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整的行书怎么写
“整”字的行书
首先写行书一定要有比较好的正书基础 。熟悉笔性 ,当你对结构、笔画 、空白、造型都可以很好的掌握之后, 就有了条件了。 练行书时, 首先是临帖。不要写,先看,把一个字看透。就从上面说的那几个方面看,看好了,就丢开字帖,一气合成。注意,这里就关系的写行书最重要的东西了。就是连贯的气运 ,每个笔画一定要靠气运联系在一起,一个字才能很好的成为一个整体。 不要停, 不要填,还有就是 ,笔触一定要”跳起来”。 行书字才显的活 ,不然回很死板 ,可以从两个对称的点开始练, 用弹跳的笔触练 。找到感觉后开始写 。
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空白(重中之重) ,气运 。这两点做好了 ,其他的东西比如如何造型 、笔画的连接都是比较灵活的 。可以自己设计 ,单但毕竟写出来的一定还是字啊 。
不过练习时可以当作画来'画”, 主要是练习笔画之间的关系 。
行书是在 楷书 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 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 草法 的叫“ 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 行草 ”。据 张怀 《书断》 说:“行书者,乃后汉 颍川 刘德升 所造,即 正书 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 隶书 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 正体字 ”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 书体 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 八分书 写得同其他 书法 流走 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 晋朝 王羲之 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2. 行书在什么朝出现,有什么特点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
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
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帮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
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
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
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
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
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
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
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
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
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
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笔势流动 A: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 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
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了。
B: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如“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
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 (3)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
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4)体态多变: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
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3. 南行书怎么写
“南”的行书写法:
一、详细解释
[ nán ]
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方。~面。~国(指中国南部)。~陲zhidao(南部边疆)。~极。~半球。
2.姓。
[ nā ]
〔~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二、词组
1.南方[nán fāng] 位于一特定的或暗示的方位点以南的地区或国家(在我国指长江流域及其版以南的地区)。
2.南边[nán bian] 南面 , [口权]南方。
3.南京[nán jīng] 古都名。
4.南面
[nán miàn] 〈动〉面朝南。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nán·miàn] 〈名〉也说南面儿。南边。
5.南北[nán běi] 北方和南方。
4. 有谁知道行书四大家都有谁,是什么朝的
并没有行书四大家之说,行书的代表人物有:
1、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颜真卿:唐代的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3、米芾:北宋的米芾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扩展资料: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参考材料:百度百科-行书
5. 南行书怎么写
“南”的行书写法:一、详细解释[ nán ]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北。
~方。~面。
~国(指中国南部)。~陲zhidao(南部边疆)。
~极。~半球。
2.姓。[ nā ]〔~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二、词组1.南方[nán fāng] 位于一特定的或暗示的方位点以南的地区或国家(在我国指长江流域及其版以南的地区)。2.南边[nán bian] 南面 , [口权]南方。
3.南京[nán jīng] 古都名。4.南面[nán miàn] 〈动〉面朝南。
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nán·miàn] 〈名〉也说南面儿。
南边。5.南北[nán běi] 北方和南方。
6. 廷字草书写法
廷,读音:tíng
含义:
1、封建时代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朝(cháo )廷。宫廷。廷杖。
2、廷试(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
3、廷对(a.在朝廷中当众对答;b.科举时代皇帝的殿试)。
造句:
1、门廷有事,期年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万里也。
2、奇从奇,正从正,奇与正,恒不同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