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耳字怎么写
古代的耳字写法:
一、耳的释义:
1、耳朵:~聋眼花。~闻目睹。
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3、位置在两旁的:~房。~门。
二、组词:
中耳、外耳、耳垢、耳饰、附耳
耳背、内耳、耳尖、耳针、耳门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三、相关组词:
1、耳光[ěr guāng]
用手打在耳朵附近的部位叫打耳光。事实给了造谣的人一记响亮的~。也说耳光子。
2、耳热[ěr rè]
指极端兴奋或害臊:酒酣~。说到婚事,姑娘顿觉脸红~。
3、附耳[fù ěr]
嘴贴近别人的耳边(小声说话):~低语。他们俩~谈了几句。
4、耳孔[ěr kǒng]
外耳门。
5、耳轮[ěr lún]
耳郭的边缘,大部分向前卷曲,下连耳垂。
2. 耳字的古文
1. 了
2. 语气助词,无实际意
耳:【e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
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
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3. 耳 在古文中的翻译
1.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2.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 信 者,国士无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戴安道 年十余岁,在 瓦官寺 画, 王长史 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就此句中而言,应为第二种用法,表示肯定语气。“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应译为:“当初之所以迟疑,就是因为怕遇上这事啊!”
4. 以“耳”字写几个四字词语可以是
耳鬓厮磨
-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相处亲密
耳聪目明
-听觉好,视力强。常用以形容眼光敏锐,头脑清楚
耳根清净
-谓耳中不闻胡言乱语或嘈杂声音。常指不闻闲是闲非
耳后风生
-形容驰驱极速
耳满鼻满
-满耳朵满鼻子。谓闻之熟极
耳目一新
-视听都感到新鲜
耳染目濡
-同“耳濡目染”
耳濡目击
-见“耳濡目染”
耳濡目及
-见“耳濡目染”
耳濡目染
-谓经常听到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语本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耳食之论
-指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话
耳食之谈
-见“耳食之论”
耳视目听
-古代道家的一种修养境界,认为视听由精神所主宰,可不受器官的限制
耳熟能详
-谓因常闻而能详知或详述
耳提面命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孔颖达疏:“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耳提面命”谓教诲殷切,要求严格
耳提面训
-同“耳提面命”
耳听八方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多用以形容机警。八方,四方四隅的总称
耳闻目睹
-同“耳闻目见”
耳闻目击
-见“耳闻目见”
耳闻目见
-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耳闻目览
-同“耳闻目见”
耳闻目染
-同“耳濡目染”
耳闻眼见
-见“耳闻目见”
5. 古代的“从”字怎么写
【子集中】【人字部】从·康熙笔画:4·部外笔画:2 《说文》从本字。《陆佃曰》二人向阳为从,向阴为比。士之趋向,不可不慎。 (从)《广韵》疾容切《集韵》《韵会》《正韵》墙容切, 俗平声。《说文》本作从。相听也。《书·益稷》汝无面从。《说命》后从谏则圣。又《广韵》就也。《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礼·曲礼》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又《尔雅·释诂》自也。《诗·小雅》伊谁云从。《笺》言谮我者,是言从谁生乎。《晋书·明帝纪》不闻人从日边来。又姓。《广韵》汉有将军从公。《何氏姓苑》今东筦人。又《广韵》《集韵》七恭切,促平声。《广韵》从容也。《正韵》从容,舒缓貌。《书·君 》从容以和。《礼·中庸》从容中道。又《集韵》书容切,音舂。从容,久意。《礼·学记》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又《集韵》将容切,音踪。东西曰衡,南北曰从。《诗·齐风》衡从其亩。《史记·苏秦传》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又与踪通。《史记·聂政传》重自以绝从。《前汉·张汤传》从迹安起。又《集韵》祖动切,音总。太高貌。《韵会》髻高也。《礼·檀弓》尔无从从尔。又《集韵》锄江切,浞平声。义同。又《唐韵》慈用切《集韵》《类篇》《韵会》才用切,俗去声。《说文》本作。随行也。《诗·齐风》其从如云。《论语》从我者,其由与。又《韵会》从天子曰法从,侍从。《书·囧命》其侍御仆从。《前汉·扬雄传》赵昭仪,每上甘泉常法从。《注》师古曰:以法言当从耳。一曰从,法驾也。《后汉·百官志》羽林郞掌宿衞侍从。又《集韵》《类篇》似用切,音颂。同宗也。《尔雅·释亲》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释名》从祖父母,言从己亲祖别而下也,亦言随从己祖以为名也。又《集韵》子用切。与纵同。《礼·曲礼》欲不可从。《论语》从之纯如也。[
6. 古代的马怎么写
如金文字形马字:
如石鼓文马字:
写法还有篆隶楷行草等。
篆
隶
楷
行
草
马 mǎ
〈名〉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常用词组:
马鞍 马鞍形 马帮 马鞭 马弁 马表 马鳖 马兵 马泊六 马不停蹄 马步 马车 马齿苋 马褡子 马达 马大哈 马刀 马到成功 马德里 马灯 马店 马队 马贩子 马房 马蜂 马蜂窝 马夫 马革裹尸 马褂
金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
金文--是指各种镂刻或鋳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至秦汉时期,统治者和贵族主要采用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故称青铜器。其上常常鋳上或刻有文字,通称铭文,又称金文。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所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又称为钟鼎文。
石刻--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包括石经、碑版、墓志、石阙等。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的历史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明鬼》就说过:鋳之盘盂,镂之金石。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7. 刘的古代字怎么写
一、“刘”的古代写法(篆书)
二、“刘”的古代写法(隶书)
三、刘,读作liú或liǔ,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杀,后延伸至表示斧钺类武器等。
《说文解字》大概是因避汉皇帝刘姓之讳而失收,但有以“刘”作偏旁的字且“鐂”字不见于史传,徐锴据此推断繁体“刘”因屈曲的“刀”(刂)被误作“田”而讹误为“鐂”,汉字工具书一般采用徐锴的说法(如《康熙字典》等)。
扩展资料
刘的组词
一、干刘 [ gān liú ]
虔刘。劫掠;杀戮。
二、刘览 [ liú lǎn ]
浏览,泛观。
三、刘白 [ liú bái ]
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四、公刘 [ gōng liú ]
古代周族的领袖。传为后稷的曾孙。他迁徙 豳地(今陕西旬邑 )定居,不贪享受,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后用为仁君的典实。
五、刘四骂人 [ liú sì mà rén ]
用俏皮浅露的语言骂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 (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