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寿字写法
一、古代寿字的写法“寿”字的甲骨文(是“卐”的一半,是“卐”的简写形式,表示无限延伸)+(夕,即“肉”,借代身体)+(夕,即“肉”,借代身体),表示肉身长久延续。
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老者发髻”(即老字),表示年老但生命长久持续。有的金文加“口”(道贺),表示向长命老人道贺。
有的金文加“又”(操持),表示手奉礼物,为长命老人庆贺。有的金文加“口”、加“又”。
二、“寿”的造字本义造字本义:shou,从后从灸从之。引伸为长久。
形容词,命长,活到很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
长命为“寿”;多签为“筹”;广田为“畴”,大浪为“涛”。 扩展资料中国古代寿文化寿文化常见于书画中。
画中男寿星的形象是白须老翁,头大额突,一手扶鹿杖,挂一宝葫芦,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鹤相伴,以喻长寿;女寿星则以“麻姑献寿图”中的麻姑为代表。据说,寿文化中的麻姑以灵芝酿成寿酒,敬献王母,王母封她为寿仙。
除此外,“上酒献寿”的佳作流传不少,如汉代的画像砖“酒宴”,彩画“夫妻宴饮图”以及魏末画像砖“竹林七贤图”等。现代作品中,以寿为题材的书画,随处可见,“松柏长青”、“龟鹤延年”、“福寿满堂”都象征长寿吉祥。
除书画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们用来象征寿文化中的长寿,如“天长地久”、“江山不老”、“与日月同寿”和人们最常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中国寿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尊老、敬老。
常体现在为寿星做寿上。于是,做寿也成了寿文化的亮丽风景。
过去寿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称“圣寿节”,以唐朝为例,唐玄宗的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的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的寿辰叫“寿昌节”,到了明清,凡皇帝寿辰统称“万寿节”,皇后则称“千秋节”。
2. 古代的寿字怎么写
寿的繁体字:寿
书法:直接po图
3. 古代印章寿字的写法
寿字在篆刻中的基本写法是:
《说文解字》:久也。从老省,
声。由于“寿”是传统的吉祥词,篆刻(印章)使用频率极高,出现了很多的写法,光是《六书通》就收录了一百几十种写法,还不包括民间图案化的寿字。
图案化的如:
也经常见于印章。
4. 描写寿字的诗句
《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
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
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
诗歌一:水调歌头·贺寿
展翼唱春晚,海上自凌风。
白云一片拂处,不管浪涛汹。
秉性惯经风雨,劲节能欺霜雪,
春夏又秋冬。
日月飞梭处,浩气荡恢弘。
同舟楫,感天地,意何浓。
风烟数载,情愫能将雪山融。
笑对阴晴圆缺,自可冰心自若,
妙笔判穷通。
今日重把酒,遥祝万年松。
诗歌二:贺寿
草莎夕阳外,挥鞭且待。
把渡夏暑愁与乐,仍就,豪情壮志迎开怀!
觥筹美酒醉,今胜往昔更留彩。
日也东升业渐盛,更斓,恰似浪潮永澎湃!
诗歌三:沁园春·贺寿
岁月如流,花甲光临,渐入老年。
忆杏坛谋业,小康有限,课堂解惑,大爱无边。
奉献青春,燃烧智慧,总把丹心育后贤。
回头望,喜香飘陌上,百卉争妍。
生来豁达通宽,视滚滚红尘若等闲。
让满腔幽绪,凝成纸墨,一身豪气,化作云烟。
风雨同舟,夫妻共渡,儿女情怀万事先。
南山寿,倩夕阳常约,矢志家园。
诗歌四:贺寿
秀水青山藏鹏鲲,
三千凡尘始不闻。
东隅醉酒回风醒,
日暮丑牛梦里声。
诗歌五:月当窗·贺寿
良辰共约,且看梅初萼。
闻有匪君如是,有余廿、风轻觉。
一轮新月朔,似浓还似莫。
手捻一庭风色,且行住、千杯酌。
诗歌六:贺寿小词
咫尺也天涯,
离合空余恨。
缘消缘起天之意,
人世沧桑几?
曾道君寿日,
贺词歌一曲。
年年岁岁春常在,
顺心如意耋耄已。
而是水流空,
缱倦也随风,
多情无情否异同?
诗歌七:贺寿庆金婚
巧遇华诞值金婚,
金樽酒满奏玉音。
风雨同舟共慰勉,
路洒甘苦五十春。
相濡以沫奉孝悌,
相依相扶结同心。
儿孙绕膝天伦乐,
枝繁叶茂喜盈门。
诗歌八:七律·谢同窗贺寿
花甲喜开丁亥年,
南山献我九桃鲜。
同窗网上尊遐寿,
挚友诗中敬桂泉。
薄德亲躬赋韵谢,
无为何敢再惊贤。
情深似海言生玉,
携手三山共做仙。
5. 寿字的篆体有多少写法
寿字的篆体有上万种写法,上图列举出了最常用的十种写法。
【篆体】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篆体分类】
大篆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凤翔县古称雍城,是先秦时期四百多年的都城,有大量的先秦文物)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