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文字得怎么写
首先看是哪国的古文字
中国的话又分汉族和另外的55个民族
其中的古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即甲骨文、金文
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其中的甲骨文再分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
金文也可以叫钟鼎文
大篆的代表是现存的石鼓文 小篆也叫秦篆
后面的太多就不说了 而且谁知道什么时候有考古发掘出了新的 要真正了解太复杂
各种古文都是不同写法 建议去专门的图书馆
2. 休、竹、石、火的古文字怎么写
古文字,即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则特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还有蝌蚪文。由于中国实行简化字以后,这类古文字只出现在青铜器上、旧瓷器上。
休、竹、石、火的古文字
3. 如何写文言文
只要你能准确读懂一般的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读和写,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关键是有没有敢于实践的勇气。我长期从事文言文写作,刚开始也不知道如何着手,写了几篇之后,发现读和写是一个道理,舍得下功夫,必定有收获。
刚开始时,可以从议论、写景入手,驾轻就熟以后,再进行人物、事件的记叙,然后再到文学创作,写作面进一步扩展到诗词、赋、骈文等更广的领域。
为了让你树立信心,送你一篇我的文言文作品:
《扇乡》
江南西道产白檀,有巧匠采之制为扇,刻画精致,略具檀香,世之达官富商,抑或公孙嬖出者,莫不以百金求之。偶得,饰之以玉坠,纳之以锦囊,虽寒腊莫释于手者。是故,山乡以香扇驰名遐迩,世代乡民皆精于此道,历数百年不衰。
百年下,西域有手表传入中华,盖因其时尚脱俗,时人不惜数十万金为之一掷。贪官墨吏,更谐其“代表”之音,如蝇之逐腐,动辄以数十枚为计数,购金屋以藏之,随日月而更替,以显“与时俱进”之意。此风之下,檀香扇堪同蔽履,扇乡因之中落矣。乡民为生计所迫,或雀栖北阙,或萍漂南海,渐次背井离乡。
扇乡非一乡之所谓也。其南村曰南塘,乃昔之香扇集散地。南塘西有公馆,始建于前朝,极尽画栋雕梁之美。今人去楼空,梁蠹柱倾,颓墙之内,蓬蒿过人。一村仅余者,一叟、一犬、二鸡焉。
叟,乃昔之村长,盛年难舍桑梓,偕发妻艰守祖业。自妻故,日与狐兔为伴。今老迈力衰,不堪鸮啸狼嚎,每至日昏,早塞蓬门。忽一日,蒲扉方启,有美少年揖于门左,曰:“老丈钧安。此处方圆凡十数里,屋舍千百而乏居者,未知何故?晚生之族民,正无蔽身之所,欲重金以税之,未知钧意?”叟曰:“此处无民可扰,老朽几二十载无处闲话矣,苟且安之,不计值。”少年曰:“晚生黄姓,小字伟儿,忝为族长。祖居九华,世代托庇于地藏。今地藏金身,为文物商高价鬻与英吉利人,继尔幽锢于花旗之保险箱,不得出,村舍亦为旅游开发之推土机所夷。伟儿偕一众余生,颠沛至此,虽非踽踽,然十不足其一也。苟得老丈假以栖息之所,延吾族以残喘,恩同再造。”
自此,南塘始现人语。但逢朔望,黄伟儿预置箪食壶浆于废亭,邀叟登临对酌。
一日,三杯既下,叟放目废园,满眼萧煞,烛光摇曳处,流萤隐隐于蓬蒿之杪,秋虫唧唧于败墙之根,感从中来,乃抚须长吟:“夜静星初现,秋低月未明。舍空人迹杳,园废鸟孤鸣。露早萤难去,霜迟雁不行。有心光祖业,无奈度残生。”黄伟儿赞一声,继而曰:“老丈忧思凝重,未知何故?”叟曰:“初逢之际,君已存疑,今为君释也。”遂将扇乡兴亡事,细细白与黄伟儿。黄沉吟有许,叹曰:“吾族素以小术称世,终害之于术也。方羡世人以实业兴邦,孰料竟尔步吾族之后尘。弃本逐末,虚华幻境也。”倏而曰:“老丈欲兴祖业,而憾于乏人,吾等冀实业兴族,而困于技艺,大可两全也。”叟闻言未语,捉壶引颈狂饮之。少顷,放声曰:“来!”至家,叟于卧榻之侧出一椟,肃容曰:“此乃《制扇要笈》,宋元以降,历为村长所握。村长,德才兼备者居之。老朽老矣,寄望君以一方苍生为要,兴一方事业也。”黄惶恐而长跪,受。
非一日,得闻东山伐檀丁丁,叟老怀大慰。
居无何,黄伟儿领高轿谒叟,请移趾鉴扇。至一大屋,条案一字排开,分列各色样品。叟注目细览,择其一反覆端详,叹为观止。赞曰:“此一品,为老夫多年侵润,极有心得。不意后生了得,几可与老夫齐肩。”忽而面色微变,举扇一嗅再嗅,曰:“虽品相极佳,何以……”再嗅之,曰:“何以全无檀香之气,反类欧美老妇人之体膻味?”黄伟儿长揖曰:“晚生惶愧,前辈息怒,容禀。”即令人升座。坐次,黄伟儿低眉曰:“乞前辈恕罪,方敢明言。”叟曰:“何罪之有?”黄曰:“吾辈实非人类,狐也。得前辈收留一载有余,向所匿者,非相欺也,实自卑尔。”既而曰:“愚窃思,香扇之于手表,孰雅孰俗,不辩自明。然如此雅物何至败于手表?”叟曰:“君之虑,吾之惑也。愿聆高论。”黄曰:“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财,铜臭也;色,体臭也;酒,粪臭也;官位,行尸之臭也;即便专家之言,亦多具尾窍之臭。时人失分辨之能,方以追腥逐臭为时尚矣。”叟抚掌大笑,曰:“快哉!人言狐类狡黠,果不虚。”黄续曰:“‘行情’既明,唯适而应之。晚生得红高粱以人尿兑酒之启发,于扇料熏蒸之工艺,略添狐尿些许,几经试验,方成欧美款式。晚辈已遣营销经理亲自出马,不日当有佳音。”
言未已,有人来报:经理来电,所携样品售罄,订单纷增,尤以宫式为俏,诸小三翘首以待,望上调产量,不至迟误云云。
4. 古代的“石”究竟该怎么读
“石”这个字作为单位时,读作dan或shi都对,但我个人的观点是:读白话文或者讲述现代事情,应该读作dan(因为这是现在国家规范读音),但在读古文或讲述古代事情时,就最好读作shi。
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单位“石”本来就读作shi。
这个是有证据的:比如李白在《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一诗中写道:“忆昨去家此为客,荷花初红柳条碧。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二千石”,这里显然“碧”和“石”是要押韵的,你说这里“石”是应该读“dan”还是读“shi”?
再比如,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中写道:“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这里“席”和“石”押韵,显然石在这里也应该读shi。
其实我们不必去一首一首的找诗,只要查查《平水韵》,就会发现在这部韵书中,石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在入声十一陌中,和迹、席、碧、籍、役、戟、璧、尺、隙、逆等字在一块。
那就很明显了,“石”这个字在古代不是个多音字,不管是单位也好,还是石头也好,它都读shi。
那么,为什么现在这个字又变成了多音字,多了个“dan”的读音呢?
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单位“担”了。
“担”这个单位并不是法定单位,并没有得到过政府承认,而是民间自创出的一个单位,所谓一担,顾名思义,也就是一个人一条扁担能挑起来的那个重量。——而这个重量恰好与一石相近,于是在民间,人们渐渐地开始就用一担来代替一石了,这个情况在明清时应该就很普遍了。
清朝时有个叫黄生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字诂》,里面就嘲笑了这种情况,他说“现在的人都把两千石读作两千儋,真是太没文化了,《汉书淮阴侯传》里有‘守儋石之禄’的句子,你难道要读成‘儋儋之禄’?太可笑了。”(原文:《说文》百二十斤为,后人省作石,汉以石为奉禄之等,故有二千石之称。今俗用此为儋字,至呼二千石亦如此音,此最鄙谬。按汉书《淮阴侯传》“守儋石之禄”,又《扬雄传》“家无儋石之储”,试从俗呼之,可以一笑。)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石”和“担”两个单位就开始混淆了。正确的单位应该是石(shi),但逐渐被民间叫做担(dan),就这样,在书写时,这个单位仍旧被写作正式单位“石”,但读的时候,就被读成了民间单位“担”(dan),于是“石”就多出了一个发音。
石读作dan正式被收录进字典,应该是民国时候的事情了。因为石(dan)这个读音出现得极晚,所以在遇到“两千石”这样的古代事物时,可以读作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