四素一,特别推荐:鲜肉圆子和酥肉,好吃啊!!! 3,玉林的串串已经滥了,紫荆南路的一排重庆火锅店,味道,价格,服务都很好。
4,盐市口广场斜对面的小巷里头那家荞面是全成都最好吃的. 5,华兴煎蛋面的红糖粽子好吃得不得了 6,玉林华兴煎蛋面附近有家中餐馆的招牌肉园子好吃! 7,长顺街上的太安居, “ 豆花青蛙 ” ,6点以后去就没有位置了 8,温江公平镇的 “ 胬菜一绝 ” ,沿街摆满超过200张桌子 9,望平街上 “ 三只耳 ” 冷锅鱼,6点以后去排队要排2个小时能吃上 10,望平街成华国税旁的川东人家,鸡杂隈锅好吃惨了 11,东城根街北沿线菌王火锅,汤鲜菌嫩,营养丰富 12,包家巷有个小馆子 “ 罗羊肉 ” ,当家菜涮羊肉,加入四川辣椒,正点 13,文化宫背后旦旦面那条小巷里面,有家沙锅饭,冬天去吃正爽 14,会展中心背后,有两家川菜很有名,朋辈餐当家菜牛肉园子汤和 凉拌白肉,好吃。另外有家 “ 红删福川菜馆 ” ,锅碗瓢盆都是川西风格,每道菜都别具风味,个人觉得: “ 酸辣荞面 ”“ 土豆番茄汇面皮 ”“ 蒜香小排 ”“ 牛肉红汤饺 ”“ 凉拌萝卜干 ” 极爽 15,菊乐路上 “ 宣兔头 ” ,双南小区 “ 周大妈 ” 兔头别有风味 16,清江路上 “ 盆盆虾 ” , “ 板凳抄手 ” 都是好东西 17,槐树街 “ 叶抄手 ” 不摆了 18,会览中心旁边有家朋辈餐,只两道菜好吃:元子汤,鸡米芽菜 19,水碾河东北角,一家面馆,晚去没面了 20,游乐园后门旁边有家灌汤包子好吃。
从灌汤包子这条路往石油路方向走,右手边有家鹅掌汤锅,味道不错。 21,新华职高门口的烧烤,绝对巴适。
就是不晓得拆迁走没有。 22,青羊小区有家很简陋的串串香,才5张桌子,不过味道好极了。
23,猛追湾街上还有一家玉排骨,沙锅豆花和排骨堡味道正。 24,棕北有家跳跳鱼,是白汤熬的鱼蘸碟子吃,那个嫩哈 25,青龙巷的 “ 叶鸭子 ” ,是典型的四川烤鸭,老板很牛B,只有中午才能吃到烤鸭,晚上6点基本就不营业了 ,而且开了大概20多年了,从来没有扩大过营业面积, 最近拆迁到文武路,公安局旁边。
26,以前人南路生意火爆的 “ 蒋烤鸭 ” ,现在拆迁武侯大道。 27,烟袋巷 “ 牛肉火锅粉 ” ,好吃,不过现在好像没了。
28,温江通往金马的路上,有个农家乐,卖 “ 蒙氏叫化鸡 ” ,好吃。 29,武丁桥口光头香辣蟹在外地比较有名,但个人认为 现在已经不行了 30,四二0厂宿舍与五冶宿舍区之间的路上有家 “ 辣王 ” 炒地龙虾, 31,水碾河有家肥兔火锅,味道很好,但是里面小偷众多,从老板到服务员,个个都是高手,我和我朋友在里面数次丢过包包,现在不敢去了。
32,都江堰夜啤酒上有卖 “ 荞面馍馍 ” ,每次我都要打包。 33, “ 红星兔丁 ” 相信很多人都晓得,我有个深圳的朋友,每次出差去那边,都让我带3斤凉拌耳片或者兔丁过去。
34,新津的 “ 胖大姐 ” 黄辣丁,90年代初就有了,后来没落过一段时间,但最近去了几次,发现生意又火爆起来,新菜: “ 家常水米子 ” 尤其值得尝试。 35,峨嵋和乐山高速路交界处,有家野生黄辣丁,是在一个极长的桥下面的一条大船上,具体名字记不得了,有两家,你看哪家车多就在哪家停好了。
那里的黄辣丁绝对是野生的,凭本人多年经验可以判断。 36,乐山大佛对面码头处,有几家 “ 西坝豆腐 ” ,豆腐我觉得不好吃,有道乐山本地菜: “ 钵钵鸡 ” ,将鸡杂,鸡肉,豆芽都混在一起凉拌,味道特别。
37,西出西延线,不要上成灌高速,取道郫县,在红光镇吃 “ 蒋排骨 ” ,排骨少吃一点,多喝两碗稀饭,巴适。 38,华协电影院后面的 “ 署前街 ” 口,有家无名包子铺,包子味道极好,以前我读13中,每次上完第二节课,就去那里来两包子,现在还开着。
39,金家坝有家光头鱼火锅,用花链肉烫,味道比较正宗,不过相对辣一点,而且铺面很小,稍晚就没有位置了。 40,西延线金牛区法院背后有家乐山牛华麻辣烫,是用沙锅堡汤料,我自己觉得比啥子玉林麻辣烫好吃多了,而且比较卫生。
玉林麻辣烫我最反感的就是及其不卫生。乱七八糟的。
41,肖家河沿街有3家连着的铺面卖烧烤,味道还可以。但个人认为成都的烧烤麻辣偏重,吃不出啥香味,烧烤还是云南和海南的比较 好吃。
42,北门张家巷有家 “ 江门荤豆花 ” ,两道菜: “ 泡豇豆炒牛肉末 ”“ 鱼香茄子 ” ,鱼香茄子是先用油跑过一道,再淋汁,是绝对正宗的川菜做法。 43,滨江路原南红游泳池边,有家 ” PAUL “ 酒吧,是两个老外两口子搞的,西餐非常地道,和我在欧洲出差时风味差不多。
是成都老外的根据地。价格非常便宜。
44,双流中心场河滨路,肉德娃火锅,可品尝到新鲜田鸡,价格公道,童叟无欺。要早点去,去完了没车位。
45,肖家河有一家黄辣丁,味道异常鲜美,地盘也好,就坐在肖家河堤上凭栏而吃,可惜河水有点臭。但不影响鱼的鲜嫩美味,吃完鱼后再喊老。
5. 日记写有地方特色的小吃
太原的面食最为有名,品种多,历史久,制作方法各异,浇头菜码考究。
莜面、拉面、猫耳朵、搓鱼儿、莜面烤佬、红面糊糊、肉丝炒剔尖、刀削面、炒疙瘩等应有尽有,特色独具。 除面食外,当地的风味食品首推特色早点“太原头脑”(八珍汤),其他如“认一力”蒸饺、太谷饼、六味斋酱肉、闻喜煮饼、芮城麻片、太原羊杂碎汤、灌肠、高平烧豆腐、平阳泡泡糕等,都是值得一尝的美味。
小吃 “三倒手”硬面馍、拨鱼、刀削面、豆腐脑、豆沙糕、稷山麻花、解州羊肉泡馍、晋南醪糟、晋中油糕、砍三刀、拉面、老劲子麻花、猫耳朵、孟封饼、面麻片、荞面灌肠、烧麦、太谷饼、太后御膳泡泡糕、太原头脑、闻喜煮饼、羊杂烩、羊杂碎汤、阳城肉罐肉、阳泉飘抿曲、应州牛腰、油糊角、油面、油炸馓子、莜面窝窝、榆次灌肠、珍珠粥、猪血灌肠、武乡枣糕。 莜面 山西人有句俗语,叫“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意思说吃了莜面耐饥,可以走三十里的山路。
山西民歌《交城山》唱道:“交城的大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那个莜面栲栳栳山药蛋。”可见在山西莜面栲栳是很常见也是很著名的一道小吃。
在我小时候,父亲最受吃莜面。有时,从山里搞点莜面回来,他老人家搂胳膊绾袖子亲自下厨,又是搓鱼鱼(条状莜面),又是卷栲栳栳(筒状莜面),排好一屉,上锅蒸熟,蘸上羊肉做的稍子,吃起来回味无穷,大快朵颐。
莜麦(学名燕麦),其磨成的面粉称莜面。莜麦是一种成熟期短、耐寒、耐盐碱的低产作物。
产量虽低,但含有高蛋白,脂肪和大量铁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早在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就有农民种植莜麦。
到清代初期已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称。现在仍为当地人民的上等主食。
莜麦加工方法特殊。加工时先要将莜麦淘净,晾干后上锅煸炒。
炒熟后再磨成面。民间的吃法颇多,有压饸饹、搓鱼鱼、推窝窝、卷囤囤、搅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等。
多种多样的吃法。吃时可按各人的口味不同和季节的不同佐料以羊肉汤、盐菜汤、时令蔬菜等,再加一些辣椒、蒜蓉,更觉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拉面 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清末陕西人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陕西、山西一带流行的一种“桢面条”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陕西朝邑、同州为最。
其薄如韭菜,细似挂面,可以成三棱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这种桢条面就是现在山西的拉面。
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风味。 拉面是山西的名产,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
特别是晋中地区及阳泉等地及太原阳曲县的拉面最为著名。此面吃时宜浇配打卤或各种浇头,炝锅或汤面也颇有风味。
拉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正确要领,即和面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 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撒开, 防止蹲锅疙瘩。拉面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还可制成小拉条、空心拉面、夹馅拉面、龙须面、扁条拉面、水拉面等不同品种。
山西猫耳朵 猫耳朵是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
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
猫耳朵原是民间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别有风味,一些宾馆、饭店的厨师,把它推荐给外宾。许多贵宾食后赞不绝口。
从此,这种面食进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宫风味小窝窝头一样,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搓鱼儿 用熟山药和成莜面、山药混合面,用两手掌搓,按成头尖,上部扁,状如鱼形的短条儿。
将这种"鱼子"用山药条,元白菜、豆角等杂烩菜生闷或熟闷出的饭名曰"闷鱼子"。食之又别具风味。
糊糊 "糊糊"是将干面直接涮入水锅中而熬成的稀食的总称。其中有:"莜面糊糊、面茶、谷面糊糊、糜子面糊糊、糠糊糊、菜糊糊"等。
"莜面糊糊"是不产小米的山区居民常食之稀饭,里面放上一些山药条子,加上盐,熬至烂熟。喝之香咸"热乐"颇有味道。
"谷面糊糊"、"糜子面糊糊"则是放少许碱而熬成。"面茶"则是将莜面炒至金黄色,成为"茶面",用"茶面"涮成的糊糊,叫做"面茶",调盐喝之。
因其颇有"油茶"的味道,故起名曰:"面茶",以有别于"油茶"。它是普通人家冬季调剂的生活,代替油茶的饮用物。
而"油茶"则是用羊或牛油加白面炒成之"油茶砣子",食用时,用刀削下适量,放入锅内熬成。它是中等以上的殷实和富裕人家当家人冬季乐意食用的补品 潼关的羊肉泡馍非常有特色: 汤香肉烂,瘦肉醇而不柴,肥肉香而不腻。
泡馍用的饼子是特制的,是用没有发的面(俗称死面)烤制的, 特别耐泡,嚼起来的口感非常好。 潼关羊肉泡馍的老汤,味道极为醇厚, 以潼关县医院对面的鹿家羊肉馆、县委对门的“清雅斋”、桃林路的老沈家、北环路的老刘家羊肉泡最为有名 材料: 羊肉、姜、蒜、桂皮、八角、党参、黄芪、山奈、香叶、草寇、砂仁、山楂、。
6. 推荐写各地的小吃特产吧
陕西名小吃 粉蒸牛羊肉、腊牛羊肉、炒粉鱼、挠挠凉粉、炒凉粉、牛羊肉泡馍 、辣子蒜羊血、羊血垎咯、粉汤羊血、水盆羊肉、葫芦头泡馍、水盆大肉、石子馍、菜豆腐、菜疙瘩、乾县锅盔、酱辣子、豆腐脑、生氽丸子、贵妃饼、太后饼、玫瑰甑糕、姜丝拌汤、炒烩麻食、煎饼、咸馓子、老鸹sa、拨鱼儿、荠菜春卷、豆黄糕、饺子宴、凉皮、擀面皮、黄桂柿子饼、蜂蜜粽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胡麻饼、千层油酥饼、洋芋擦擦、荞面饸饹、贾三灌汤包子、秦镇米皮、渭南时辰包子、陕北烩菜、岐山臊子面、礼泉咯面、户县摆汤面、武功旗花面、杨凌蘸水面、陕北羊肉臊子垎络面、拨刀面、扯面、著头面、涎水面、梆梆面、马虎面、浆水面、菠菜面、柿面糊塌、庄里合儿饼、腊汁肉夹馍、锅盔牙子、老汉喜、搅团、酸梅汤、黄桂稠酒。
7. 谁来推荐几种小吃
1、蟹壳黄 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
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此饼味美咸甜适口,皮酥香脆。
有人写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蟹壳黄的馅心有咸、甜两种。
咸味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品种。该品以上海石门一路威海卫路口的吴宛饼家制作的为最佳。
2、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种经济实惠、独具风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历史。上海有两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鲜得来”。
“小常州”排骨年糕选用常州、无锡等地的猪脊骨肉,用酱油腌渍后,再放入用酱油、油、糖、葱姜末、酒等混合的油锅中氽,氽至色呈紫红、肉质鲜嫩、味道浓香时取出。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煮熟后,放在石臼里用榔头反复捶打,待捶打至米已无整粒后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块已经氽过的排骨,再入酱汁油锅中煮氽,吃时,洒上五香粉,则既有排骨的浓香,又有年糕的软糯酥脆,十分可口;“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是将面粉、菱粉、五香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
这种排骨色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与此同时,将松江大米与红酱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面酱,浇上辣椒酱即可。
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上海市的曙光饮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鲜得来”点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3、鸡肉生煎馒头 鸡肉生煎馒头是上海的特色风味小吃。这种小吃是以发酵后的精白面粉作皮,用熟鸡脯肉丁、猪夹心肉末和肉皮冻加香油等多种调料作成馅心。
包捏好的馒头尖上还要蘸上葱花和芝麻,表层刷上素油,放入油锅中煎熟。该品形态饱满,上半部有黄澄澄的芝麻和碧绿的葱花,松软适口。
下半部则酥脆可口,馅重汁多,越吃约香。此小吃以上海市王家沙点心店制作的最佳。
4、糟田螺 上海市的糟田螺是著名的特色风味小吃。这种小吃是用个大肥美、肉头厚实的安徽屯溪产的龙眼田螺为原料,进店后先用清水养两天,使其吐净泥沙,然后再放入锅内,加上茴香、桂皮等煮较长时间。
最后将烧好的田螺放上陈年香糟,糟制而成。这种糟田螺呈褐灰色,肉质鲜嫩,汁卤醇厚,入口鲜美,十分受人欢迎。
此美食是上海五味斋点心店和鲜得来点心店的著名特色风味小吃。 5、小绍兴鸡粥 小绍兴鸡粥店经营的鸡粥是地道的上海风味小吃。
该店由一绍兴人创办于1947年,由于创办人和主要操作师傅均系绍兴人,在这儿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绍兴人天地,故人们给它取名为“小绍兴鸡粥店”。小绍兴鸡粥就是用鸡汤原汁烧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鸡肉和各种作料的一种小吃。
吃鸡粥时,将煮熟的鸡切成3厘米长0.6厘米宽的块,装盘,鸡粥盛入碗内,加上葱、姜末和鸡油,一同上桌。此时,鸡粥黄中带绿,鸡肉色白光亮,令人赏心悦目,食欲大增。
品尝时,鸡粥粘韧滑溜,鲜香入味,鸡肉细嫩爽口,营养丰富,越吃越香。此美食在上海市小绍兴鸡粥店里有经营。
6、南翔小笼馒头 南翔小笼馒头又叫南翔小笼包,是上海郊区南翔镇的传统名小吃,已有100多年历史。该品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是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的风味小吃之一。
南翔小笼馒头的馅心是用夹心腿肉作成肉酱,不加葱蒜,仅撒少许姜末和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馒头的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作成的,50克面粉可包8个,100克一笼屉。
蒸熟后的小笼馒头,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一咬一包汤,满口生津,滋味鲜美。如果吃时佐以姜丝、香醋、配上一碗蛋丝汤,其味更佳。
南翔小笼馒头的馅心还可以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初夏加虾仁,秋季加蟹肉、蟹黄、蟹油。
豫园商场内的南翔馒头,是豫园商场有名的风味小吃之一。 7、开洋葱油拌面 开洋葱油面是上海市的著名小吃。
开洋葱油面制法很讲究,它首先将葱白切成寸段,放温油锅中炸制(用这种方法熬制好的葱油色泽深红带黄、葱香浓郁、闻之即可增食欲)。然后将葱油配上已经用素油炒、酒糖浸过的开洋,即成开洋葱油。
将面条煮熟,沥去汤汁,拌上开洋葱油,即成开洋葱油面。这种面条观之色泽鲜艳,食之润滑爽口,虾味鲜香,葱香扑鼻,营养丰富,十分受人欢迎。
开洋葱油面是上海市湖滨点心店的特色小吃,也是城隍庙的著名小吃之一。 8、素菜包 素菜包是上海市春风松月楼素菜馆的特色小吃。
该店已有70多年历史,它是融京、苏、扬帮风味于一体的,又有上海本地风味的素菜馆。该店的素什锦、炒冬菇、罗汉斋、口蘑锅巴汤、炒蟹粉、面筋面等菜肴在上海颇负盛名,尤其是该店制作的素菜包更是名闻遐迩,十分受人欢迎。
素菜包是用精白面粉作皮,馅心则是用青菜、面筋、冬菇、冬笋、五香豆腐干剁碎后配以香油、糖等调味品制成。将包好的素菜包上笼蒸熟后,皮白松软,馅心则绿中生翠,鲜艳悦目,一开笼就满室生香,食之味美爽口,多吃不腻,百吃不厌。
此小吃在上海市豫园商场内的春风松月楼素菜馆里可以品尝到。 9、油氽馒头 油氽馒头是上海的百年老店枣沈大成点心店制作的特色风味小吃。
该店的油氽馒头。
8. 选名小吃或名菜拟广告词或宣传语
郭敦顒回答:
我在四川彭州市生话了十四年,对那里我是有深厚感情的。汶川大地震那时我刚离开那里四个月,我几次打电话给亲朋好友表示了亲切慰问并捐款汇给了彭州慈善会。今天我选此题作答是基于我对四川对成都对彭州对那里亲朋好友热爱的一种感情流露。
很多老外都喜欢吃中餐,尤其爱吃中国的饺子。在中餐中与饺子类似的就是馄饨了。我说尚好的馄饨比饺子还要好,它皮薄、肉细、汤鲜。馄饨是它的通用名,可是在四川馄饨就不称为馄饨了而叫做“抄手”,为什么叫它是抄手呢?后来我才明白这四川抄手的样子就像是抄在衣袖中的手——好形象的名字啊,这是一种幽默,一种风趣,一种乐观,一种文化的体现,是文明的体现。好了,那就是——
龙抄手。
广告词:馄饨不叫馄饨,叫抄手,是龙抄手——皮薄、肉细、汤鲜。您品尝的是
一种幽默,一种风趣,一种乐观,那是文化的体现,文明的体现。
9. 推荐一道有特色的美食作文
宁海有条美食街
去一个地方,最爱打听的恐怕是风景名胜和美味小吃了。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休闲的项目恐怕也离不开这两样,而且两者之间好像越来越相辅相成,享受口福的同时不忘满足眼福,所谓色香味俱全,当然还有来自气氛的热闹与否。
日前去宁波的宁海县,发现原来作菜市场的北大街已经改弦易辙成了美食一条街。每至晚上18点,70来个摊位便开始张灯搭棚摆桌椅起炉灶,红红火火的夜宵直至凌晨4点左右。据说将分散于大街小巷的简易小吃摊点集中经营,最初是出于整洁、美观的考虑。
细细浏览后,觉得美食街的地方特色的确鲜明。一方面表现在摊位的招牌上,多数冠以本地镇乡的地名,像竹口、大路、佳河、水车、西店、桥头胡等,有的还特意强调进入美食街之前的老摊点,以吸引老顾客。另一方面表现在菜肴出样上,突出生猛海鲜,带壳的螃蟹、江白虾、虾蛄、蛤蜊、蛏子、泥蚶、牡蛎……鲜活可人;鱼的种类就更多了,黄鱼、带鱼、鲳鱼、鳗鱼、剥皮鱼、香鱼、鲞鱼,以及养在水里的弹堍和小小的溪坑鱼等等,还有好些名称连摊主也只会用方言。
当然,另辟蹊径的也不少,像“天津涮羊肉”,摊主自我介绍说在天津呆了10多年,言下之意不言而喻,羊肉每盆10元,一人一个小火锅,热气腾腾的;“重庆鸳鸯火锅”迎合着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食客;“全鸭煲”据说蛮补身体的;5元一份的沙锅最是平易近人,除了粉丝、香肠、蘑菇、青菜、水饺这些大路配料外,自然不忘得天独厚的蟹、虾、蛤,不过模样上都属迷你型;面点似乎是清一色的兰州拉面和刀削面,据说位于门首的1号摊位当初竞拍时竞争最激烈,19200元的成交价也是最高的,而1号摊位恰恰经营的是拉面和刀削面。
东西诱人只是一方面,至关重要的还有手艺。每到晚上十点多,前来消夜的顾客就会熙熙攘攘的多了起来,多是三五成群,好些都是熟门熟路的直奔某个摊位,想来摊主的手艺和人缘都不赖。一番招呼一番商量,叮叮当当煎炒烹炸便开始了。摊主介绍,每天22点到凌晨2点左右是生意最热火的时段,常常是两三个灶头左右开弓一齐上,一条美食街一晚上少说也有几千人的流量,要是在周末、双休日,多到万人以上一点不希奇。随之前来凑热闹的还有擦皮鞋的、唱歌的、卖花的……
和一走南闯北的食客聊天,他说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人总是有时间陪着打发工作之余的时光,难免孤独、无聊。觉得去品尝当地的消夜,不仅能果腹,还能消磨时间,更能让人很好地去了解那个地方,听当地的方言,和当地人吃一样的家常小吃,从中熟悉风土人情,渐渐的甚至会把自己也想象成当地人似的。看他点的菜,红烧溪坑鱼上加了一点红辣椒,六七个盐水虾蛄,一盘炒面,还烫了一壶蛋酒,的确挺地道。他还觉得,美食街还可以加强点品牌意识、广告意识,比如可以开列出菜单,对有些不常见的海鲜进行简要的特性、烹饪方式、口味说明等,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外地人点菜,还方便记忆,向其他朋友介绍时也可以头头是道了。
和他边吃边说着,竟有些口渴了,忽然对一边的水果摊可惜起来,如果摊主们能将水果洗净、削好、切片,串起来或是放在快餐用的碗盒中挨摊去卖,生意想必不会差。
事实上,更多的人还是喜欢美食街的热闹,吃的其实就是家常菜,但平易近人、亲切欢愉的气氛总能令人心情轻松,人们在大排挡上的谈笑也像一改白天的生硬、严谨、世俗,显得更随和更真挚,很多工作、生活上的烦恼也会在边吃边聊间烟消云散。
选抄吧~~~~
10. 家乡的风味小吃作文
我家乡的风味小吃
谈起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大家都会说不尽,道不绝,像北京的脆皮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闻名全国,数不胜数。我家乡的风味小吃虽然没这些小吃这么享有盛誉,但是我还是十分喜欢它的,它就是清汤粉。
可能大家听起来名字没有什么韵味,但是他中间的的内涵可深了,清汤粉的做发很简单,首先先抓一把洗净的米粉放入锅中,经过沸腾的开水一烫一会儿,基本就熟了,它的配法很多,有牛肉粉,咸肉粉,猪皮粉。。。再将豆芽从热水中一捞,放在碗面上最后要放入秘制葱花和精心配制的高汤,一碗色香味具全的美味小吃就完成了,根据个人喜好也可以放入一些辣椒酱,蒜茸等等反正一切都是现成的,看上去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如果你喜欢品尝美味,就来我家乡一“吃”为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