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实验报告
(1)实验序号、题目
(2)作者
(3)实验目的与原理 要求尽可能简洁、清楚。
(4)实验对象 应注明。
(5)实验材料 一般不必详述(如与实验指导相同,可在此题干后标上“略”)。
(6)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7)实验结果 把经过处理的结果写上并附上原始资料(包括记录的曲线图)。
(8)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根据的科学分析,应实事求是,符合逻辑,而不是用现成的理论对实验结果作一般性的解释。并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推导出带有共同规律的几点小结或结论。结论应言之有据,与本实验的目的相呼应,本实验未能验证的内容不要写到结论中。如结果未达预期目的,甚至出现反常现象,应分析考虑其可能原因。如需参考课外读物,应注明出处。书写讨论部分应严肃认真,不应盲目抄袭书本或别人的实验报告。
(9)结论
2. 实验报告要怎么写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15 13:31 实验报告的种类因科学实验的对象而异。如化学实验的报告叫化学实验报告,物理实验的报告就叫物理实验报告。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实验的种类、项目等日见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的用途在于帮助实验者不断地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誊写清楚整洁。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
(一)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二) 所属课程名称
(三)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四)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五)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六)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七) 实验环境和器材
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配置和器材)。
(八)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九)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原始资料应附在本次实验主要操作者的实验报告上,同组的合作者要复制原始资料。
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种方法:
1. 文字叙述: 根据实验目的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时间顺序以及各项指标在时间上的关系。
2. 图表: 用表格或坐标图的方式使实验结果突出、清晰,便于相互比较,尤其适合于分组较多,且各组观察指标一致的实验,使组间异同一目了然。每一图表应有表目和计量单位,应说明一定的中心问题。
3. 曲线图 应用记录仪器描记出的曲线图,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形象生动、直观明了。
在实验报告中,可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并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十) 讨论
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如果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么它可以验证什么理论?实验结果有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是实验报告应该讨论的。但是,不能用已知的理论或生活经验硬套在实验结果上;更不能由于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或理论不符而随意取舍甚至修改实验结果,这时应该分析其异常的可能原因。如果本次实验失败了,应找出失败的原因及以后实验应注意的事项。不要简单地复述课本上的理论而缺乏自己主动思考的内容。
另外,也可以写一些本次实验的心得以及提出一些问题或建议等。
(十一) 结论
结论不是具体实验结果的再次罗列,也不是对今后研究的展望,而是针对这一实验所能验证的概念、原则或理论的简明总结,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的一般性、概括性的判断,要简练、准确、严谨、客观。
(十二) 鸣谢(可略)
在实验中受到他人的帮助,在报告中以简单语言感谢.
(十三) 参考资料
详细列举在实验中所用到的参考资料.
3. 实验报告格式
要求按以下完整项目书写 (1)实验序号、题目 (2)作者 (3)实验目的与原理 要求尽可能简洁、清楚.(4)实验对象 应注明.(5)实验材料 一般不必详述(如与实验指导相同,可在此题干后标上“略”).(6)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7)实验结果 把经过处理的结果写上并附上原始资料(包括记录的曲线图).(8)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根据的科学分析,应实事求是,符合逻辑,而不是用现成的理论对实验结果作一般性的解释.并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推导出带有共同规律的几点小结或结论.结论应言之有据,与本实验的目的相呼应,本实验未能验证的内容不要写到结论中.如结果未达预期目的,甚至出现反常现象,应分析考虑其可能原因.如需参考课外读物,应注明出处.书写讨论部分应严肃认真,不应盲目抄袭书本或别人的实验报告.(9)结论。
4. 【如何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呢?课题研究报告是反映一项研究结果并将其公诸于世的书面形式,撰写研究报告不但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更主要的是为了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各种途径,如刊登于专业报刊、打印散发、学术会议交流等,让更多的人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由他们通过对理解与验证,来评判、接受或应用这一研究成果.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形式很多,有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的总结报告,在问题分析、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在个案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后撰写的个案研究报告、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及综合研究报告等.论文和总结报告一般没有固定的格式,而比较讲究文章生动、材料翔实、观点鲜明、论证严谨.从结构上讲,虽然有时也述及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等,但其基本骨架不外是观点、材料及对两者关系的论述.而反映个案研究以及观察、调查、实验结果的课题研究报告,则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的格式与规范.除了一些学科和课题的特殊需要外,一般来讲,研究报告依次包括标题、前言、研究方法、结果、讨论、附录等项目.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可能会发现,研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与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差不多,有些研究报告甚至可以说是对课题设计方案的数据填充.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如下:一、标题、署名标题是文章的“窗户”.一个好的标题常常可以起到极好的“点睛”作用.一些有经验的编辑和专家,往往只要一看标题,就可以大概地判断文章的好坏.所以,给研究报告取个好标题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报告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人能对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研究报告的标题不但应反映该项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且应能引起读者对报告的兴趣和注意.因此,要简短、明确,并注意采用读者感兴趣的措词.标题下的署名是表示研究者对该项研究及报告的负责.署名大多是研究者的真实姓名,也可以用笔名.有时参加的人员很多,不便一一署名,可以署**课题组、**课题协作组等.二、前言、引言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或引言的形式,非常简要地阐述下列内容:1、课题提出的缘由;2、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3、目前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4、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这一部分所要述及的内容,有时也可直接以“目的、意义”作为该一小节的标题.这一部分虽然只是报告的引言,但它却可以显示该项研究的学术地位,使人们了解该项研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在有关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水平.前言应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因此,前言要注意措词,使之既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又能恰到好处地赢得读者的信赖和注意.三、研究方法、手段这一部分主要是向读者交代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整个研究的全过程,以便评价整个研究在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研究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让读者据此决定是否承认和接受该项研究所得出的结果.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取样和选择、研究因素的操作与控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等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与实施的技术手段.此外,还应包括对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以及对研究所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以及一些特殊方法手段的介绍.如果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或附有设计的图纸、量表、调查问卷、测试题等,应以附录的形式附在后面.方法的介绍应注意条理清楚,交代明白,使别人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而具体实施的措施介绍则未必如课题设计方案那样周详细致了.研究方法的介绍常常可按研究过程的顺序逐一展开,在介绍过程中如果涉及一些专业性的概念或说法,则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四、研究的成效(主要问题的解决)结果、讨论结果是研究报告的实质部分,撰写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在研究中所收集的原始文献资料和观察资料、实验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分析的结果,如对定性资料的归纳、列条,对定量资料列出图表等;二是对资料初步整理分析后,采用一些逻辑或统计的技术手段,推断出研究的最后结果或结论.与其他学科研究报告有所不同的是,教育科学一些研究者往往更注重定性分析,更注重举例说明问题,即使数据,往往也停留在例举和罗列的水平上.有鉴于此,应该强调,在研究报告中既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更要注重定量的分析,既可以有一两个典型事例或一些数据为佐证,更要有对客观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处理.撰写这一部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可以一概全,单纯从逻辑的角度推出结论,而要重视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2、对于数据资料,不应停留在仅仅作为事例例举的水平上,而应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技术,从数量的变化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5. “设计一个保温杯”实验报告请写清题目、推测、材料、试验方法、实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想法.如果学生能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是我们所期望的,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让他们阅读资料库中的有关资料.)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5、学生实验.(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6、交流实验结果.三、做一个保温杯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3、学生分组实验.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6、小组讨论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四、保藏冰块比赛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板书设计: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