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六年级作文题目:那一片浓浓的树荫,怎么写
现在的娃们,不知道小时候会有啥样子的记忆了。
我小的时候,小学的年纪,暑假最喜欢的娱乐场所就是那一片片的树荫。大人们端着马扎儿和小木桌,坐在树荫下喝茶水,聊天。大孩子们在树荫下扎堆打扑克,热闹得很。小点的孩子,蹲在树荫下,寻找着掉落下来的树叶,我们家乡这边有种娱乐方式,叫做“杠老将”。呵呵。那时的我们没有网络,没有网游。那时的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作业,没有各种补习班。树荫下,就是大家的免费夏令营。孩子与孩子凑一堆,大人和大人凑一堆。说说笑笑,谁家的孩子哭,谁家的孩子闹。距离近了,邻里间的感情也近了。
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写一下,从长辈的口中,听到的那一片浓浓的树荫。或许现在的孩子们很少能有享受树荫的乐趣了。
这样说起来,能否有点灵感咧?
2. 树荫照水爱晴柔的柔字怎么写
《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 怎样描写夏天的树
夏季富有生机,是树木生长最为繁盛的季节,此时要体现出夏天树的特点,就要抓住其绿色浓郁,生机勃勃,的特征。描写枝叶可以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枝叶扶疏,繁荫蔽日之类,如果要突出日光猛烈,可以写树荫,写油亮树叶的反光,或者写树的枝叶被晒得无精打采的样子,然后树上还有蝉声鸟鸣,用以烘托夏天树的特征。在描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形象生动地写出树在夏天所呈现出的特征,让读者通过文字可以想象到画面。
拓展资料
夏天的树木描写语句
1、夏天,校园里弥漫着花草树木的余香,知了不停地叫着:“好热好热”操场上,一把大绿伞正给我们消除着夏天的炎热。好让我们继续快乐的玩耍,这时候的它象征着我们学业有成,繁花锦簇。
2、夏天到了,皂荚树长得郁郁苍苍,皂荚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经常在皂荚树的下面无忧无虑地做着游戏,可高兴了。皂荚树长出了许多小皂荚,小皂荚像一个弯弯的月亮。
5、炎夏,树的叶子长的密密麻麻的,一丝阳光都漏不进来,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撒下一地的荫凉让人们休息.
4. 描写夏天树荫的诗句有哪些
诗句如下: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浣溪沙》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8、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无论平底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罗鑫《烽》
描写基本信息: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中文名称:描写
外文名称:describe;delineate;depict
读法:miáoxiě
类型:动词
详细解释:借助绘画中的描绘(画出或描画)术语,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应用实例:
1:梅尧臣(宋)《和杨直讲夹竹花图》:"年深粉剥见墨纵,描写工夫始警俗。"
2:尚仲贤(元)《柳毅传书》第四折:"向画阁兰堂描写在流苏帐,说不尽星斗文章,都裁做风流话儿讲。"
3:沈德符(明)《野获编·山人·山人歌》:" 赵伯起 孝廉长 王百谷 八岁,亦痛恶 王 为人,因作《山人歌》骂之,其描写丑态,可谓曲尽。"
4:浩然《艳阳天》第一一一章:" 焦振茂 少不得又把昨晚上的事儿描写一遍。"
5:爷爷满头白发,尽显他的沧桑,额头上的皱纹记录着生活的艰辛。
描写的定义: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描写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描写的分类:
1:描写角度:正(直接)、侧面(间接)描写
2: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
3:景物描写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4: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5: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侧面(间接)
描写的作用: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 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