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述经济案例分析的写作方法与要求
I.经济应用文写作是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科学,应用性强,十分强调实践性。本课程在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阐述了写作的前期准备,分别介绍了如何开展写作前的调查研究,文章观点的产生和材料选取的方法,表达的不同方式以及语言的运用。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十七章)具体介绍了不同体裁的经济应用文,包括市场调查报告、经济预测报告、咨询报告、经济决策报告、经济案例和案例分析报告、改革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新闻、商业广告、经济合同、招标投标文件、计划和生产经营计划、工作总结、经济学术论文共十三种体裁。第二部分对各种经济应用文体裁进行了详细叙述:阐述了每种体裁的性质和特点,简要而系统的介绍了写作的基本型,讨论了在写作中的基本要求等。本课程在内容上要求学员在做好写作的前期准备后,熟练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自学过程中,学员应根据自身情况善于观察、不断总结;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在理论和实践的循环反复中,写出高水平的经济应用文。
II.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第一章 调查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意义及其方式,调查前、调查过程中以及调查后研究。
二、考核内容
第一节 调查及其方式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意义。
(二)调查及其方式。调查的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第二节 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前的研究。首先要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然后拟定调查研究的提纲。
(二)调查过程中的研究。包括对相关资料和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后的研究。调查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高度概括;相互比较,同中求异;去伪存真,揭示本质。
三、考核知识点 不好意思只能写2000字
2. 经济学案例分析++++++++++++++++++++++++++++++++++++++++++
描述的是市场差别定价。
从根本上来说,随行就市定价法是一种防御性的定价方法,它在避免价格竞争的同时,也抛弃了价格这一竞争的“利器”。产品差别定价法则反其道而行之,它是指企业通过不同的营销努力,使同种同质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的产品形象,进而根据自身特点,选取低于或高于竞争者的价格作为本企业产品价格。
因此,产品差别定价法是一种进攻性的定价方法。所谓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反映成本费用的比例差异的价格来销售一种产品或服务,即价格的不同并不是基于成本的不同,而是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而构建的价格结构。
第2题,条件未限定,开放型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见仁见智。如果从名义收入来讲,开酸奶屋(即自营)收入大于租赁。
同时,自营需考虑成本和费用,如收入中需扣除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等,还需门脸房所有权人亲力亲为,付出人力成本。出租盈利的测算方法较为直观。
凌晨时分,边看世界杯边给你写这么多,望你从此下笔,打开思路。若有不足之处,尚需自行查阅百度补充。
3. 谁可以帮我找关于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奶牛厂虽小,经济学的问题却大》案例分析 奶牛厂虽小,经济学的问题却大 甘肃省南部某乡镇企业与八十年代初,为适应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要量不断增加的趋势, 开办一个向城市居民提供高质奶粉为主要产品的奶牛厂,由于该厂地处畜牧区,当时该地区牧场较少, 奶粉市场供不应求,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 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该厂厂 长决定将原有奶牛全部宰杀,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 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但进入九十年代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 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
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 面貌,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试选择以下题目之一,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 从供需均衡角度看,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2) 以边际分析方法,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为什么? (3) 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如果你是该厂厂长,如何从事上述决策? 案例分析 (一) 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是正确的 经济学中对"机会成本"是这样解释的,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
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通俗地说,假若你不这样做,你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将潜力付诸实践的价值。
如果你明知道你现在可以创造价值,但是你不这样做,你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一次机会。你也许不清楚不做某件事情的价值,但懂得价值创造的人会非常清楚。
商业中,如果一位执行总裁本来有能力发展公司,但由于害怕风险,他不敢向银行贷款促进增长,他可能就使企业失去了一次机会成本。 对于奶牛厂来说,八十年代中期,放弃盈利的奶牛厂,转产皮革厂,虽然从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看,不失是一种选择,但是,他的第一个选择已经是失去了一次机会成本。
因为,虽然市场上皮革销售需求很旺,但是奶制品市场依然供求旺盛,当他放弃一种盈利状况而转入另一个对他陌生的行业,风险还是很大的。 进入九十年代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皮革厂的开工率从原来最高 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
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 面貌,该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他的做法还是正确的。
如果该厂长不选择转产,他将面临着企业的倒闭,与其倒闭不如一搏,再说,他还有奶牛厂的管理经验。我认为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原因有四: 一、进入九十年代,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都对牛奶市场的需求量大增。
据统计,人均收入的增长与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强将促进奶类消费的增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未来几年有望保持7%以上的增长势头,而大量研究结果已证明人均收入与奶类消费支出是高度相关的,如果在2001年的基础上,国内奶类消费人均每增长10%,就意味着90多万吨的增量,这相当于2001年液态奶产量的一半左右。
二、观念的改变,使奶制品市场不断扩大。曾经被认为高品质生活象征的"奢侈品"---牛奶变得普通而实在。
我国目前正在创导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健康饮食新理念。牛奶富含营养,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品。
作为简单、便捷的补钙方式,喝牛奶成为更多人的饮食习惯。抓住这一机会,重新开办奶牛厂还是有盈利的机会。
从下面一些数据,我们能看到国内市场对牛奶的需求量变化。 据统计,尽管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6.4%,但是我国已经从"贫奶"大国中"脱贫"出来。
看各地的数据。北京市场牛奶消费量比5年前翻了一番,日均消费量已达到500吨。
南京每人的年均牛奶消费量在30公斤左右,每年,南京人的牛奶消费量以30%的速度增长,去年,南京奶业集团收购的生奶就达到了7万多吨。尽管如此,南京人的牛奶消费量在全国只能算上中等水平,落后于北京、上海在经济并不发达的鞍山地区,市区居民家庭人均鲜牛奶消费量已达12.70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79.6%,人均支出53.3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3%。
今年受非典疫情影响,牛奶消费量增长迅速,可以看出牛奶的营养价值正在被广大消费者认识并接受。 三、乳业是朝阳产业,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奶类市场增长潜力有多大?在过去的9年中,全国的牛奶消费量增加了66%,去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为20公斤,从周边国家奶类消费成长规律看,要达到30公斤至40公斤才会进入相对稳定增长阶段,因此这一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 1998年以来,中国乳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999年全国奶类总产量806.9万吨,仅为世界总产量的1.43%。奶类人均占有量的差距也十分悬殊。
欧盟1997年的一。
4. 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
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稀缺性与经济学导入案例1-1一、欲望无限与资源稀缺二、稀缺性引发的经济问题三、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导入案例1-2一、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三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二、均衡分析方法三、边际分析方法四、经济学的图形表述方法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二章价格理论:需求与供给第一节需求与需求曲线导入案例2-1一、需求的含义二、需求函数三、需求表与需求曲线第二节供给与供给曲线导入案例2-2一、供给的含义二、供给函数三、供给表与供给曲线第三节均衡价格及其应用导入案例2-3一、均衡与均衡价格的决定二、均衡价格的变动三、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第四节弹性理论导入案例2-4一、弹性的含义二、需求弹性三、供给弹性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导入案例3-0第一节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导入案例3-1一、基数效用论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律第二节序数效用论导入案例3-2一、序数效用论二、无差异曲线三、消费预算线四、消费者均衡五、价格—消费扩展线与需求曲线第三节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导入案例3-3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二、保护消费者的政策三、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四章生产理论第一节生产与生产目的导入案例4-1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导入案例4-2一、短期生产函数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三、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与最优投入组合导入案例4-3一、长期生产函数二、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最优组合第四节规模收益导入案例4-4一、生产扩张路径二、规模收益原理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五章成本理论第一节成本与成本函数导入案例5-1第二节短期成本函数导入案例5-2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导入案例5-3一、长期成本函数二、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六章市场理论第一节市场的类型导入案例6-1一、市场二、市场结构的类型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导入案例6-2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三、利润最大化原则四、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短期均衡五、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长期均衡第三节垄断市场导入案例6-3一、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二、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四、垄断厂商不存在供给曲线五、价格歧视六、对垄断市场的评价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导入案例6-4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五、非价格竞争手段对均衡的影响第五节寡头垄断市场导入案例6-5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七章分配理论第一节收入分配概述导入案例7-1第二节工资、利息和地租的决定导入案例7-2一、劳动与工资二、资本与利息三、土地与地租第三节平等与效率导入案例7-3一、收入分配平等程度二、平等与效率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垄断导入案例8-1一、垄断存在的原因二、垄断效率分析三、反垄断政策与反垄断法四、微观经济政策的调节第二节公共物品导入案例8-2一、公共物品的特性二、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第三节外部经济影响导入案例8-3一、外部经济影响与经济效率二、矫正外部经济影响的微观经济政策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九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变量与核算导入案例9-1一、宏观经济总量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第二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导入案例9-2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第三节投资函数导入案例9-3一、投资的概念二、资本的边际效率三、投资函数第四节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导入案例9-4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构成与均衡国民收入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三、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第五节乘数原理导入案例9-5一、投资乘数二、其他乘数第六节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一、引进利息率的均衡国民收入条件二、IS曲线的导出及其经济含义三、IS曲线的移动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十章利息率与国民收入第一节利息率的决定导入案例10-1一、货币的需求二、货币的供给三、利息率的决定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导入案例10-2第三节产品、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分析一、IS-LM模型二、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的变动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导入案例11-1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二、通货膨胀的界定三、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根源导入案例11-2一、通货膨胀的原因二、通货膨胀的治理第三节充分就业与传统的就业理论导入案例11-3一、就业与充分就业二、失业的界定三、失业的衡量第四节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一、凯思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二、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十二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导入案例12-1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二、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两个经济增长模型导入案例12-2一、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
5. 案例分析怎样写
一般情况下,案例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以刑法为例):
1、可以在开始就写明该案例分析的结果,如该案的被告人涉嫌盗窃罪;还有一种写法是通过全面分析后在最后写明结论,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写法。
2、依据案例涉及到的法律条款,结合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详细分析。如:根据我国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秘密窃取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从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上(主观上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主体为一般犯罪主体;客体为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分析该案被告人的行为符合上述构成要件。如果是民事案例,则需要对照民法通则或者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规定具体分析。如果涉及民事侵权,也需要依据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进行详细分析。
3、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案例分析的结论。如果是在开始就点明案例分析结果,则此处就是进一步强调一下结论的正确性。
4、如果是刑事案例,还需要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写明依照刑法规定应该处以的刑罚。如: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该案被告人应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6. 案例分析怎么写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一则 hmmar 发表于 2006-12-22 7:46:00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114-117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
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
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
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
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
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
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